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诗歌教学的美

2019-09-10 07:22孙广超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体悟诗意心灵

孙广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节选

《雨巷》发表于《小说月报》第19卷第8号。编者叶绍钧对《雨巷》的评价是:“《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1]在这首诗中,戴望舒通过对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是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然后抓取关键词句,揣摩诗歌所呈现出的朦胧美、忧伤美。建构在“寻章摘句”式的体悟上,浑然不顾诗歌的整体意蕴,特别是学生没有丰富的人生经验积淀,没有审美体验的深化过程,要体悟出诗意之美,谈何容易!

在诗歌课堂上,诵读、词句赏析、创作背景介绍、欣赏诗歌视频,样式繁多,可以说是“争奇斗艳”,但这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多少诗意的课堂被我们非诗意地分解,正所谓“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2],诗歌课堂因而变得无味、无趣、无情、无调。所以,诗歌教学应重在熏陶、沁润,唤醒、激发学生的审美趣味,启发学生对生活样态和生命意识的扣问和思索。那么,怎样找到诗歌教学的美呢?

一、诗意栖息于教师心灵

作家野夫曾说过一句话:“在现世安稳俗气逼人的时代里,诗歌注定是平庸的。”[3]这样一句调侃式的说辞,让人黯然。回想,从《诗经》到《离骚》,从《洛神赋》到《归园田居》,从唐诗到宋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蔚为大观。诗人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或沉郁飘逸,或瘦硬清新,或豪放婉约,真乃风情万种,旷代流芳。而今,现实功利的诉求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心灵,诗歌走向了边缘,诗歌被迫“逃离”了。然而,一方面,诗歌在性情滋养、灵魂陶冶、民族精神重铸等方面发挥着独一无二的功能;另一方面,语文教学的主要责任之一,就是让语文教学特别是诗歌教学富有文化色彩和诗性光辉,把学生培养成有修养、有文化的读书人,进而,让学生拓展文化视野、心灵空间,明晰价值取向、精神意旨,提升文化胸襟、审美情趣。基于此,我们不仅不能没有诗歌,反而要热爱它。

作家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4]这“诗意的世界”应该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世界,这个世界能把我们被现世捆绑的自由心灵解脱出来,在这个未知的、美好的世界中,人获得鼓舞、抚慰和激励。同时,这“诗意的世界”也是真切可感的世界,它是诗人对生活本质的感悟、理解、尊重和表达。叙利亚诗人阿尼多斯说:“我写诗是想了解我自己,想了解我如何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如何去爱;想更好地了解在这个世界上我到底是谁;更好地了解他人,因为他人是构成自我的重要因素。”[5]可以明确,诗歌是真实可感的,是诗人的真性情,是诗人的真心真意,甚至是诗人用热血和生命孕育的。

诗意是一种美,是一种崇尚美的精神之光的闪烁,是自由的心灵在广阔世界飞翔时撞击出的美丽火花。只要生命存在,对于诗意的世界,我们就永远充满依恋。假如你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诗意,你就可能成为诗人:当你面对辽阔的世界高扬灵魂的旗帜,当你的心弦因真情的呼唤而颤动,你就已经和骄傲的诗人们站在了一起,你的感情会更加细腻,想象会更加多姿,心性会更加灵动,心灵会向着自然宇宙敞开。诗人闻一多认为,诗意的境界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

诗歌所捍卫的,往往是我们生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一定需要诗歌?归根结蒂,就是为生命寻找一个理由。巴特蒙尔说“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这个世界”[6],荷尔德林说“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上”[7],所以,就本质而言,我們每个人都是诗人,诗情、诗意、诗性、诗心,潜伏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由此,语文教师更应该在心灵深处给诗歌一个居所——青山绿水,芳草接天。这样,当“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诗性驾临之时,该是怎样一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的诗怀!

二、诗意栖息于诗歌课堂

诗歌的价值本质是以简单、精炼、富有情感、讲究韵律的语言按照一定的逻辑思路进行有序组织,用以反映特定事物的价值关系。在浪漫主义时代,诗歌的情感得到了最大的重视,情感成为诗歌的集中表现,情感成为诗人所追求的最终艺术审美理想。而欣赏诗歌是人的一种需要,它可以使人变得崇高,让人活得聪明,让人变得善良而富有同情心,引导人走出无知与愚昧。当你的内心世界处于不平衡状态时,它起一种平衡调节作用;当你悲痛时,它同情并安慰你;当你欢乐时,它与你同享;当你感到空虚时,它使你充实。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诗歌教学作了明确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8]这就要求我们,欣赏诗歌,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逐渐体悟诗歌的情韵和内涵,获得审美体验和人生启迪。感情与思想像一条大河,只要疏之导之,就会川流不息。当教师的激情喷薄之时,很容易感染学生,诗意就能弥漫于整个课堂。

在诗歌的课堂上,不仅仅有教师和学生,还有诗人,他们永远站在我们的面前。在课堂上,是教师、学生、诗人之间的多重交流。当代著名学者周国平在评价苏轼时这样说:“诗人的性格各异,可都是一些非常执著的人。他们的心灵好像固结在童稚时代那种色彩丰富的印象上了,但这种固结不是停滞和封闭,反而是发展和开放……他一生所执著的就是对世界、对人生的独特的新鲜的感受——美感。”[9]对于以艺术为生命内核的人来讲,这种美感是生命的基本需要。富比王公,没有这种美感,生活就索然乏味;贫如乞儿,不断有新鲜的美感,依旧可以过得快乐充实。那么,我们该如何真正走入诗人诗意栖息的心灵深处?

