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丑的美学阐述与价值实现

2019-09-10 07:22付晓鹏
美与时代·下 2019年7期
关键词:艺术美

摘  要:生活丑通过艺术美的形式呈现,是艺术家通过“化丑为美”“以丑衬美”的方式让丑在艺术生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呈现方式,从而实现其特有的审美价值。这一过程凝结着艺术家对于“丑”与“美”的理解,从本质上来说生活丑和艺术美在审美的终极意义上是内在统一的,二者是缺一不可的辩证关系。通过表现生活丑,从而实现艺术美,这不仅可以强化美,还可以给人带来与美不同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艺术之丑;艺术美;以丑衬美;化丑为美

一、“丑”的美学阐述

美学史上对丑的讨论远少于对美的研究,往往是在讨论美的过程中为了表现美的多样性而附带地谈及丑,丑在美的表现过程中只是美的陪衬,衬托着美。但任何事物并不是单纯地表现丑或是单纯地表现美,它都是矛盾的集合体,善恶、美丑亦然。我们在认知一个事物是美或是丑的过程中,其实是对于事物内在矛盾的认知,而矛盾双方又是相互转换、相互依存的,这也就使得美与丑之间相互转换、相互依存,在美与丑的矛盾中,通过表现生活丑从而实现艺术美,其实质是通过丑造就超越其本身的艺术美。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曾说:“Aesthetics(美学)是研究感性(sense)的学科,其对象就是对于感性认识的完善,也就是美;而与此相反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也就是丑。”在美学史上,虽然对于“丑”的探讨不及“美”,美学家们对于“丑”也有着不同的认知,例如“卑劣”和“怪诞”,前者偏向于道德观念中的低下、鄙俗,倾向于人内在情感的体验。后者则偏向于外在形象上的古怪,更付之于人的外在感知。

英国著名美学家荷迦兹曾用赛马和战马的例子来证明丑是自然本身的一种基本属性,表现恰当则可以产生美,反之则会变成丑。他写到“赛马的马的周身上下的尺寸,都最适宜于跑得快,因此也获得了一种美的一贯的特点。为了证明这一点,让我们设想把战马的美丽的头和秀美的弯曲的颈放在赛马的马的肩上……不但不能增加美,反而变得更丑了。因为,大家的论断一定会说这是不适宜的。”[1]荷迦兹认为,表现恰当可以产生美,而违背客观规律的随意改变则会使本身美的东西缺乏了美感,变成了丑的东西。不过,作为审美范畴的“丑”,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谈及的“丑”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我们日常生活所谈及的“丑”,单纯地指某一事物外在所呈现出的“丑”的形象,而审美范畴上的“丑”是具有否定意义和否定价值的,其外在所表现出来的“丑”的形象是被赋予某种特定内涵的,在此范畴中它成为一种“艺术丑”。

关于美与丑的阐释,杜书瀛在其所著的《文艺美学原理》中这样写道:“美是和谐,丑是不和谐、反和谐。从排斥丑到吸收丑、重视丑,从丑服从美、衬托美到美衬托丑、丑逐步取得主导的地位,便成为近代艺术冲击、代替古典艺术的转折点,也成为近代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2]西方美学界在美丑关系的讨论中,更强调美与丑之间的对立与冲突,而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或丑并不孤立存在,美的存在需要丑的衬托,同样在表现丑的过程中往往也会渗透着美,从而使美与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关于美的讨论不胜枚举,例如孔子所讲的“尽善尽美”、孟子的“充实之谓美”,以及荀子的“美善相乐”等,但关于丑的讨论相对较少,主要体现在儒家“丑即是恶”的观点。儒家认为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社会契约,凡是违背社会契约的行为都是丑的。除此之外,庄子也曾对“真”与“丑”进行对比。庄子认为美并非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美与丑是“应时而变”的。《庄子·知北游》中有一段话: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腐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3]336

庄子这段话是说,世间万物都是氣,好的东西、奇妙的东西、丑陋的东西、甚至于腐烂变质的东西都是气。把世间的美好都看作是奇妙的,而把世间另外一些被人厌恶的东西看作是腐臭的。但奇妙的事物和腐臭的事物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即美与丑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庄子不仅使“丑”这个概念进入审美领域,也是美成为审美范畴的开端,同时提出了一个关于“美”和“丑”的本质规定:“美”和“丑”的本质都是“气”。“美”与“丑”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这不仅在于人们对于美丑的理解不同,也和人们在某一条件下对于美丑的认知有关,而更根本的原因在于“美”和“丑”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庄子·山木篇》中: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3]229

这段是想说,美与丑是相互依存,本质没有差别。庄子告诉我们,丑中包含着美,他认为外表的丑陋不重要,人格的美才能使人得到尊重,因而突出的人格之美可以让人忽视其外在的丑陋,而倾心于其内在的美,从而使外在所表现出的丑陋形象得到升华。当然这并不是说庄子就忽视了外在所表现出的美的形象,但他认为精神的、内在的美更为重要。

