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中国文化部优秀专家。现任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创编室主任,四川省文联全委会委员,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委员,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代表,2017年度四川省文联百家推优工程音乐类优秀文艺家。
创作有大量音乐作品。主要代表性作品有:歌曲《雪雁》《蜀道》《美好新家园》《嘉陵江 我的母亲河》《又见长江》《山那边》《采花新曲》《芒果姑娘》《村口》《颂文昌》《城里乡里》等;大型舞剧音乐《远山的花朵》,大型木偶剧音乐《彩蝶的神话》,大型歌舞剧音乐《千古东坡》,儿童歌舞剧音乐《遇见太阳》,舞蹈音樂《川江女人》《旧事女人》《四川茶馆》《五月的天堂》《川北民坊》《银塑》等;器乐作品有:小提琴独奏曲《雨巷》,人声与管弦乐《混沌初开》,交响序曲《丰碑》等。
作品曾获中国文化部“文华音乐创作奖”、中国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作品入选奖、中国文联“荷花奖”音乐创作银奖、中国音协“全国艺术歌曲评选作品二等奖”、以及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四川省巴蜀文艺奖等多项国家及省级大奖。多次担任四川省内各重大文艺晚会音乐总监及声乐大赛评委。
2019年6月21日下午3时,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现代艺术》杂志社“文艺百家”工程·文艺讲坛十九期(音乐专场)在四川省文化馆开讲。主讲嘉宾为著名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彭涛,主题为“漫谈歌曲创作”,一群热爱音乐的观众不畏夏日的炎热,齐聚一堂,在夏至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共同聆听了这一精彩的音乐讲座。
讲坛伊始,彭老师感谢《现代艺术》杂志社提供这样一个分享的平台,并讲到,“作为一位职业作曲家,从1982年创作的第一首歌曲 《我心中闪亮着一双眼睛》(胡宏伟词)到现在,已经有整整37年的创作历程了!在这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大约创作出了一千多首歌曲作品,此外,还创作有大型舞剧音乐、大型歌舞剧音乐、大型木偶剧音乐,以及大量的舞蹈音乐、曲艺、戏曲音乐及影视音乐作品,还有部分器乐作品及近百台大中型文艺晚会等。在这37年的创作生涯中,经历了人生的欢乐与痛苦,以及各种酸甜苦辣。借此机会,我将自己这37年创作的心路历程及部分代表性作品分享于此,也是对我音乐人生的一个小小总结!”
在整个讲坛的过程中,彭老师从对当今歌曲的看法、歌词创作、曲的创作、音乐编曲制作、演唱以及歌曲推广六个方面展开分享,以案例为主,理论为辅,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当今的歌曲创作涵盖了影视歌曲、晚会歌曲、舞台剧歌曲、旅游景点歌曲、企业歌曲、行业歌曲、部队歌曲、广告歌曲等各个领域、各种层面的各个层次。针对不一样的音乐创作类型,要有十八般武艺,在这个多元化的新时代,要用多元化的创作方式。
对于一首完整的歌曲创作来说,歌词的创作犹如歌曲创作的父亲,为整首歌曲的创作指明了方向。许多好歌之所以广泛传唱,不仅是因为旋律好,更重要的是歌词意境激起了歌者的情感共鸣,这是重要因素之一,例如《我的祖国》《绒花》《弯弯的月亮》等,彭老师在现场也特别分享了他的作品《雪雁》《难说再见》的作曲背景,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首歌曲的词作者余启翔、白云也来到讲坛现场,与现场的观众分享了他们的歌词创作背景和对歌词创作的理解。
曲的创作,也是旋律的创作,旋律是歌曲音乐灵魂飘荡的踪影,是歌曲创作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需要花大的力气学习和钻研。在创作歌曲的道路上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总结起来就是:生活的积累,音乐技法的积累,音乐语言的积累,三种积累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结合初步的理论,彭老师给现场的观众分析了他担任作曲的歌曲《无锡美》《芒果姑娘》《心上的风筝》等。每一首歌曲都是针对不一样的受众,有公司企业文化歌曲,有文旅宣传歌曲等,音乐语言风格也不一样,有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等,创作目的不同,音乐语言也就不一样。
一首歌曲的成功,音乐编曲制作也很重要;其次是演唱者,歌曲创作出来,演唱者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歌手演唱歌曲;最后就是歌曲的推广,推广的常规手段有电影、电视、晚会等推广媒介,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在网络上推广音乐。
在互动环节,现场的观众向彭老师提问关于创作曲谱、流行说唱音乐等问题,彭老师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和成长经历,细致耐心地为观众解答了疑惑。彭老师讲到,关于对歌曲创作的认识,涉及了许多方面,有些问题可谓深不见底,今天以漫谈的方式浅涉其渊,意在抛砖引玉。在歌曲创作的领域,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希望大家都来讨论,这样,就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讲坛的最后,《现代艺术》杂志社总编辑蒲秀政对本次讲坛作了总结,他提到,音乐的创作需要的是真情实感,其他的艺术门类也是一样,不管是哪一种艺术形式,都是在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然后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我们要积极的做那个发现真、善、美的人,并且作为真、善、美的使者,传播给更多的人!
