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栎
摘 要: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教师若想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就要先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看到语文丰富的内涵,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价值,让学生从中获得学习、生活的感悟。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内涵的培养策略进行探索,是为了填充学生语文学习的空白,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和色彩,提高学生的文化素養。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生;语文内涵;培养策略
部分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认为语文是一门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学习的学科。这一错误的认识导致学生减少了语文学习的时间,对语文的理解也停留在了表面,无法获得语文深度学习的意义,更谈不上收获语文内涵了。由此,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内涵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思考。
一、以生活为立足基础——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语文知识是人们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不断积累创造形成的,是人们对生活的描述、对生活的创新,包含着人们的期待,蕴含着人们的情感。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内涵,不应脱离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以生活为立足基础,对学生进行生活教学,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是生活经验,与文章内容进行对话,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学习《纸的发明》时,笔者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得民族自豪感,感受语文知识学习的意义,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教学中为学生准备了不同材质的纸,让学生观察这些纸张并了解纸的原材料及用途,帮助学生理解纸的价值。学生对不同类型的纸进行了观察和触摸,认为纸的类型丰富多变,纸的颜色多彩绚丽,十分吸引人。学生纷纷表示想要知道纸的发明者,了解纸是如何被人创造发展的。趁此机会,笔者将学生带领到课文学习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来经历纸发明的过程。学生阅读课文后,熟悉了纸的发明的故事,体会到了古人的智慧,获得了民族自豪感。这样,笔者通过立足学生的生活基础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纸来了解纸的发生发展过程,感受古代技术的魅力,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以情境为立足基础——扩充学生学习资料
语文知识虽然是通过文字来传播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教学仅可以通过文字传播,教师还可以尝试在教学中为学生穿插图片、视频等来吸引学生的目光。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内涵可以以情境为立足基础,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让学生对文章的阅读背景、阅读形象等进行深入思考,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
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笔者为了使学生熟悉童话故事的特点,能够依据童话故事的内容剖析童话故事的内涵,掌握童话故事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寓意,打开学生的学习视野,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电子白板向学生播放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动画片,组织学生对动画片进行观看并分享自己对动画片的观看感受。学生观看动画片后,对小女孩的故事和小女孩的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小女孩为什么要卖火柴以及卖火柴时发生的事情,看到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和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接着,笔者又向学生提供了作者的生平资料,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童话故事。学生阅读作者的生平资料后,对童话故事的认识上升了一个台阶,知道了童话故事内容虽然不多,但是却蕴含着社会深意,值得人们思考。这样,笔者通过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看到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料,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角。
三、以实践为立足基础——加强学生深入理解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需要学生完成对理论知识的积累,还需要学生完成实践技能的掌握,促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对语文知识形成新的学习经验。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内涵可以以实践为立足基础,为学生创设参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发挥中,对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
例如,在学习《西门豹治邺》时,笔者为了使学生掌握故事的主要情节,能够从文章中提炼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形成科学探索的精神,学会总结故事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在教学中将学生分组,组织学生分工合作,对课文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西门豹的形象,把握文章的主旨。学生分组后,与小伙伴合作,对表演进行了思考和设计,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创设了表演的场景,营造了表演的氛围。在表演中,学生依据动作和语言展示了故事的情节,突出了西门豹的人物角色,用行动阐述了西门豹破除迷信的经过。同时,学生也坚定了相信科学、破除封建迷信的信念。这样,笔者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实践,让学生围绕表演对课文进行阅读和思考,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
总之,在指导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以生活、情境、实践为立足基础,可提升对学生语文内涵的培养,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料、获得深入理解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杜新明.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65.
[2]吴绍芬.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语言的积累[A]. 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三期座谈会资料汇编[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