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标托本,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019-09-10 07:22谭桂珍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铁牛学段内容

谭桂珍

摘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概括能力也是阅读能力,是第二學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与内容。由于第二学段学生的概括能力刚起步,兼之当前阅读教学对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力培养的淡化、弱化,导致了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力的薄弱。在教学中,需要根据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依托文本特点,把握好训练的尺度、梯度、法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循序渐进地引导,巧妙而有的放矢地强化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一阅读能力的训练。

关键词:第二学段主要内容初步把握培养策略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学生顺利进行阅读、写作的基本要求,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义务教育第二学段是训练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起始阶段,重视这一学习能力的培养,能为高年级“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课文的写作方法”做好铺垫。

一、中年级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存在的问题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把文章由厚读薄,是提取信息、筛选信息和语言重组的思维过程。这里的“把握”是让学生明白文章讲的主要意思,能用自己的语言言简意骇地表达出来。但实际教学中发现,第二学段学生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方面还存在“无话可说,无从下手”、“不是概括,而是复述”、“主次不分,概括不全”、“拿来主义,照本宣科”等问题。

二、中年级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力薄弱的原因分析

第二学段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力薄弱,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上,虽然第二学段学生的思维已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但更多还是停留在具体感知上,要准确、简洁、快速地把握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确实不易。客观上,目前的阅读教学,很多教师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还是“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一“说”了事,简单进行,缺乏精当的指导和思维的启迪。训练的淡化、弱化,导致了学生对文章内容难有全面而深刻的把握。

三、中年级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力的培养策略

(1)把握好“尺度”——目标精准,明确训练重点。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明确提出,阅读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不是简单的“集合”,而是“提炼”,是内容的“简化”。“初步”不是精准的“概括”,而是“粗知”,是训练的“尺度”。教学中,我们要紧扣学段阅读目标,把握好训练“尺度”,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训练就能有的放矢。

(2)把握好梯度——提供抓手,由易到难逐步强化。第二学段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力培养的起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具有举一反三作用的问题、句式,为学生把握主要内容提供抓手。如语文版三年级下册《放飞蜻蜓》,可设计问题“课文写谁?他做了什么事?”引导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再以问题“陶行知为什么劝孩子们放飞蜻蜓?”“他是怎样劝的?”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明晰事情起因、经过,然后让学生完成填空:课文写(    )看见一群孩子在(    ),通过和孩子们(    ),引导他们认识到蜻蜓是(    ),最后孩子们(    )的故事。这样由扶到放,学生不仅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在训练中掌握了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和步骤。

(3)把握好法度——依托文本,重视方法引导。如何帮助学生快速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教学中,可以依托文本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①摘录重点语句,把握主要内容。第二学段很多课文,总分明确,结构清晰,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有提示全文内容的中心句、总起句、过渡句,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四年级《鲸》,教学时引导学生把每段的总起句串起来,略加改动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介绍了鲸的形体、种类、生活习性、生长等方面的特点。一般说明性文章多采用总分写法,都可以用此法进行训练,如《桂林山水》、《新型玻璃》等课文。②合并段落大意,把握主要内容。对于没有典型段落,也没有关键语句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合并段落大意来把握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先理清文章脉络,提取关键词归纳出段落大意,再根据文章内容抓主舍次合并段意。如三年级《倾斜的伞》,一到五段讲小时候,外公为我撑伞。六到八段讲很多年后,我为外公撑伞。第九段讲我永远珍爱这把充满温情的伞。综合每段段意,我们就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讲我回忆了我和外公互相为对方撑伞的事。③串联文章要素,把握主要内容。写人记事文章的主要内容,可引导学生串联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来把握。如三年级《捞铁牛》一课,引导学生初读明白课文写怀丙和尚捞铁牛的事。再读课文解决“怀丙和尚为什么捞铁牛?是怎样捞铁牛的?”然后添加时间、地点、事情结果就把握了主要内容:宋朝的时候,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走了栓浮桥的八只大铁牛,怀丙和尚借助水的浮力,指挥人们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打捞上来的事。写景状物文章的主要内容,则引导学生串联景物(事物)、景物(事物)特点来把握。可用问题来把握:写的是什么景物(事物)?从几个方面写了它的什么特点?怎样写的?如《火烧云》、《新型玻璃》等课文均可以采用这一方法。④拓展质疑文题,把握主要内容。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质疑课题、拓展课题来把握主要内容。课题指向“人物”就补充事件,课题指向“事件”就补充人物和事件要点,课题指向“对象”就补充对象特点,课题指向“中心”就抓住“中心”展开。如三年级《大禹治水》,主要人物是大禹,主要事件是治水,引导学生明确后,再引导关注重要问题:大禹为什么治水?怎样治水?结果怎样?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读书中找到答案,连起来就可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如《陈嘉庚办学》、《孔子学琴》等都可以用扩充课题法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除上述方法外,还可以紧扣课后习题、理清作者思路、联系课文复述等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对处于训练起步阶段的中年级学生,教师要根据学段阅读目标,依托文本,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有效的训练中找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1]李风荣.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温儒敏,巢纵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徐岳.关于概括能力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18):6-6.

[5]徐廷坤.在阅读教学中训练概括能力[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9):33-33.

猜你喜欢
铁牛学段内容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碰碰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