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伴随式采访在新闻采访中的重要性

2019-09-10 15:25于乐李楠
大众科学·中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新闻采访

于乐 李楠

摘 要:记者在新闻采访中,一个比较有效的采访方式就是“深入采访,伴随式采访”。这样的采访方式贴近性强,便于挖掘接地气的新闻素材,也容易写出好稿来,这篇文章就阐述了伴随式采访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新闻采访;伴随式;贴近性

伴随式采访:通过小人物,写出真感情

笔者认为,记者在日常的新闻采访中,避免不了写些小人物、小事件,因为有分量的新闻素材不是你一下去就能碰到的。但在采访中若扎得不够深,写小人物时很容易写成黑板报式的好人好事[1],所以记者应努力通过伴随式采访积累素材,并力求使你所讲述的故事富有情感且内容实在。这方面,比较成功的案例是央视“朝闻天下”播出的走基层报道《马子硕的求医路》。

央视记者张萍,在北京儿童医院走基层蹲点采访时,遇到了一个从河北肃宁县连夜被妈妈抱到医院的3岁孩子马子硕。当时孩子已高烧5天,双脚肿的不能走路。从遇到马子硕开始,张萍跟踪调查了8个月,子硕在医疗过程中经历的所有波折在“蹲点日记”《马子硕的求医路》中都给予了准确反映。记者张萍以伴随式采访,通过小人物的命运写出了真情实感,这使得无数观众的心为子硕的安危所牵挂。他们说,看着子硕的遭遇想到的却是自己,因为不少人可能都经历过这条艰难的求医之路。

地方台记者虽涉及的地域相对狭窄,但却无法回避同类的求医难题。诺贝尔奖得主、秘鲁著名作家略萨曾说过:“作家应该知道大街上发生了什么。”从职业上讲,记者似乎比作家更应该知道“大街上发生了什么”,因为这关乎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和对百姓疾苦的关注度,而这正是走基层记者必须具备的文化思想素质。如在天津河西区佟楼就有一条无名小街,不少家庭都将闲置的房屋租给来天津儿童医院求医的外地孩子家长,这其中未必就没有类似马子硕的求医故事,只是由于我们缺少央视记者走基层蹲点采访的不懈坚持,才没能写出如此撼动人心的东西来。

但新闻广播记者范屹走基层的实际案例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记者扎实的采访作风。有了这种作风也就有了朴实而又感人的叙述。诚如一位资深媒体人所言:“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的魅力来自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对新闻事件的体验和感受,而不在于词汇的深奥和语言的花哨。”

范屹以完全平等的态度与采访对象交流,充分发挥了伴随式采访的优势,她在介绍这次采访经历时说:“这次我们走基层选择的是略阳天津广播电台希望小学,因此对孩子的报道是不可缺少的。一开始我觉得采访无从下手,最终虽选择了同在一校的两姐妹,可对报道的切入点依然没底。晚饭后,我把姐姐拉过来聊,可采访很不顺利。前20分钟,她因为紧张一直在小声哭。这中间,我好几次差点关掉采访机,但转念一想,既然都住进孩子家了,不坚持似乎说不过去……我们呆的房间特别小,进门就是床,孩子坐在唯一的板凳上,我只能坐在床上。孩子说话声音小,外面又下着雨,为了不影响她的情绪又能听清她的话,我只好趴在床上,脸凑到她脸边去交流。旁边是墙,腿伸不直,我的腿一会就麻了,但女孩却松驰下来,采访很快变成了谈心。在这样的采访里,使我不再执着于自己的任务,开始关心起孩子的快乐和担忧。更让我明白了坚持的价值,新闻不是摆拍摆录的,这样你才能去掉浮躁去做报道。”

范屹颇为典型的伴随式采访,最终形成了新闻专稿《一对山村小姐妹的故事》,为人们讲述了山村孩子在贫穷生活的坚持及艰难的求学之路,或许你可以说这篇报道的事件题材不够重大,但记者俯下身子去采访,去交流,并由此写出的报道不仅感情真挚,也体现出了它独有的价值和味道。

伴随式采访:通过深挖掘,写出新内涵

基层是个“富矿”,其蕴藏的事件和人物是丰富多彩的,更何况改革开放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经济广播一位记者发在《播音与主持》上的一篇文章就较好地回答了这样的问题。她记叙的是自己到甘肃岷县走基层的故事:“今天是我们采访的最后一天,此行本没有打算采访她们俩。因为这次雹洪泥石流灾害,春霞成了道德小楷模,上了各种媒体。记者的敏感让我们觉得孩子得到的荣誉和关注太多了:每个媒体采访时都要她回忆当时的情景,说自己为什么舍己救人。她毕竟只是一个刚上初一的孩子,就算是成年人都难以应付。可并不是所有媒体都像我们这样想,孩子在电视、网络和报纸上频繁“曝光”,使得孩子压力很大,以至于面对观众她竟然哭着说:我特别内疚……

春霞之所以内疚,是因为当地的多家媒体,将她和同学在泥石流中的相互救助,说成了她自己的舍己救人。她觉得对不起同学舒春强,同时也被周围的人们孤立了。这位记者正是通过深入挖掘,写出了文章的新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聞专稿《当代“英雄小姐妹”的失与得》,这样的标题表述未必准确,但它所叙述的故事却有着撼动人心的力量:

笔者认为,这位记者的报道至少在一定层面上对那些客里空的报道进行了评判:难道山里孩子在危难中的互相扶持和救助,所闪现的生命本能和人性光辉就不值得我们去赞美,一定得要按照俗套编造舍己救人故事才会更感人吗?普利策摄影奖得主,美国记者约翰·卡普兰曾说过:“如果为了让我拍照片,被拍摄者却因此而死,我会非常内疚。”这正是新闻工作者的伦理。所以上述报道不但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极大伤害,而且也让那些客里空记者丧失了新闻工作者的伦理。我们总说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这样的作风和文风真的应该改一改。

伴随式采访:通过平凡事,写出大精彩

你曾想过上学要走40公里的路吗?你曾想过上学要翻越悬崖峭壁,甚至有生命之忧吗?在新疆一个叫马尔羊皮里村的地方,孩子们上学之路就是如此。央视记者通过伴随式采访反映了偏远地区孩子上学难的事实。或许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真实才最真切,这不能不让观众的情感为之震动。这样的报道可以说是通过平凡事,写出了大精彩,写出了穿透心灵的力量。

或许有些人会说,地方台的记者由于涉猎范围有限,很难碰到皮里村这样的典型案例。但记者在采访中,只要努力挖掘报道线索,并与自己的常态采访相结合,努力变指定内容为自主选题,同样可以写出精彩来。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托马斯曾说过:“如果人们把某种情景定义为真实的,那么这种情景就会造成真实的影响。”客观地说,本文所举证的稿件不一定都是很优秀的,但看得出记者正在努力将领导指定的内容转变为自主选题,同时他们的伴随式采访也更加自觉,他们在基层写出的好稿已“造成真实的影响”,而更大的收获是他们自己的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明泉、朴燕宁、于乐 《广播新闻采访实录》,天津出版传媒集团、2013年出版。

猜你喜欢
新闻采访
网络环境下电视台记者的角色定位及新闻采访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电视民生类新闻采访策略分析
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新闻采访工作
新闻采访中的采访技巧运用分析
记者如何做好电视新闻采访
“互联网+”能为新闻采访及调查新闻提供哪些新方法
“提问技巧”是新闻采访的“法宝”
新闻采访技巧研究
关于口述史的若干问题探讨
浅谈新闻采访技巧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