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欢
摘要:大学语文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在当下这个新媒体时代,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应当在传统教学手段上紧密结合时代特色,与新媒体技术寻求一条融合之路,使得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既能充分发挥其人文素养课的基础作用,又能在新媒体的助力之下展现前所未有的创新度,从而提升教学水平和效率。
關键词:新媒体;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一、应当确定基础性和人文性并重的课程性质定位
在新媒体时代下,学生对外信息交流传递的方式和需求都较以往有了扩大,这对学生的汉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类基础性公共课。其基础性在于大学语文需要解决学生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汉语言方面的表达、阅读、理解、鉴赏、评价、书写能力,提升学生的母语素养,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和日后的生活工作打下良好的语言应用基础。这是语文拥有的工具性价值的一面。
同时,大学语文还肩负着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完善个体人格、传承民族文化等多项重任。当今时代,媒体资源空前丰富,各类信息、各种思想的冲击碰撞容易让学生在价值取向上产生偏差和迷茫,而学生在对中国及世界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学习中,静心感受前人先贤的思想道德、生活追求、品格志趣、理想信念,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修养和人文气质,最终成为一个有思想、有道德、有智慧的完善的人。
人文精神的滋养是大学语文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特色,是大学语文课程的灵魂。所以基础性与人文性并重是大学语文必须坚守的道路。
二、应当设定兼具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内容
新媒体的发展,为语文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提供了更好的契机和呈现方式。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应当要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课程内容除传统的文学作品赏析以外,还可包括应用文写作、口语表达训练以及小组实践探究。文学作品赏析通过对中外优秀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与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学审美情趣,加深学生对社会、对人生、对生活、对学习等方面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思想深度;应用文写作则要教会学生掌握行文的基本要求以及一些实用应用文体(比如求职应用文、活动策划书、项目报告书等)的写作。并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后的实操训练,锻炼学生的书面语言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技能;口语表达训练可以通过文学经典诵读或者演讲的方式,着重提高巩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实践则以分组探究选题的形式展开,可让学生于期末进行汇报呈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学习和自我展示的空间。
此外,在汇报呈现形式上可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结合自身特长和优势,比如可选用视频拍摄、网络调查等形式进行呈现。
三、应当建设体现自由人文精神的课程特色
自由是新媒体时代的一大特点,而与其他课程相比,大学语文具有强大的开放性和主观性,能给予学生巨大的自由探索、自由表达的空间。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学生的兴趣应该成为重要的考量因素,比如在文学诵读、个人演讲、小组实践环节,都可以给予学生高度的自主选择权,诵读篇目、演讲主题、小组成员与实践题目以及期末汇报呈现形式都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充分尊重学生的决定,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索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助力学生完成目标,挖掘学生自身潜能。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教学过程中,大学语文的教学必须以开放的心态积极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现象。在新媒体时代下,大学语文课的教师要积极寻求更科学、更高效的教学方式,不断加深完善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求得课程建设的进一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