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微写作”研究述评

2019-09-10 07:22王成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9年6期
关键词:微写作习作教材

王成

摘要:根据对所检索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小学语文“微写作”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主要集中在价值研究、现状研究、实践研究等方面。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忽视“微写作”的课程建设,忽视“微写作”的理解运用,忽视“微写作”的思维提升等。小学语文“微写作”教学,应构建“微寫作”教学的评价标准体系,加强“微写作”与教材语文要素的对接,加强“微写作”与语文核心素养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小学语文微写作研究述评教学建议

“微写作”即微型写作,是指运用简练的语言叙述描写、解释说明、劝解说服等,其内容篇幅短小,形式灵活。“微写作”贴近学生现实的学习与生活,有利于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近几年,小学语文“微写作”的实践逐渐增多,包含微日记、微习作、微作文等多种形式。笔者分别以“微写作”“微日记”“微习作”“微作文”为主题词,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2005—2019年的文献。结果显示,自2014年以来,小学语文“微写作”逐步进入研究视野,2019年成为一大研究热点。笔者基于检索的文献,梳理小学语文“微写作”的价值、现状、策略,反思存在的不足,寻求教学改进。

一、小学语文“微写作”的价值研究

(一)树立写作信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提出,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微写作”关键是在“微”字,一个“微”字,降低了写作的难度,有助于学生提高写作兴趣,树立写作信心。有的教师通过入口小、形式新的“微写作”活动,如创编儿歌、写“每日一句”、根据教材配图创作“图画作文”等,让学生不畏书面表达。有的教师创新了十余种趣味性“微评价”,依托卡通印章、七色成功卡、识字卡、古诗卡、水浒卡、三国卡、小明星卡、喜报等载体,对学生的“微写作”多肯定、多欣赏,形成了趣味评价机制,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

(二)增加写作积累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教师利用“微日记”,帮助学生积累属于自己的“习作素材库”。如利用主题式“微日记”,发现美好生活;利用项目式“微日记”,记录精彩过程;利用心情式“微日记”,捕捉心路历程。不少教师注重引领学生阅读名家名篇,徜徉在经典文本中。这有助于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并借助“微写作”,通过模仿结构、句段、词语等积累写作范式。

(三)提高写作技巧

“微写作”目标相对单一,篇幅短小精悍,学生容易把握表达技巧。其间,教师的有效指导需突出一个“效”字。比如,因为不注意细节描写,写作内容不具体,教师便以“微写作”为抓手,引导学生眼睛注意观察,耳朵学会聆听,大脑学会想象,从小处着眼,逐步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又如,根据小学阶段言语表达的基本要求,教师通过“微写作”进行“一内容一练”的专项练习,让学生“言之有法”,做到用词精准、表达新颖、善用方法等。

(四)解决写作“梗阻”

“微写作”不是为学生重构一套写作技能序列,而是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做一种补充,以“完善”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以把“微写作”练习作为完成大作文的基础来实施,先进行“微写作”,发现学生在表达上的问题,进而在大作文练习时,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也可以倒过来,在大作文练习后,发现学生某一方面的缺陷或弱点,在“微写作”中予以强化训练,弥补不足;还可以从学生的“微写作”中发现有新意的素材,引导学生写成大作文,或者在大作文之后利用“微写作”进行巩固练习。如此,解决写作“梗阻”。

二、小学语文“微写作”的现状研究

关于小学语文“微写作”的现状,相关文献不多,大多从微观角度进行探讨。具体看来,有三个角度。

(一)教材的角度

小学语文教材除了大作文之外,还安排了许多小练笔。笔者曾梳理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两册教材的课后小练笔,详见表1。

(二)教师的角度

很多教师都认为语文教材是个“宝库”,应充分挖掘并利用好教材资源,为学生“微写作”提供便利条件。如陈先松认为,教材的这些选文都是经典之作,能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很好的范例。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明晰每次习作的要求,在前一次学生作文样本的基础上,找到练习的小目标,到相关课文中寻找生长点,并进行随课“微写作”。然而,能够利用教材资源指导学生“微写作”,或者亲自“下水”进行“微写作”指导的教师有多少呢?对教师而言,“下水”其实是很低的要求。但说到“下水”,或是说到语文教师自身的写作经验,有些教师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解释自己不写的原因(往往站不住脚)。有一项针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调查显示,写作内容为读书笔记、下水作文、文学作品、其他写作(晚会串词等)的教师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28.8%、24.7%、4.8%、11.6%。这一数据表明,大部分教师的写作经验相对缺失。

(三)课改的角度

《2011版课标》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其中,“加强平时练笔指导”对“微写作”提出了两个具体要求:一是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微写作”,二是要对学生的“微写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高考作文怎么考?温儒敏教授主张,高考语文提分到180分之后,设计一道60分的大作文,另加一道15分至20分的小作文(微写作),大、小作文各有分工,大作文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小作文则指向应用或某一方面写作能力,一两百字,可以很灵活。其实,从2014年起,北京的高考语文已经连续5年设置了“微写作”的新题型,语文科目将60分的作文分为两题,第一题为“微写作”,第二题为“大作文”。尽管以上说的是高考作文,但导向性已非常明确,小学阶段应主动对接“微写作”。

