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救赎

2019-09-10 17:25张蓝戈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拉康

张蓝戈

【摘要】:《西北偏北》是由米高梅出品、著名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执导的经典悬疑片。影片自上映以来获誉无数,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可供解读之处。本文将从“身份的救赎”这一主题出发,试图通过拉康镜像理论来重读本片。

【关键词】:拉康 镜像理论 《西北偏北》

一、拉康的镜像理论

雅克·拉康对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的符号学再阐释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研究领域最具有争议性的热门话题之一。虽然拉康的作品晦涩难懂,但他的许多观点:如关于主体心理结构、关于认知域、关于主体格式的形成阶段、关于“向我思维”模式等,在文学批评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镜像理论是拉康理论的起点,1936年拉康在第十四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年会上作了题为《镜像阶段》的发言,这是他第一次明确提说镜像说。它描述的是婴儿时期自我身份确认之初的心灵状况。从出生到6个月大,处于前镜像阶段的婴儿对自己的身体还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识,只能够感知到一些零散的身体片段。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婴儿是没有自我的概念的。当进入到镜像阶段时,婴儿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所见到的镜像正是自己的影像,这时,自我意识开始出现。其中视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不仅能看到自己的完整形象,而且还能对着镜子兴奋地做出一连串的动作,它将镜中的影像看作是自己,把自己与镜中的形象认同了起来。在拉康眼中,镜像阶段也就是主体的自欺,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确立离不开“他者”的影响,我们通过他者的凝视、语言逐渐构筑出了一个想象中的自我。

二、影片简介

《西北偏北》是由米高梅出品、著名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执导的经典悬疑片。影片主要讲述了广告公司老板罗杰·桑希尔在与客户谈生意时,被误认为“乔治·卡普兰”从而被两名男子绑架。在与绑匪老板梵丹交涉无果后,桑希尔被人加害,桑希尔死里逃生后开始追寻事情的真相,在调查的过程中,桑希尔发现卡普兰的身份迷雾重重,而自己再次遭人陷害,成为了杀人凶手。在逃亡的过程中,桑希爾遇到了神秘的金发女郎伊娃·肯达尔,二人渐生情愫,随后桑希尔开始对肯达尔产生怀疑。随着真相的浮出水面,桑希尔知晓了连同“乔治·卡普兰”的身份包含在内的谜团皆是FBI对不法分子梵丹的一次行动,而肯达尔亦是FBI的一枚棋子。最终,主人公在历经千难万险后,完成了对自己身份的救赎,同时也收获了爱情。

三、解读《西北偏北》

在影片《西北偏北》中,透过拉康式的解读,我们看到正是一个在他者的影响下,身份错位以及自我救赎的故事。

首先,从主人公的形象来看,罗杰·桑希尔确乎是一名成年人,准确的说是人到中年,但在某些场景中桑希尔的表现反映出了其不成熟、甚至是有些幼稚的特征。桑希尔在因酒驾被捕后,在即使有警察在旁提醒“你该打电话的人是你的律师”的情况下,他仍选择了打给了自己的母亲,而在与母亲的通话过程中,观众很容易在其中听出一种“犯错的孩子在母亲面前认错”的意味。在这个镜头中,画面左右的门框把人物封闭在一个狭小局促的空间内,巧妙暗示出男主人公与自己母亲之间的关系。之后母亲在法庭上首次亮相,观众从其容貌中可以判断她与桑希尔仿佛年龄相仿,从桑希尔的台词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经历了两次婚姻失败。熟谙弗洛伊德学说的希区柯克在这里很可能是在暗示一段尚未结束的“家庭罗曼史”,一个在心理上仍然没有克服俄狄浦斯情结的“男孩”。结合拉康的理论,在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中,桑希尔必须克服其俄底浦斯情结,走出想象界。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从最初自然的自我转变成为社会的主体,在象征界中确立其主体性。随着“男孩”形象的一步步建立,一个心理意义上的“成长”主题就这样含蓄地被提了出来。

其次,再回到影片的开头部分,主人公桑希尔在与客户会面的过程中,两名反派正试探性地呼喊“卡普兰”的名字。这个场景事实上也变成了一个命名仪式,整个事件的发端、展开、高潮和收尾,都是围绕着这个并不存在的名字而运动的。命名则把他拖入了一张难以逃脱的关系网,使其无法继续陷在母子之间的欲望关系;他必须在一个更大的秩序网络中重新定位自己。在从那一刻起,“桑希尔”与“卡普兰”两者在加里·格兰特饰演的这个男人身上重合了,寻找、辨识和确认自己的身份成为整个剧情发展的动力。

如果确如拉康所言,我们对于自我所拥有的真理只是来源于“误认”、亦即将一个虚幻的形象视为自我,那么似乎可以说,桑希尔本人就深谙误认的艺术。身为广告商的他本身就是一个谎言的制造者,作为谎言的广告所创造的正是虚幻而令人神往的欲求对象。但是,错误命名与自我误认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将一个毫无来由的身份指派给了桑希尔:他是被来自外界的力量捕捉,这种捕捉迫使他在社会秩序中为自己找到一个位置,否则迎来的则是死亡的结局。这种紧张状态在经典电影的传统叙事中得以消解——英雄救美,帮助一个柔弱而敏感的女人脱险。主人公并没有逃离社会秩序的疆域,而是将自己反身指认为“桑希尔先生”、一个真正的男人而重新确认了自己的身份。

也许,指认一个人的确切身份是我们这个社会避免混乱的方式,它要求一个人站出来回应“认识你自己”的古老箴言。人们忙忙碌碌,追捕或者逃逸,这些东西所围绕的中心可能只是一个有待填补的空洞。

四、结语

在电影《西北偏北》中为我们展现的正是对身份认知不确定以及自我救赎的故事。现代人也正焦虑于电影所揭露出来的这种灵与肉,光与影,有与无的挣扎与痛苦中。拉康的理论并非全部是真理,但它能够帮助我们认清处境。电影作为反射人类社会的影像,通过对电影的分析,有助于对拉康理论的理解和寻找当代人的生存启示。

【参考文献】:

【1】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编.穆青译.不敢问希区柯克的,就问拉康吧[M].上海:上海人名出版社.2007.

【2】 郝波.拉康镜像说对电影理论的影响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15.

【3】 邵义强.电影《群鸟》中的母子关系的拉康式心理分析解读[J].电影文学,2008(02):132-133.

猜你喜欢
拉康
何处话悲凉
何处话悲凉
Inevitability of Willy’s Tragedy as Seen from Lacan’s Mirror Stage
论齐泽克的“死亡驱力”
黑格尔对决海德格尔
结构与症象
有人说过“大他者”吗?
用拉康心理学理论解读《动物凶猛》中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