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
摘 要: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程度显著,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重大问题。其主要表现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家庭环境和学习基础的不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存在着明显差距。学生之间的层次差异问题给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教师为此开始采用分层教学、任务驱动等教法,但由于未能充分认识与合理应用分层教学等教法,其教学效果依然无法显现。为了解决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好学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吃不了等实质性问题,本人根据任务驱动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理,根据学生的差异成因,提出了分层导学法的教学模式,来改进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从而有力地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等方面的综合协调发展。
学生差异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学生起点差异问题。学生起点差异的成因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找到根源。
1、学习能力差异。学习能力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类型的不同上。有的学生对听过的事情记得特别牢,而且能说会道,这一类叫做“听觉型”;有的学生对看过的东西过目不忘,对图形、表格之类的提示非常敏感,而且往往喜欢从事手工、画画等操作性活动,这一类叫做“视觉型”;还有一些学生活泼好动,在动作能力的发展上表现优异,这一类学生则属于“运动型”。
2、学习智力差异。有些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擅长于逻辑思维、解决问题。他们能迅速地接受新知识,表现为技术学习得很快,而且他们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技术。而需要帮助的学生,并不是说他们智力上有多低下,而是他们没有基础,就导致他们的接受速度相对比较慢。当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许多知识和技能都处在中等水平时,他们还处在起点水平。
3、学习态度差异。学习态度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学习成效,而且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对待信息技术课上,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学习态度:第一种是属于主动型的,确实想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习新知识,他们主要对制作网页、FLASH动画感兴趣。第二种属于非主动型。他们把信息技术课当成娱乐休闲课,上课喜欢玩游戏、上网聊天。第三种属于被动型。他们本身对信息技术课不感兴趣,上课就带其他作业来做,教师布置的任务他们也不能及时完成。
4、学习兴趣差异。学生学习兴趣爱好是造成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学生对所做的事情有兴趣,他就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得到一种获得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反之,学生如果对所学习的内容没有太大的兴趣,那么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就不会选择动脑筋,而是喜欢坐享其成。很典型的例子是,同一个班级基础相近的两位同学,一个对做FLASH动画比较感兴趣,他在课外能把老师课上讲的一些内容拿来练习,再加上老师积极点拨,然后他做出的动画作品就比较好,甚至可以参加各级比赛获奖;另一位对此没有兴趣,然后做出的作品也就很一般。
5、学习技能差异。例如在讲解PowerPoint的时候,有的学生因为熟悉软件的界面和功能,很快就能制作出精美的幻灯片,而有的学生因为很少接触电脑,菜单栏和工具栏都不熟悉,而且打字是“一指弹”等等……这样就造成了基础好的学生十分钟就做好的作品,基础差的需要30分钟乃至更多时间,这样就给我们课堂教学带来很大难度。
对于学生以上的差异性问题,我认为既无可能也非必要去完全消除这种现象。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的是如何从这些差异中找到教学平衡点,使每位学生都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但这需要我们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高水平调控课堂学习行为。对于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在关注学生差异的前提下,为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目标水平要求,课堂上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采用以下措施来组织分层导学的具体实施。
(一)教学目标的分层导学:设置多元级的学习目标
分层导学不应该将班级分层打散,而应该面向全体施展教学。义务教育最突出的特征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将分层导学法充分应用于传统的教学班,无需为分层导学对学生作多大的调整,更不需要对班级进行人为的“分类”或“分层”,而且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学生层次越大,其分层导学法的效果更佳。
(二)教学过程的分层导学:组织有差异的教学活动
分层导学要求教师拥有驾驭和创新教材的能力。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对象,但是它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新课程目标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驾驭和处理教材的能力。在分析教材逻辑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从总体教学过程最优化角度考虑,重新组合安排知识信息,把教材的文字系统转化成符合学生实际情况,适合于各层次学生发挥最大主体作用。
(三)教学技能的分层导学:开展有层次的小组合作
分层导学通过构建基于任务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改革学习过程,创建一种新型的以教师引导下的、交互式、自激励的学习为特征的信息技术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学大纲规定,一堂课学生的操作时间要占整堂课的70%,做到多练。
根据学生技能水平层次的不同,可以采用异质分组(如水平不同的学生结成小组,“强弱搭配”:水平高的学生与水平一般的同学组合在一起)、同质分组(水平接近或相当的学生组成小组,“强强联合”:让水平高的学生在一个小组内)等分组方法,使学习小组在问题或任务的驱动之下,为达成共同学习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小组学习。
(四)教学检测的分层导学:布置多样化的综合练习
分层导学要求教师注重分层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不是简单地根据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A、B、C等若干的层次,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水平和知识技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和达成度都得到了体现。他们能从差异中找到教学平衡点,使每位学生都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作为教师,在课堂导学过程中,应布置多样化的分层练习和分层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分类矫正,全面提高。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五)教学评价的分层导学:实施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分层导学注重课堂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具有重要作用。信息技术是一门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学科,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学生采用多元化的分层评价方法,主要看学生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價对象。对高层次学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不断超越自己。对中等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低等生,应该寻找其闪光点,采用表扬评价,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让提高快的学生升层,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根据初中学生的差异成因,应用分层导学的教学方法,将有效的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了不同层次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有效地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突出矛盾,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