三、小学语文“微写作”的实践研究

(一)教材资源的开发

很多教师提倡挖掘教材资源,有效开展“微写作”训练,如解读教材做补白训练,利用阅读做批注训练,以教材为范做仿写训练等。让“微写作”与阅读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师要注意把握学情,找准练写点——关注“技”字,引导掌握写作方法;牢握“思”字,实现写作的个性表达。特别注重“仿写微作文”,举措包括:在“典型”处指导仿写“微作文”,在结尾处指导仿写“微作文”,在“空白”处指导仿写“微作文”,在体裁处指导仿写“微作文”。在各种仿写过程中,注重学生言语能力的提高。具体做法有:按图索骥,践行迁移型“微习作”;碰撞思想,践行鉴赏型“微习作”;发散思维,践行创生型“微习作”;链接生活,践行应用型“微习作”。还有一些教师以具体的“微写作”课例,来解释自己是如何开发教材资源并确定“微写作”内容的。如广泛筛选“微习作”触点,理性确立“微习作”切口,精心设计“微习作”路径等。总之,教师大多依托文本,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找到适切的入口,合理开发资源,确保“微写作”落在实处。

(二)教学训练的开展

鉴于“微写作”比较灵活的特殊性,要想训练学生的“微写作”能力,方式也应当多元并包:追求实效,准确地捕捉练习时机;强调实效,立足于表达能力的培养;突出自主,放手让学生施展才华;讲究灵活,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通过各种形式有意识地进行“微写作”,如“微日记”让写作趣味化,“微练笔”让语言规范化,“微特写”让描写具体化,“微推荐”让关注多元化,“微命题”让表达个性化等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于不同年段的学生,“微写作”应当有不同的侧重,如低年级侧重学写“微童话”,中年级侧重进行“微观察”,高年级侧重开展“微评论”。还可以根据“微写作”的表达方式来分类,可分为叙述式“微作文”、描写式“微作文”、议论式“微作文”、抒情式“微作文”。总之,“微写作”不在于写的字数多少,而在于能否坚持。长久的练习,不管是一段描写,还是一段叙述、一段随感,都将产生积微成著的效果。

四、反思与建议

(一)存在的不足

以上是目前小学语文“微写作”的研究进展,整体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重课堂,轻课程。已有的研究大多着眼于课堂教学设计,或是教学策略方面的探讨。这当然很有必要。然而,除了“怎么做”之外,还应该回答“做什么”“为什么做”“做得怎么样”。只有在对小学语文“微写作”的这些基本问题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可能真正有效实施。目前,小学语文“微写作”课程建设的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学生“微写作”需要写到什么程度,如何评价学生的“微写作”,这些方面的探讨并不多,认识也不太清楚。很多文献还停留在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如何树立写作自信等层面的研究,缺少整体的架构与思考。

二是重积累,轻运用。大多数研究者在探讨小学语文“微写作”时,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其实,不管是从文本阅读中积累词句,还是在生活观察中积累素材,都不应以量为先,而应以质取胜。这个“质”是以学生的理解运用为前提的,理解的表现形式是运用。倘若学生不理解,不懂得运用,那么不管如何阅读、观察,也达不到预期效果。一本书读完后,收获多的学生一定对这本书有自己的理解感悟,而不是仅仅在词语句式上记得多。同样,我们每天的经历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发现与感受,如果不用心体会、辨识、记录,就会觉得没什么特别的地方。有的小学生即使天天观察,也会觉得没什么好写的。这就是语言运用能力缺乏的表现。

三是重技巧,轻思维。从研究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微写作”指向习作能力的提高,习作能力提高的具体表象是学生掌握了写作的“微技巧”,而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关注度不高。写作是思维的语言实践过程,写作训练主要是思维训练。“微写作”也是写作,何况“微写作”的表达方式更具个性,表达内容更加碎片化,这对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发散度、创新度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中,教师常常混淆写作技巧与写作思维。如有教师指导学生描写美食后总结出“按顺序、抓特点、表真情”的写作方法,推而广之说这也是写动物、写植物、写人物、写事物的好思路,并绘制成思维导图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这反映了部分一线教师关于“微写作”对学生思维发展的思考,个人臆想成分较大。

(二)教学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不足,笔者认为,小学语文“微写作”的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

