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凯宁
教师教作文,挺难!学生写作文,挺烦!
但有一种类型的作文,貌似不难也不烦!比如,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国宝大熊猫”。浏览本次习作的要求,无非是让学生围绕教材中所提的问题,如“大熊猫是猫吗?大熊猫吃什么?大熊猫生活在什么地方?”等,查找资料,补充内容,然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换阅读习作,检查资料是否准确,如此足矣。
若仅从完成教学任务的角度来看,这篇说明文习作不仅好教,更是好写。学生轻而易举,便可获得海量的知识性资料。不怕不够写,就怕写不够。
但是,中年级的小学生初次接触说明文写作,往往会生搬硬照、堆砌资料,而不能够把百科资料式语言灵活转化为生动的交流式语言。如此习作,如此教学,写作的快乐何在?童趣的表达何在?能力的提升何在?交流的价值何在?
如何才能更好地帮助三年级的学生,把这篇《国宝大熊猫》的说明文写得更加活泼生动一些呢?如何更有效地激发其言语表达的创造力呢?
蓦然想起曾游玩过的国内某著名动物乐园,清新自然的生态环境里,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伴。身在其中,热爱动物的理念随处可见,集知识和趣味于一身的动物说明牌图文并茂,一段段生动有趣的解说,让动物知识的学习成为一种脉脉温情的交流……身在这童话意境般的乐园中,无论小朋友还是大朋友,都乐而忘我、流连忘返。
谁不是从儿童过来的呢?动物乐园,哪个儿童不喜欢呢?精彩的游戏,哪个孩子不爱玩呢?游戏,留下的是欢乐的回忆,这正是儿童习作应该用心记录下来的美好时光;游戏,实现了全身心地投入,这正好满足了儿童习作最可贵的感同身受的体验;游戏,需要团队的合作,这正好吻合了儿童习作与他人、与自我的心灵交流。甚至在这篇习作中,更是体现着一种人与动物间自然交流的本质。
对啊!何不把“动物乐园”里的游戏模式,挪移到习作教学中来呢?从“儿童立场”出发,向着快乐交流的目标构思,努力把习作课堂,营建成一方熊猫解说的童趣乐园。
游戏一:线索猜谜,点燃兴趣
以什么样的方式让本次习作的主角——大熊猫登场呢?当然需要“千呼万唤始出来”!
就先来玩个线索题游戏吧!不仅可以考考学生的知识是不是丰富,还可以活跃一下他们的思维。我依次出示:
1.它是一种大型动物,哺乳类,食肉目;
2.它已在地球上至少生存了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
3.它有着圆圆的脸颊,胖嘟嘟的身体,有着标志性的内八字行走方式,也有着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
4.它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被誉为“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
可别小看这道线索题的难度,直到第四条线索出现,学生方才确定答案是大熊猫!
小小的线索猜谜答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才刚刚开始!我提了一个问题:知道什么是“形象大使”吗?
学生依照常识,回答:形象大使一般是有着良好社会形象,为一些活动或地区作推广宣传工作的名人。
我继续追问:大熊猫并不是名人,为什么也能够成为形象大使呢?
学生略作思考,想到:因为大熊猫古老、珍贵,又极为可爱,人们特别喜爱,所以让它当了形象大使。
一个小小的游戏玩罢,学生心中隐隐然便不再把大熊猫仅仅看作动物,而当作富于拟人化的朋友!这为随后的教学做好了心理上的铺垫。
游戏二:对话绘本,体验心愿
身为“形象大使”,大熊猫可是人类喜爱的朋友。有了这种朦胧的拟人意识,我想很有必要再继续帮助学生强化“熊猫拟人化”这一认知。
轻松的师生对话开始了:
师:新的一年到了,你知道大熊猫有哪些心愿吗?
生1:我想大熊猫首先希望能够治好自己的黑眼圈。
生2:我想大熊貓还盼望着能照一张彩色照片!
师:你有办法实现它的心愿吗?(这可难倒了众同学)
师故意卖起关子:我有办法!信不信?请听——微型绘本故事《熊猫的彩色照片》。(请学生朗读故事中两个熊猫朋友之间的对话)
故事读完,学生恍然大悟,继而哈哈大笑:原来只要熊猫伸出红色的舌头,来个顽皮的微笑,就是一张可爱的彩照!
大熊猫和我们人类一样,也有新年心愿,多么新鲜可爱的话题!在学生代入角色,品读绘本故事后,我再次追加一个提问,帮助他们强化“熊猫拟人化”的意识。
师:这只熊猫顽皮的笑容给你什么启迪?
学生的发言很精彩:只要保持快乐积极的心态,常常露出微笑,心愿就会实现。
另一学生的启迪很有见地:要有独立的思考,就能得到别人想不到的惊喜。
师:我弱弱地做一个小调查——没有不喜欢大熊猫的同学吧?(果不其然,全班都喜欢!)
