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代的亲子阅读见证成长记忆

2019-09-10 07:22李璧如
珠海 2019年6期
关键词:亲子小时候小说

李璧如

Q:您有小时候关于亲子教育的印象吗?

A:我刚上小学的时候,我的母亲对我学习要求很高。母亲从小喜欢读书,因为家里穷,她没有上过小学,没有条件读书就去打小工赚钱读书,后来在县城里的书塾里上了两三年的学,成功考上初中。我母亲是一名体力工作者,每天白天在农场干苦活,但是到了晚上就会点着一盏煤油灯坐在我身旁督促我学习,让我弄懂课本的内容,好好完成作业。我印象最深的是母亲经常對我说的一句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那时我古文读得少,不太理解这句话,后来才慢慢明白。当年教育普及度不高,很多父母也不重视教育,我们家虽然没有完全形成读书氛围,但是母亲反复对我灌输读书十分重要的念头,给我带来很大影响。我十分敬佩我的母亲,不仅敬佩她的思想,还敬佩她的行为,直到现在,我还会和很多人谈起她重视教育与阅读的事情。

Q:除了督促课本学习之外,您母亲还会带您阅读别的书籍吗?

A:我上五年级时书本不多,母亲不知道从哪里得到了一本小说,叫《烈火金钢》,描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这也是我阅读的第一本小说,印象深刻。成年以后我虽然走过了全国很多城市,但一直记挂着要去《烈火金钢》里描述的地方看看,就因为这是我小时候看的第一本小说,我很想到这片土地上回忆一下当时阅读小说的感觉。

Q:您对现在的亲子教育与阅读如何理解?

A:我小孩上小学读书的时候,正好是我工作最忙的时候,所以我与他一起阅读的机会很少。不过我一直很关注他的教育,学前教育阶段会用拼图等方式启发他,小学阶段也会关心他的功课,请老师对他进行辅导。现在社会不断进步,环境越来越好,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已经与我小时候的情况很不一样,而且小孩处于尚未定型、不断成长的阶段,在我个人的体会里,父母自身对读书学习的热爱,对孩子进行鼓励启发,提供阅读条件,对他们的成长十分重要。现在我的儿子儿媳晚上会留出一个小时左右与孩子一同学习。

Q:您小时候会与父母进行亲子共读吗?

A:亲子共读虽然是最近才比较流行的说法,但是我们这一代与上一代,也有很多家庭共同阅读、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事例,这既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家庭中必备的生活内容。对我来说,不仅是父母,我的祖辈也会给我们带来这种影响。我祖父是一个读书人,一辈子都读书看报,在他的熏陶下,我们家读书氛围比较浓,很多人后来成为老师,大家虽然都是理科生,但也有一定文学基础,例如我妹妹现在还有写作的习惯。我们小时候没上幼儿园,父母去上班的时候,祖父会写毛笔字帖让我们描红练习,我们学龄前开始背唐诗,小学阶段开始背《古文观止》,当时长辈会大概解释唐诗的内容,我虽然一知半解,不过先背诵下来,日后就渐渐理解了。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学前的启蒙教育,而且由于我们是几个孩子共同学习,形成一种竞争氛围,所以学习效果也好。我在小学三年级就可以背诵《桃花源记》,到了初中学习文言文时需要为古文断句,对我来说就不在话下,这都是家庭阅读带来的影响。

Q:您印象深刻的亲子共读经历是?

A:我的父亲对我们的童年影响也很大,他是一个很喜欢读小说的人,经常和我们一起读欧·亨利和杰克·伦敦的小说,小时候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从小说中慢慢获得的。这几年父亲生病了,我妹妹写了一篇随笔,里面提到了以前父亲带我们一起读小说的场景。当时我的父亲领着我、妹妹和弟弟,围坐在小屋的床上,腿上盖着被子,脚下是父亲自己用铁皮制作的热水壶,一起阅读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它讲述了一个淘金者如何克服困难活下去的故事。这个场景我如今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所以看到妹妹的随笔时我也十分惊讶,原来大家都还记得。而且这么多年后,如今回想起这个场景和《热爱生命》的内容,它增添了更多的意义,成为一种新的精神鼓励,鼓励父亲与病魔抗争,也鼓励我们积极面对生活。

Q:您和您的孩子会进行亲子阅读吗?