一是构建“微写作”教学的评价标准体系。《2011版课标》指出: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当下的研究者在探讨“微写作”的评价时,大多指向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如可以组内评、组间评、家长评、老师评,可以朗读、张榜、发表,可以发卡片、盖印章、留纪念等。这些评价方式多以激发兴趣、鼓励赏识为目的,当然是有必要的,可还不够。有效的写作评价,除了让学生对写作充满兴趣和信心之外,还应让学生对写作有较准确的定位,并促进学生能力更好发展和进步。对于“微写作”,可根据《2011版课标》中的教学评价内容制订写作“微标准”,要能体现不同年级之间的梯度,凸显文体特征及相对应的“微写作”要求。学生在哪个年级,应该学会哪些类型的“微写作”、“微写作”能力发展到什么程度等,师生都要清楚。总之,“微标准”的构建不能停留在内容正确的层面,也不能停留在理念的层面,要对“微写作”教学有具体的要求,有明确的操作指导,有“微写作”评价的能力分级。如此,“微写作”才可能突破困境。

二是加强“微写作”与教材中语文要素的对接。统编语文教材在單元的组织方式上,不再是单一的以人文主题组元的方式,而是采用“双线组元”,即一条线索是“人文主题”,另一条线索是“语文要素”这一编排将语文学科的基本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布并体现在单元导读、课文导读或习题设计之中,使“内容主题”与“训练要素”形成统一的整体。每单元的语文要素至少有两条,分别指向阅读和写作。有的单元阅读要素与写作要素高度统一,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两个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阅读与写作高度融合,阅读为写作提供了范例并指向写作能力的培养。这类单元课后习题中的小练笔,包括“初试身手”,都是给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微写作”的契机。有些单元的语文要素之间没有如此统一,教师要试图在单元阅读要素与写作要素之间找到连接点,适当地开展“微写作”练习。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有两个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把“一段话”与“一个意思”链接起来,可以确定本单元“微写作”的主题: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此外,还可以把“语文园地”板块中的有关内容与课文教学结合起来,把口语交际与“微写作”结合起来等。教师把“微写作”与教材中的语文要素有意识地对接,不仅是对语文教材的二度开发,也是在逐步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微写作”课程。

三是加强“微写作”与语文核心素养的紧密联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语文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教师要在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推进思维机制的发展;要鼓励学生在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自觉树立崇高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理解国内外先进文化,热情参与社会文化传播。“微写作”是积极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新举措,是用一种整合的思维重新审视语文教科书,并试图建构新的课程。我们倡导多元评价的方式,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注重文章的立意,引领思维的提升;倡导学写结合,在比较鉴赏、分层赏析中感受文本内容的独特之美;借助多种语言形式,实现文化理解,进而变式运用,提高文化素养。教师要尽可能去寻找开发一些合适的“微支架”,让语文核心素养在“微写作”过程中落地生根。如能体现学生思路的“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在写写、画画、评评中提高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的认同感。总之,“微写作”要打破现有课程体系各板块内容各自为政的现象,把语言运用与思维、审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参考文献:

[1] 张幼琴.心情微日记:让写话教学更走心——部编小学语文第一学段“心情”写话编排特色和教学建议[J].新教师,2018(5).

[2] 卢惠丽.基于读写一体的微习作策略初探[J].小学语文教学(人物),2018(3).

[3] 劉雅萍.“三有”,提升低年级微作文教学的效度[J].语文教学通讯,2018(3C).

[4] 陆春燕.微日记:帮助五年级学生构建“习作素材库”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8(3).

[5] 徐艳亚.例谈小学语文“微写作”[J].江苏教育研究(实践),2018(4).

[6] 陈涛.微作文:积累素材的捷径[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8(3).

[7] 陈宝铝.微作文的特点分析及指导策略探究[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8(6).

[8] 刘雅萍.低年级“微作文”课程的探索和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15(12C).

[9] 吴淼峰.微习作的价值取向与教学意识[J].小学语文教师,2018(4).

[10] 邓彤,王荣生.微型化:写作课程范式的转型[J].课程·教材·教法,2013(9).

[11] 常志丹.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编排特点及教学中须注意的问题——以三年级教材为例[J].语文建设,2018(8).

[12] 吴非.写作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老生常谈之二十三[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8(10).

[13] 韦芳.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写作现状与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8).

[14] 庄亚芳.挖掘教材资源 有效开展微作文训练[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8(11).

[15] 陈开锋.让“仿写微作文”漫步于语文课堂之中[J].作文教学研究,2016(6).

[16] 卢敦良.让“微习作”成为言语应用的场[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4(11).

[17] 李梅.“微习作”之“识微见远”——以苏教版五下《早》一文中“微习作”开发实践为例[J].语文知识(小学版),2016(9).

[18] 耿广东.微尝试,开启儿童微作文之门[J].小学语文教学(人物),2017(2).

[19] 余俊.微作文的四种写法[J].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12(10).

[20] 葛红兵,许道军.中国创意写作学学科建构论纲[J].探索与争鸣,2011(6).

[21] 谭伟,盘金利.“记录生活”习作指导课堂实录与评析[J].广西教育(教育时政),2018(6).

[22] 段宗平.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六点创新[J].语文建设,2018(3).

[23] 王宁.引领语文课程改革走进新时代[N].中国教育报,20180307.

猜你喜欢
微写作习作教材
教材精读
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微写作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分析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