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清
【摘 要】《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小学生人物造型的表现在儿童画的创作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及感受,发现凡是在人物造型的表现上发展较为突出的孩子,其创造力相对较为丰富,反之则较弱。因此,我在对教材的深入解读的基础上,对如何运用小学现有的教材有效提高学生人物画的绘画技法,同时培养学生有效的观察方法,提升自己的综合表现能力作了一番探讨。
【关键词】人物画;构图;教材解读;提升表现
一、解读教材
人教版的美术教材关于人物画的课程设置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分别设置了《我的新朋友》《我的老师》《难忘的朋友》三课,让学生从最基础的人物肖像画开始学习,逐步过渡到人物全身像的学习,除此之外,在每一个学期都有不同的人物画课程,比如主题创作、想象画、记忆画等等。
二、观察表现
在人物写生课中的观察也能很好地让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让学生体验观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一年级上册《我的新朋友》中的导入环节,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几组同班同学五官局部的照片,让学生猜猜看这是哪个同学,同时在讲授新课的环节中,也重点引导学生如何观察,通过请学生上讲台桌前,让学生观察这个孩子的脸型、发型、五官等,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观察这一方法,从细节入手,也符合学生视觉发展的规律,在观察完同学的外貌特征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欣赏名家马蒂斯的铅笔画《女孩》,看看作品中画家是如何表现人物的脸型、发型、五官等的特征,引导学生运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画面中表现的人物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总结出人物表现的要点:脸型、五官、发型。
三、解决问题
1.符号化。这一问题在低年段中比较突出,基于对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了解,在低年段存在将人物形象符号化的现象是可以理解的,说明孩子还处于象征期,美术教育家杨景芝总结到:抽象地表现人和物称为象征期,这时候就要多鼓励学生进行观察,帮助他们从象征期过渡到意象表现期,而这一时期的儿童绘画,教师应以鼓励为主,不强迫学生表现,同是还需要教师具有发现美的眼光,在学生抽象作品中看到学生想要表达的情感,这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提高绘画的兴趣;2.不敢画。形成这一问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家长及教师的评价,孩子特别在意大人的评价,假如家长及教师经常以自己的标准评价学生的绘画作品,学生就会出现畏首畏尾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教师首先需耐心地引导,必要的情况下还要手把手地教,鼓励学生画出第一笔,持续的鼓励可以很好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一开始的鼓励线条色彩开始;3.无构图。构图是人物画中最经常出现的问题,教师不仅在教学设计中要不断引导学生正确的构图知识,在学生绘画的过程中出现的构图问题也需要及时纠正。在人物肖像画中,即使在教学教程中已经引导强调过,学生还是经常会出现将人物肖像画得特别小的情况,这种时候我会引导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再画一遍,先把脸型画大,肖像自然就会画得大一些,而画得太小的就可以灵活地变成背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明白绘画是一种自我表达,无关乎对与错。
在人物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认真解读教材,找到新的切入点,将学生的信心、情感、技能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喜欢美术课、喜欢人物画,提高学生的学習主动性,提升自己的美术综合表现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