师:太棒了!你可以不喜欢写作文,但不可以不喜欢大熊猫。因为,有一个小女孩说过一句斩钉截铁的大实话:If you don’t like pan? das, something is wrong with you.——如果你不喜欢大熊猫,那你一定犯了个大错误。
一个微型绘本故事,一段轻松活泼的交流。此时,在学生的心中,大熊猫不仅是深受大家喜爱的“国宝”,更是会思想有心愿的好朋友!不需要教师再去大声强调“要拟人、要拟人”的写作知识,学生已自然而然地把大熊猫视作了“人”。
游戏三:现场配音,角色代入
如何让学生的“熊猫解说”由“它是”转化到“我是”,此刻只剩下一层薄薄的“窗户纸”了。我决定先让学生体验一把“熊猫配音员”,直接把自己代入进“大熊猫”的角色感中。
师:聊了这么多,咱们来看一看可爱的熊猫吧!边看要边想:这对熊猫哥俩嘴里会念叨些什么呢?(生观看一段“两只熊猫调皮打闹”的视频,小组练习配音)
(请听两位同学的现场趣味配音)
甲:這是我的地盘,不许你过来,快走开!
乙:别推,别推嘛,让我在这儿歇会儿都不行吗?再推,我可要反击了。
甲:看我挠你,我挠我挠,哎,怎么总是挠到我自己的胸口啊!
乙:这个家伙看样子很不客气,我还是赶快跑远点吧!嗯,怎么这个坡这么滑,我怎么爬不上去啊!谁来帮帮我啊……
一片欢乐的笑声中,学生和大熊猫的关系,不知不觉间已不再是我来为你解说,而悄无声息地转化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游戏四:金牌解说,“我”来争当
学习到这里,用第一人称“我”来为大熊猫作自我介绍的写作知识,已在学生心中生成为共识。有了表达愿望作引擎,有了写作方法作双翼,接下来需要教师为学生助力的,便是留足创作的时间,给予充分的信任及交流展示的平台。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口头作文任务——争当金牌解说员。
在小组合作交流之后,学生的解说词令人欣喜!让我们来欣赏其中两段。
片段一:
嗨,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猫熊!哎,不用怀疑,你的耳朵没有听错,是“猫熊”,也就是“像猫一样的熊”。这可是老祖宗传给我的学名,科学家都承认的。
至于大家都管我叫“熊猫”的原因,说起来还有段故事呢。早在解放前,博物馆里曾展出我祖先的标本说明牌上写着“猫熊”两个清清楚楚的大字。可是,有个粗心的记者在写报道时,把“猫熊”误写成了“熊猫”。结果,一传十,十传百,人们都习惯称呼我为“熊猫”了。好在“熊猫”这个名字也蛮好听的。我也就原谅你们人类的“粗心”了。
同学们做功课时可不能这么“粗心大意”哦!
片段二:
我们原来也是“肉食主义者”,科师总听人类说“肉吃多了不健康”,“想要美,先瘦腿”,“天生爱美”的我们就拼命吃起了竹子……可是,为什么到现在我们还是“灵活的胖子”呢?
这个环节中,以“争当金牌解说员”游戏为线索,且玩且聊中,用活动本身的魅力召唤起儿童心中的表达愿望,从而水到渠成地激活起本次教学的主题。
我以为,小组合作基础上的“口头作文”训练很有必要。写作心理学研究发现,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转化过程中,还要经历内部思维语言,这是写作的“核心处理器”。只有经过长期言语实践后,才能实现“说与写”的无缝对接。通过小组合作,全班共同交流,力图在学生“说”的能力训练上给予切中要点的指导,在学生表达的关键处——“思维”上做好疏理、帮助。写作教学的第一要务也就在于培养儿童的表达兴趣,使儿童在自觉自愿的情绪下,愿意说,喜欢说,说得全,说得顺,并把说得完整清晰的句子愈发流畅地写下来。如此强化练习以致熟能生巧,学生“我手写我口”便不再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秘密。
通过这一课的游戏作文教学,让我领悟颇多:习作学习并不是儿童身在“课堂象牙塔”内的“文字训练”,而应该是儿童现实生活的“必需品”。如此,才会产生无限的表达热情。游戏作文教学,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儿童的表达“身在现场”,而非“远在天边”。在本教学中,我意在带着学生经历一个个富有“思维含量”的游戏,于有限的教学时空中,为儿童创设出热爱熊猫、渴望表达的心理需求。游戏作文,就应该让每一个“我”都成为“课堂乐园”的主人,并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获得最真切的体验。如此,学生对熊猫的情感便能充盈在这小小的课堂中,而不只是停留在那个“曾经玩过的动物园”里。
正如课堂上学生所言,要想写好熊猫解说词,方法有很多,但最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的,还要真心热爱大熊猫。正如大熊猫对大家发出的呼吁:不要IPAD,要I PANDA!
多好!爱熊猫,就是爱自然。我们的游戏活动还没有结束呢!在随后的“熊猫主题”演讲会上,伴随学生一篇篇佳作的,便是那热爱自然的情感!
只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心开展游戏作文教学,教作文,真有趣,写作文,很好玩!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