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善康
摘 要:《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力图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实现小学数学有效教学。下面,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展开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问题情境;小学数学;趣味;生活;探究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通常只是一味地向学生讲授和灌输课本知识及应试技巧,这便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主体性的发挥,进而更无从谈起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因此,为从根本上扭转传统课堂长期低效的现状,教师就需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及需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引入与创设,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自觉投入到对数学知识的研究与探索活动中,从而达成理想中的教学预期,实现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一、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意愿
于小学生这一教学群体而言,他们对于一门学科的学习通常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且更加倾向于在特定的场景中进行学习与探索,而非通过机械地背诵和记忆来理解和领会所学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之初,教师应立足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进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在教学“认识时间”这部分内容之初,为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先是为学生讲述了一则童话故事:“一天清早,在一个美丽的乡村里,一只大公鸡起床了,它跳到高处‘喔喔’地叫起来。人们赶紧起床,妈妈开始做早饭,爸爸准备下地干活,小朋友准备去学校。同学们,公鸡打鸣是叫人们干什么?每天早晨你是几点起床的?你每天都是怎样醒来的呢?”待学生回答完毕,我顺势引出了新课内容:“同学们都是按时起床、上学不迟到的好孩子。那么,大家想不想也像大人们一样,通过认钟表来知道时间,能够自己按时起床,成为时间的小主人呢?”如此导入,生动形象,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二、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主动建构认知结构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學数学课程应在强调知识教学的同时,特别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新搭建起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桥梁,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和数学知识来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在教学“负数”这部分内容时,我先是让学生观看了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的片头,并向学生问道:“从天气预报中,你对气温的表示有什么了解?”待学生充分阐述了自己从电视节目中所听到和看到的对气温的记录方法后,我利用课件出示了一支温度计,让学生读一读温度计上的数,并提问道:“零上16摄氏度用16°C表示,那么零下16摄氏度可以怎样表示呢?二者之间表示的意义又是否相同呢?”如此,通过对生活中的数学进行充分挖掘,并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考探究,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意愿,而且还使学生对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进行了初步了解,这将有助于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引领教学理念的更新,聚焦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探究学习的开展。为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力图革新教与学的方式,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以自主获取新知识,形成独特的感受与体验,从而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
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为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共同制作一个圆柱体,并向其强调道:“在制作圆柱体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它是由什么平面图形组成的。”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得知圆柱体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圆组成的。接着,我继续引导道:“同学们,我们能不能利用之前学过的知识推导出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会在班内巡视,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予以针对性的指导和点拨。如此,通过开展合作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实现了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勇于革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并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熟悉问题情境创设的多种形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从而构建出高质量、高效率、高收益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徐斌.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J].甘肃教育,2017(20):103.
[2]钟鸿旺.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6(08):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