达·芬奇在《论绘画》一书中写道:“美和丑因相互对照而显著。”其含义就是说,美与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相融,美的呈现需要丑的衬托。同样,丑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表现丑的过程中同样需要美来对其进行衬托。美与丑总是在相互对照中显现出超越其自身的审美价值。德国美学家德苏瓦尔曾写道:“丑是一种背景,用来增强美的光辉。”他认为,在审美的过程中,丑也是必不可少的,若将美比作光,那丑就是影,在光影的世界中,光与影是并行的,光若离开了影,那么光也就索然无味,影若是没有光的衬托,那也将会黯然失色。在美与丑的世界中,美同样也需要丑作为背景来增强它的光辉。因而,在艺术创作中,通过美与丑之间的相互对比可以使艺术家想要表达的精神之美更为绚烂。

丑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个体关于丑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我们会把社会生活中那些给人带来不舒服体验的或使人内心产生恐惧或厌恶的现象定义为丑。因而丑总能让人对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产生厌倦,使得本应前进的事物受到阻碍。丑与美总是处于对立面,若美被定义为和谐,那么丑就是所谓的不和谐。人们对于美丑的认知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认知水平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有时甚至发生截然相反的变化。

艺术丑作为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必然存在的一种审美经验。通过丑来发现美,也是艺术家们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常见方式,中西艺术史中有无数的艺术实践证明了这一点。生活中丑的形象要转化为艺术美,其审美价值主要通过以下两种表现形式——以丑衬美和化丑为美——得以实现。

二、丑的价值实现途径之一:以丑衬美

以丑衬美,可以更加突出美,使美更醒目、深刻。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就运用以丑衬美的原则给读者描绘出了典型的美与丑的艺术形象。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一个有着四角鼻子、马蹄形嘴巴、瘤子长在脸、牙齿参差不齐、嘴唇无比粗糙,可谓世界文学史上外貌最丑的卡西莫多的形象,雨果用这种夸张又生动的方式,把卡西莫多的丑和吉普赛姑娘爱斯美拉达的美进行了直观上的对比。对于爱斯美拉达,雨果写道:“整个身段细巧纤弱、灵活如黄蜂……两肩裸呈,裙子不时掀开,露出秀美的小腿;何况黑发如漆,明眸如火。”[4]《巴黎圣母院》中也塑造了像副主教克罗德和卫队长弗比斯这种外表看似和善,实则道貌岸然、自私自利的艺术形象。卡西莫多就是“丑”的典型代表,他与爱斯美达拉形成了一丑一美、一阴郁一绚丽的鲜明对比。但雨果并非单纯地表现卡西莫多外在的丑陋,也并非想要简单地描绘爱斯美拉达的美,而是通过对卡西莫多丑陋外表的描述来衬托爱斯美拉达的美,通过对克罗德和弗比斯英俊外表的描绘来反衬他们丑陋的内心,使他们的“丑”更为深刻,通过美与丑的对比,让读者从中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根据法国著名诗人维龙的诗歌《美丽的欧米哀尔》创作了雕塑《欧米哀尔》,罗丹塑造了一个年老色衰、身材干瘪的老妓女“欧米哀尔”的形象,雕塑中欧米哀尔弯着身躯、低头无力地看着自己干瘪的身体和枯瘪的乳房,几十年的风月场生活,使她的肚皮满是皱褶。倘若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对这样的一个女人说美,可是当观赏者面对罗丹的这件伟大的艺术作品的时候,却迟迟不愿离开,心中泛起层层涟漪,或是对罗丹技法的感叹又或是对欧米哀尔的同情,总之这是“丑”的形象所带来的审美体验。叶朗先生曾在《美在意象》一书中提到丑的审美价值主要集中表现在两点,其中一点即为“丑可以显现生活的本来面目”。因为现实生活中不仅存在美好的、积极的、向上的、光明的东西,也存在着与之相反的恶俗、消极以及阴暗的一面。正如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所讲的,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三、丑的价值实现途径之二:化丑为美

化丑为美是艺术作品审美价值体现的另一种方式,也是艺术作品意识性的深刻体现。在《拉奥孔》雕塑中,大蛇用它致命的绞缠来扼杀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拉奥孔的神情中充满了痛苦和恐怖,他费力挣扎,想要摆脱蛇的缠绕。雕塑中,三人的身体已经在蛇的缠绕下痛苦到扭曲,身上肌肉的运动已经达到了极限,三人的身体都已经被痛苦填满,在痛苦的笼罩之下,气氛也异常惨烈而紧张。阿格桑得罗斯将现实中的“丑”通过艺术创作能动地转化为艺术美,虽然事物本身“丑”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但作为艺术作品它已经具有了审美价值。正如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写到:“我要让丑恶阴暗的世界,开放出美丽的艺术之花。”[5]

