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境导知 以知促情

2019-09-10 02:25张灵侠
读与写·教师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情境教学文言文高中语文

张灵侠

摘要: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使其自身能力得以提升。本文主要从“指导朗读,感知情境”“运用图像,还原情境”“借助故事,引导情境”“梳理思路,体会情境”等四方面对高中文言文的情境教学方式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7-0243-02

教材中的文言文是大多数高中生触摸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传承中华文化作为课程目标之一,要求“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文言文在高中课文中的所占比例大幅上涨,而文言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怎样才能使学生与文言文渐行渐近?怎样才能从心底里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我看来,必须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文言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去感悟与思考。经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情境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文言文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描绘语言、创设情境、陶冶情感,引导学生快速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进而感受文言之美。

1.指导朗读,感知情境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常见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过程中,学生既可透过文字释读其中撰写的内容,又可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一定的感知。学生对文言文进行朗读,可以初步感知其中描绘的情境,体会文本的大致内容。

《劝学》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内容贴近学习生活,语义较为浅显。因此,在教授《劝学》时,我便通过指导学生朗读的方式,使学生明了文言句读、了解文章内容。在琅琅书声中,学生虽不能准确地理解所有字句的意思,却大多能说出此文反映的大概内容:文章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态度、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入手,对“学不可以已”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在学生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注释对文章内容进行解读。学生通过注释中文言文含义的带人,对于《劝学》内容的认识更为深入。

由此可看出,朗读可以使大脑产生一定的情境感知,学生对于文言文中的情境内容便了解得更为深刻。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文言文中的情境的教学方式是较为有效的。

2.运用图像,还原情境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运用图像还原情境的方式,将文言文中所描述的情境内容用画面展现出来,从而使学生通过画面了解文言文中的情境内容。当教师运用图像将文言文中的情境还原之后,视觉的图像可以刺激学生大脑中的神经,使这种画面传达到大脑当中,学生对于课文的兴趣也便更为浓厚;同时,学生在学习时,回想起教师所还原的情境图像,理解能力会提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更容易些。

在《阿房宫赋》教学中,我便是运用图像还原情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我从互联网上查找了几幅后人的阿房宫复原图,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对文中描述的“阿房宫”样貌有直观的了解。同时告诉学生,这些图是画者根据相关古籍以及包括《阿房宫赋》在内的文学作品,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出来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对照着几幅图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指出图像的优缺点。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对“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等描绘的形态,逐一进行了点评。在此过程中,学生兴味盎然,自然对文中所呈现的情境状态有了深刻的认识。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运用图像还原文言文情境的方式,很好地发挥了图像展示的优势,能使学生将图像与文言文中的文字内容进行对照,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了解文中的情境描绘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文言理解能力,进而感受中华文字的无穷魅力。

3.借助故事.引导情境

有些文言文还关联着一些历史故事,利用这些故事情境的讲述,能够触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向深广方向挖掘文本内容。况且,在教学中,运用故事引导情境的方式,将文言文的整体内容引出来,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文言文整体结构的准确认识与把握。

《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此类故事性较强的文章自不必说,哪怕像《六国论》这样的经典政论文章,其背后隐藏的历史故事也足可以为文言教学提供有效的情境。《六国论》的作者是北宋的苏询,生活在宋代的苏洵为什么要探究六国灭亡的原因?苏洵生活的时代,宋朝已经处于被契丹和西夏“革灭殆盡”的危难时刻。苏洵写作此文是为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在《六国论》的教学中,我从宋王朝对外族的屈辱政策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以及文章的现实意义。这样,学生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里表面上是在分析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实际矛头直指北宋对契丹和西夏“贿赂”。有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对苏询炽热的爱国情怀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在文言文教学中,当教师将与文本有关的故事讲给学生听的时候,学生很容易进入故事情境,对文本内容也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学生甚至会发现,他们畏惧的文言文原来蕴藏了那么多生动的故事,不仅有趣更有味,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认同、热爱之情,或许就在这样的故事情境中潜移默化了。

4.梳理思路,体会情境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了解文中的情境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亦可采用对文言文的写作思路进行梳理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对文言文的思路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文中所描绘的情境内容,能够深刻体会到文中的情境知识。梳理文言文写作思路的过程,也相当于将文言文的内容进行了情境再现,因此学生对文言文中所描绘的内容能够有深刻的了解,并能在这一过程中对文言文的学习方式、学习策略形成自己的认知。

比如,在《师说》一文的教学中,我便通过让学生对写作思路进行梳理的方式,使学生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情境内容。《师说》开门见山,先点明了文章的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接下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对“什么是师”进行了解释;并进一步提出的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在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中阐述了不从师的现状及危害。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通过对文章写作思路的分析,学生对文章的写作内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学生在明晰了写作思路之后,对于文中所提出的“师”与“学”的问题,就可以从自身出发寻找问題,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可见,在教学中,对文言文的思路进行剖析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了解文中所描绘的情境,使其对于文言文的内容有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如果能借助文本内容,让学生结合实际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其意义又将在“文”之外。

总而言之,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指导朗读,可以使学生感知文言文中的情境、对文言文的内容有所了解;运用图像,可以将文言文中的情境进行还原,让学生通过图像了解文言文中描绘的景色或建筑;借助故事,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使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写作背景有更深刻的认识;梳理思路,可以使学生体会文言文中的情境设计,并对文章的构思有所了解。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M].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

[2]朱秀娟.高中文言文“寓乐于教”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3]陈丹平.新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29):45.

[4]李悦.情理交融,全面提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J].中学课程资源,016(09):27-28.

猜你喜欢
情境教学文言文高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会背与会默写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文言文阅读练习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