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
【摘要】: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很重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 展开想象联想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重视课内外结合 强化写作训练。
【关键词】:培养 语文能力
语文新课标相当重视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它从读、想、疑、结合、写作等方面有序地构筑起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体系。如果语文教师从这五个方面强化初中语文教学,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一定会大大提高。
一、注重诵读指导
学生阅读的基础是诵读。通读前学生要参看书上注释及借助工具书正音释义,扫清文字障碍,在通读中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感悟其思想内涵。读鲁迅的《藤野先生》时,扫清文字障碍后很容易理清文章脉络及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大多数学生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师恩难忘,理解当年鲁迅独处异国他乡,在苦苦追求救国救民良方而遭受侮辱之时得到了一位异国良师的无私关爱与真切鼓励,那颗永不坠落的寒夜星辰在 他的人生征途中永远熠熠生辉。
读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时,所有学生都被宋濂当时刻苦求学的经历和精神所感染,学生从情感真挚的字里行间获得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宋濂的读书之苦、求师之难、求知之坚,成为了学生的精神食粮。学生们深切认识到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青少年时代就要珍惜读书的大好时光。一切真功夫都来自苦功夫。在诵读中学生既感受到了本文语言艺术的巨大魅力,又净化了心灵,陶治了情操,学到了相应的文言知识和句句发自肺腑的情感语言,提高了诵读领悟能力,为自己的人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展开想象联想
想象和联想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它是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获取信息、生发创新见解的必要条件。学习《三峡》时,教师稍加引导,学生便会联想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与“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情景,进而想象到今天的三峡工程,已经造福苍生。那雄伟的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纵目远眺,水光接天,烟波浩淼,机器轰鸣,电网密布,强大的电流源源不断地送往远方。真正是“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读鲁迅《故乡》时,从少年润土到中年润土的对比描写中,联想到事隔二十余年,物是人非,人与人之间产生厚障壁的真正原因,为理解后文中“辛苦辗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打下了基础,加深了对“希望有新的生活,是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一难句的理解。
想象与联想是不受时空限制的思维形式。教师应积极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以充实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鼓励学生质疑
能在学习中质疑,表明学生已经有了积极的思考,有所怀疑了。怀疑是发现的前兆。一般地说来,语文教学中的质疑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由教师直接引发质疑,调动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探索问题 一是由学生发现了问题主动提出质疑,教师事先有意识地设下疑点,让学生相互交流释疑。两者各有所长,各有所用。
在教学著名的“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诗》时,有学生提出“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直译意译都讲不通,怎么将军经过多次战斗都牺牲了,壮士征战多年还可以回归故里呢?同学们都答不准确。这时我才告诉他们,这是用的互文修辞手法。我引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及“烟笼寒水月笼沙”加以阐释,学生便豁然开朗了,个个脸上都露出了笑容。还可以介绍高中课本以及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互文的句子,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互文的印象。
四、重视课内外结合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但仅凭课内学习要想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很不现实的。有人说语文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言得之。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课堂就有多大。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就必须做到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取生活中的语文资源,让学生学会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品味生活、提炼生活,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都可以学语文。
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鲁迅提出:“大可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专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新课标规定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就不会有语文能力的真正提高。
五、强化写作训练
读写结合乃语文之道。写作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考試时作文得分的高低决定着考试的成败。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是作文的第一要著。教师要教学生观察生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作文的素材。只要注意观察分析提炼积累生活素材,写作时就有写不完的内容。多做读书笔记,读书动笔不分家。在读到优秀作品的精彩句段时,可摘录下来,以丰富自己的语汇。坚持写日记周记。平时能把自己的心灵颤动记录下来,事后翻阅,必定又有一番感动。
课本中的优秀篇目是习作的好范文。仿写是作文的捷径。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春》,可以写故乡之春 学了吴筠先生的《与朱元思书》,可以仿写山水游记。只要动笔,就有收获。
只要我们通过读、想、疑、结合、写作的长期训练,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