朱光潜先生曾在《西方美学史》中写道:“绘画能不能用丑的问题实质上就是画能不能表现反面形象的问题。如果真正不能,绘画就不能作为揭露丑恶的工具。”[6]就整个艺术史的发展来看,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不管是近代还是古代,单从艺术史上所留下来的画作看,艺术创作并不排斥丑的素材,甚至会把丑的素材运用到艺术创作过程中。罗丹对此也有过表述, 他认为艺术作品描写丑更能显露出它的性格。也就是说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表现美的形象,同时也需要表现丑的形象,通过表现丑的形象从而呈现出不同于美所带来的愉悦的审美感受,而这种通过欣赏丑所感受到的审美感受更容易使艺术作品与众不同。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一书中写道,丑的本质就在于对象以其形式状貌对主体实践效果的否定,唤起主体情感对对象存在的否定。也就是说,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丑,通过艺术家能动性的创造,表现在艺术作品中,是可以形成其特有的审美价值的。如果艺术作品中的形象都能达到“因为丑反而变得更美”的效果,那么这种美的价值就得到了升华,达到善美与真美统一的境界。当然,如果艺术家自身审美趣味低下,或是创作技巧欠佳、表现手法不当,那么其所创作出的艺术品只能形成艺术丑,也就只具有消极意义,也就无法实现由生活丑到艺术美的转化。

在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中,化丑为美的方式并不是单纯地将生活丑通过艺术创造的方式使其具有审美价值,这就好比在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中,美与丑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艺术形象身上的。人的本性是多元的,并不能简单地用善恶美丑当中的一种性质来评价人物形象。例如在文牧野执导的影片《我不是药神》中徐峥扮演的程勇、在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影片《辛德勒名单》中连姆·尼森扮演的辛德勒都是化丑为美的典型代表。影片《我不是药神》中,中年的程勇顶着一头乱糟糟的长发,卖着“神油”,酗酒、家暴、乱发脾气,所有当下社会男性的恶习在他身上都能找到,一副无所事事又颓废的样子,让他的生活不见天日。因为程勇的种种恶习加上他又无比贪财,因而影片中黄毛对其怒吼“我看不起你”,此时程勇的人物形象就是“丑”的化身。而程勇从“丑”到“美”的转化是在其被迫走上药贩子的道路之后,程勇一开始做药贩子,单纯地为了赚钱,这与他刚开始的人物设置如出一辙,但在与那些白血病病人的不断接触中,他深感白血病病人生活的不易,从而逐渐蜕变,从最初唯利是图的药贩子到最后倾其所有帮助白血病人的“药神”。程勇的蜕变,不仅仅是个人的蜕变,也是影片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由“丑”化“美”的过程。程勇在迷失和寻找中完成了自我认知的转变,从而得到了人性的救赎,在褪去其丑陋外壳的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真善美的人物形象,从而使影片中程勇的个人形象得到了重新建构,也使得影片主题得到升华。电影《辛德勒名单》中辛德勒最开始希望通过犹太人廉价的劳动力来给自己创造财富,但当其亲眼目睹了纳粹党对于犹太人毫无人性的屠杀,尤其是当穿红衣服的小女孩穿过人群走上楼梯的时候,辛德勒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撼到,红色代表着生的希望,小孩代表了民族的希望,导演以此恰当地刺激了辛德勒的神经,使其内心开始转变,继而开始下意识地去救助苦难中的犹太人,虽然这并不是他心甘情愿的,但其内心深处的善良已经开始通过其行动而表现。后来当辛德勒在焚尸厂第二次看见那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时,小女孩已经去世,这给了辛德勒内心深深的刺激,使辛德勒愿意倾尽所有来救犹太人。影片之初,辛德勒是一个好色又贪婪、唯利是图的商人,而当影片结束的时候,辛德勒已然成为犹太人心中的英雄。辛德勒身上这种美与丑、善与恶的融合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从而散发出人性的魅力,实现超越形象自身的审美价值。

四、结语

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美丑与共,瑕不掩瑜。”先人们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看到了美与丑不可分割的审美关系。无论是现实自然还是人文艺术,都不是绝对美的,而是美中有丑、丑中有美。尤其艺术中更不可偏废,倘偏废一方,就会显得不完整,甚至会导致艺术创作的失败。就取材来说,无论哪种艺术形式都不是单纯地表现美而摒弃丑,一部发人深省的艺术作品是在美与丑的融合与矛盾冲突中实现其审美价值的。如果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只表现美好的事物,而摒弃不好的东西,就无法构成冲突,表现出的结果也就不那么有吸引力,对艺术作品来说就难以引起观者的共鸣了。

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只有充分认识到生活丑向艺术美转化的意义,才能将“丑”的审美内涵和审美价值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受众面前,才能摆脱艺术作品的假大空,从而提升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与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2.

[2]杜书瀛.文艺美学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3]庄子.庄子[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4]雨果.巴黎圣母院[M].鄭克鲁,译.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6.

[5]波德莱尔.恶之花[M].郭宏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付晓鹏,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艺术美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
试述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艺术美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浅谈油画艺术的思考
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简谈《诗经》爱情诗中的美
让“艺术美”走进语文课堂
以热血仁心捍卫生命
数码艺术的现代运用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