A:在我们家,我一般希望我的孩子能够独立完成阅读,然后我们分享对书的理解。出于工作原因,我与孩子共同阅读的时间不多,但是我们一家三口进行阅读时,大家约定不看手机或者电视,共同营造出阅读的氛围,在这种氛围里各自看各自的书,培养阅读习惯。我们还会进行词语接龙和诗歌接龙,一起看《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很契合我们家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进行学习,而学习和阅读不是阶段性的,它是一件持续一生的事。

Q:您会给孩子买什么书?

A:在他初中的时候,我为他买了《三个火枪手》《悲惨世界》以及一些经典名著,他也自行购买感兴趣的书,比如《小王子》《追风筝的人》以及曹文轩的一系列作品。我们会分享书目,他向我推荐他喜欢的书,我也很好奇年轻人正在看什么书。同一本书在不同年龄时阅读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体会,比如《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我去年又读了一遍,然后建议他也重新读一遍,读完之后我们进行探讨。

Q:您有没有亲子共读的经历,能否详细描述一下?

A:我现在还有记忆的,大概从4-5岁开始,一直到8岁左右能独立阅读前,父母都有和我一起阅读过。在更早的我还没有记忆的时候,听妈妈说,她单方面给我读了很多故事,其中还包括原版的《西游记》。印象很深的一次共读是我和妈妈一起看《海的女儿》。听说这个故事有很多儿童适读版,抹去了一些更复杂的情节和人物关系,但是我当时看的是完整版,以至于读完之后和妈妈四目相对,眼里都含着泪。那是我第一次困惑于故事里明明没有一个坏人,为什么最终还是落得这么个让人伤心的结局。

Q:您印象最深的是共读哪本书?

A:我印象最深的共读应该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我记得我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1999年版,是妈妈买给我的,她自己先看了,觉得很有意思,于是买回来,每天晚上给我读一章。所以很幸运,我其实是我们这代人里较早接触到这个风靡全球的魔法世界的孩子。这本书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题材,对那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非常着迷,所以让父母反复带着我读了很多遍,直到最后我可以自己完整地把这本书看下来。上小学前我是没有特意去识字的——记得幼儿园的时候身边就有相传能识字3000的“神童”,要知道现代汉语常用字也才3500个——所以刚上小学的时候,我的阅读能力很差,但就是因为常年反复地共读这本书,我很快地掌握了阅读的技能。所以这本书其实是我记忆中亲子共读结束的一个标杆,在它之后,我打开了独立阅读的大门。

Q:这些亲子阅读的经历对您产生了什么影响?

A:虽然不知道是不是亲子共读带来的结果,但是我至今仍和妈妈在精神上保持着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我相信一起阅读总是会伴随着超越日常生活的、精神层面的交流。这种交流不是切身关乎彼此的,因为我们讨论的是别人的事情,但又确实是在借别人的故事的外壳,在真实地抒发自己的思想。这种交流比起直接就某个问题的讨论,要更温和理性,也更自由坦诚,在没有那么多立场、身份、现实干扰的情况下,或许更有助于理解彼此所想。我相信这样的经历,对于更亲密的亲子关系,一定是有利的。

Q:如今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您对亲子阅读的看法是?

A:妈妈有个大学时期很亲密的朋友,写了一篇长文记叙了她家里几代人的故事。她把这篇长文发给我妈妈,妈妈看过之后又发给了我,我看过后说颇有余华的味道,妈妈说她也这么觉得。这一瞬间达成的共识所带来的幸福感,是一切尽在不言中的默契。所以我认为亲子阅读并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坐在沙发或床头,一起捧着一本书的形式,文字从诞生之日起,就能够带来超越时空的交流,即使今天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阅读的核心却没有变,交流的核心也没有变。

猜你喜欢
亲子小时候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回到小时候
果然什么东西都是小时候最可爱啊
倾斜(小说)
那些回不去的小时候
小时候听的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