张怡春
【摘要】“沙之书”对人类来说,不仅是“无限之物”,其实也是“无知(未知)之物”,面对这“无限之物”“无知(未知)之物”,不同的人就有了不同的态度和做法。博尔赫斯写作《沙之书》,既要借助“沙之书”来表明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也要引起读者的思考,让大家去闯闯这无限、无知(未知)世界的迷宫。
【关键词】沙之书;无限之物;无知之物;人类反应
正如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所说的那样,博尔赫斯《沙之书》里的“沙之书”其实可以看做是“无限之物”的隐喻,因而可以做多方面的阐释:“它可以看做是对无穷尽的存在的隐喻,可以看做是无限时间空间的模型,可以看做是对人类浩瀚知识的象征,还可以看做是对文学的某种认知:制造一本无始无终的小说”。其实,不仅“沙之书”有隐喻,面对“沙之书”“我”以及《圣经》推销员、不识字的村民的反应(或者说做法、选择)也有隐喻,“我”以及《圣经》推销员、不识字的村民对“沙之書”的反应,其实就是人类面对无限之物的反应,就是人类在“无限之物”面前的不同表现、不同选择与做法。
作者笔下的“沙之书”有哪些特点呢?首先是来历不明。卖《圣经》的人说,“我是在比卡内尔一带弄到的”“我是在平原上一个村子里用几个卢比和一部《圣经》换来的。书的主人不识字。我想他把圣书当做护身符。他属于最下层的种姓;谁踩着他的影子都认为是晦气”,而“书页磨损得很旧”“显然已有很多人翻阅过”,很显然,《沙之书》不可能是这个不识字的村民首创的,这本书已辗转了很多人之手,识字的、不识字的都翻动过,其来历成谜。其次是内容不清。“我退休之前在藏书有九十万册的国立图书馆任职”,爱藏书,爱读书,光《圣经》就收有很多种版本,应该说可算知识丰富,见多识广了,可是《沙之书》“里面的文字是我不认识的”,面对它,“我”也仅能翻翻页码,看看里面的插画,临摹临摹插画而已,至于书里到底讲了些什么,只有天知道。第三,编码荒诞,变动不居。《圣经》推销员对“我”说,那个不识字的村民“他告诉我,他那本书叫‘沙之书’,因为那本书像沙一样,无始无终”。《圣经》推销员让“我”找书的第一页,“我把左手按在封面上,大拇指几乎贴着食指去揭书页。白费劲:封面和手之间总是有好几页。仿佛是从书里冒出来的”,他又让“我”找书的最后一页,“我照样失败”,这时《圣经》推销员面对“我”的惊慌,继续说:“这本书的页码是无穷尽的。没有首页,也没有末页。我不明白为什么要用这种荒诞的编码办法。也许是想说明一个无穷大的系列允许任何数项的出现”“如果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空间的任何一点。如果时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时间的任何一点。”除了无始无终,这本书的页码还变动不居,这次翻看过的页码,下次再也找不到。“页码的排列引起了我注意,比如说,逢双的一页印的是40,514,接下去却是999。我翻过那一页,背面的页码有八位数。像字典一样,还有插图:一个钢笔绘制的铁锚,笔法笨拙,仿佛小孩画的”,这时《圣经》推销员要“我”仔细瞅瞅,不然以后就再也看不到这一页了,“我记住地方,合上书。随即又打开。尽管一页页地翻阅,铁锚图案却再也找不到了!”真有庄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神韵。最后,书的利害关系不明。这样一本“印刷粗糙”、插画“笔法笨拙”“像沙一样,无始无终”的书,到底会给拥有它(甚至翻看过它)的人什么影响呢?有利还是有弊?有哪些利弊?……一点也不清楚。
这样看来,“沙之书”对人类来说,不仅是“无限之物”,其实也是“无知(未知)之物”。
正因为“沙之书”具有如此的特点,它对人类来说,不仅是“无限之物”,其实也是“无知(未知)之物”,所以,面对它,也就是面对这“无限之物”“无知(未知)之物”,不同的人就有了不同的态度和做法。有的人(不管地位高下、知识多寡)视它为“圣书”,不管认不认识里面的字,不管知不知道里面的内容,反正把它“当作护身符”。这其实叫做盲目的崇拜,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一直摆脱不了它的影子。有的人则恐惧不已,视它为“邪恶的书”“诋毁和败坏现实的下流东西”,因而要远离它,转移它,甚至毁掉它,“把它付之一炬”,再不济也要把它藏起来,如同“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一样,“把那本沙之书偷偷地放在一个阴暗的搁架上。”这其实是一味地逃避、排斥甚至毁灭,这种思想和做法也如影随形,一直伴随人类左右。有的人则如获至宝,虽然也知道它是“怪书”,但总把它视作“宝贝”,一看到了就要千方百计与人“交换”到手,不管代价多高,且到手后“从不向任何人出示这件宝贝”,而是“占有它”,慢慢享受这种“幸福感”。这种人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也是从不绝迹的,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一点也不奇怪。有的人发现它是“宝贝”后,也一定要跟人“交换”到手,而后废寝忘食,不停地“翻看”、钻研它,以致“成了那本书的俘虏”,但他很享受这种“幸福感”。这也是人类面对未知世界的常态,人类在探求未知面前从未止步过。有的人“交换”到“宝贝”后,没日没夜地钻研,“晚上,我多半失眠,偶尔入睡就梦见那本书”,但钻研的结果是“我领悟到那本书是个可怕的怪物”,怎么钻研都“无济于事”,因而“烦恼”“忧虑”。这也是人类在未知世界面前的常态,除了鲜花,更多的是“烦恼”“忧虑”……凡此种种,博尔赫斯写作《沙之书》,既要用“沙之书”来隐喻“无限之物”“无知(未知)之物”,以及人类在这“无限之物”“无知(未知)之物”面前的态度和做法,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广泛思考,让大家去闯闯这无限、无知(未知)世界的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