当代著名学者刘再复说:“诗意在于生命之中,在于心灵之中,在于人格之中。那里拥有人的激情,拥有人的信念,拥有人的精彩。”[10]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有激情、信念……领悟诗意,需要的是超越时空的联想和心灵的顿悟。这时,在课堂上,老师俨然是一个充满激情并且有着审美趣味的导演,让审美主体学生与审美客体诗词去交融,使学生涵咏其间,沉醉其中,与诗人发生情感上的共鸣和生活体悟上的交流,乃至补充、丰富和发展诗化的意境,进而获得别样的审美体验。

席慕蓉说:“诗的厚度不是作者而是读诗的读者加上去的,生命的经验慢慢地成长以后,读者再回过头来读你的诗的时候,他的生命厚度又把诗变厚了。”[11]所以,诗要反复地吟、低回地诵,如此,触拨所有潜在的感觉,渐趋形成良好的审美心境,助推体验情绪的高涨,最终形成与诗人和作品的共鸣。或者激情澎湃地诵,或者婉转低徊地吟,让课堂生成一种诗词诵读之境。学生口发其声,乃至耳醉其音,自然心同其情了。于是,诵读诗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自我对话方式,跳出庸常,走进美好。“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犹如一段美妙的乐曲;“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犹如跟智者心灵对语;“你没有如期归来,而这正是离别的意义”,犹如得到好友的宽慰。沁润在诗歌的韵律中体悟字句,又何尝不是耕耘心灵的土地,让这土地春暖花开呢?对诵读者而言,诗如禅机,在于参悟,而有灵魂的人可以在诗歌中找到“自我”,所以,诵读诗歌蕴含着重新发现自我的机遇。师生诵读,字斟句酌,捻字吟句,品味生命意象,体悟诗人的生命历程,这是多么美好的阅读感知!

不过,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切的指导,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12]通过诵读,陶冶情操,获得审美体验,逐渐提高文学素养。这就要求诗歌课堂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说文解字式的分析;多一些陶冶性情的愉悦,少一些正儿八经的严肃;多一些自我体验的诉说,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这样,诗歌课堂,就会慢慢动起来,活起来,乃至弥漫着浓浓的诗情画意。

诗歌教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审美教育,教师要让学生体悟到诗歌语言的优美,感悟诗歌意境的唯美,领悟诗歌感情的深沉美,即“三美之境”。而要进入这“三美之境”,师生就要对诗歌进行创造性、个性化的阅读、吟诵、体验、感悟,慢慢形成和谐相生的审美心理状态及外显的意蕴和境界。在充满诗意的诗歌课堂上,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建构者,要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建构起当前事物的意义。通过这样富有诗意的活动和主动建构,学生不但能够得到想象、言语等认知上的收获,而且在创造力、个性等方面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和改变,同时,还会在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得到丰富与提升,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也会得到培养与提高。

三、诗意栖息于学生心灵

如果你听到孩子说“太阳有一种甜甜的味道”,是不是很诧异?这是一句多么富有诗意的话!可是,令我们更诧异的是,当一个孩子长大一点,再长大一点……却再也说不出这样的话了,再也没有这样的诗意的触动了。所以,要把诗意的种子培植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全部身心都被诗化,让诗意沁润学生的整个生命。一旦有了诗化的心灵,乃至诗人般的气质和情怀,就会多一些童心、童趣,就会多一些审美趣味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而这恰恰是诗歌教学的初心。

“正是儿童承袭着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既指向了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13]“眼睛看到的地方”与“心灵看到的地方”,大概说的就是足以游目骋怀的诗境吧。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能够让学生的眼睛充分地看并且美美地欣赏,让学生的心沉潜在审美的秘境,那该是怎样的一种盎然之境!所以,力争把学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培养得像诗人那样细致而博大,岂不是广大语文教师的一桩美事?这应该也是我们诗歌教学的价值所系吧。

诗歌教学需要年轻的生命,这生命在这里慢慢生长,这生命在这里诗意地栖息……这生命,从此有了天光云影,有了春暖花开。

注释:

[1]参考《小说月报》,1928年8月第19卷第8号。

[2]奚川平:《漫谈姜夔和吴文英词作的语体风格》,《中国文艺家》,2018年第5期,第83页。

[3]韩东:《土家野夫为诗杠上了》,《西安晚报》,2013年11月15日,第19版。

[4]王小波:《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清远日报》,2014年12月28日,第6版。

[5]马强:《不是诺贝尔歌手,不是好诗人》,《深圳特区报》,2016年1月14日,第A19版。

[6]巴特蒙尔:《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苏教版中职语文·第三册》,第6页。

[7]黄靖斐:《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半岛都市报》,2019年1月14日,第A16版。

[8]胡翔:《提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对策》,《读与写》,2015年第10期,第174页。

[9]周国平:《周国平自选集》,海南出版社,2004年,第158页。

[10]《刘再复论教育》,《华夏时报》,2017年6月8日,第A12版。

[11]席慕蓉:《席慕蓉诗集》,作家出版社,2010年,第94页。

[12]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朱光潜全集》第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26頁。

[13]张建刚:《踏花归去,马蹄尤香》,《师道》,2009年Z1期,第39页。

(作者单位: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体悟诗意心灵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萌宠
虫子的诗意奇旅
永恒
冬日浪漫
懂,才能得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心灵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