2019年6月21日,我有幸受四川省文联《现代艺术》杂志社的邀请,作一场“漫谈歌曲创作”的讲座。从内心上来讲,我十分感谢《现代艺术》杂志社给了我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能与大家分享我创作的歌曲作品以及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
1963年4月17日,我出生在四川省南充市的一个艺术世家,父亲在川剧团担任作曲工作,母亲是川剧团的演员,从小是听着川剧长大的。童年的我,几乎是白天看排练,晚上看川剧演出,如痴如醉。有时看到一半,便睡着了,母亲常常到剧场的长椅子上找到我,并抱着熟睡的我回家。可以说,川剧在我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永远的痕迹。9岁时,父母让我学习小提琴,出于对音乐的爱,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拉小提琴了,一直坚持了十年,小提琴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些美妙的旋律,常常打动着我,让我对音乐产生了深深的爱!
1982年,带着对音乐强烈的热爱,我从南充来到了成都,准备报考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在已故著名作曲家陶嘉舟老师的热情引见下,我向川音的老师石小涛、赖群、李晓玲等学习作曲、和声、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及钢琴等。经过半年艰苦的学习,我于1983年9月考入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从1983年—1988年,在川音作曲系,我得到了许多老一辈音乐教育家的指导与帮助,特别是作曲系的高为杰教授与姚以让教授的直接指导与帮助,让我进入了一个音乐的王国,我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在他们辛勤的指导下,我在音乐王国里学习到了许多,仿佛看到了一个未知的音乐世界,受益终身。经过5年系统的的专业学习,我于1988年7月从川音作曲系毕业,随后进入四川省歌舞剧院创编室,成为了一名职业作曲家。
作为一名职业作曲家,从1982年创作第一首歌曲 《我心中闪亮着一双眼睛》(胡宏伟 词)到现在,已经有37年的创作历程了!在这漫长的创作生涯中,我大约创作了一千余首歌曲作品,此外,还创作有大型舞剧音乐、大型歌舞剧音乐、大型木偶剧音乐,以及大量的舞蹈音乐、曲艺、戏曲音乐及影视音乐作品,还创作了部分器乐作品及近百台大中型文艺晚会等。在这37年的创作生涯中,我经历了人生的欢乐与痛苦,以及各种酸甜苦辣。借此机会,我将自己对歌曲创作的心得体会,分享于此,并与大家交流。
中国是歌曲消费大国。说到音乐,老百姓的概念一般就指歌曲。作为乐音与语言的统一结合体,老百姓喜欢听歌,喜欢唱歌,歌曲成为他们随时随地都能享受的一种文化消费。因此,作为歌曲生产者的词、曲作家们,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让群众理解或了解你的创作。近年来,成功且广泛流传的优秀作品不少,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普及音乐创作常识,提升人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已经越来越成为音乐家们需要关注的重要的课题之一。
当今的歌曲创作涵盖了影视歌曲 、晚会歌曲 、舞台剧歌曲、旅游景点歌曲、企业歌曲、行业歌曲、部队歌曲、广告歌曲等各个领域、各种层面的各个层次。当然,音乐学院的专业创作或专业声乐比赛上的艺术歌曲在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不同层次歌曲的写法应该有相应的方式。比如,针对大众而创作的歌曲,就要让词、曲尽量简洁、好听、好唱、好记,特别要注意音域不要太宽,节奏不要太复杂。然而,针对专题科研、高层次欣赏、专业声乐比赛而创作的歌曲,则应该在艺术性、专业性、声乐难度以及伴奏等方面多下工夫。所以,面对艺术审美多元化的时代,歌曲的创作也理所当然地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无论是艺术歌曲,还是通俗歌曲,都要求对路、对胃口,优劣自在两者之间,二者没有绝对的可比性,只是各自的作用功能与接受对象不同而已。
我个人对词、曲创作方面有以下的认识与体会:
首先是歌词的创作。对于完整的一首歌曲创作来说,词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说,歌词写成容易,写好难。虽然专业的、业余的词作者众多,但写出好词不容易,流传成为精品的就难上加难了。歌词写作要求在短短的几十个字内刻画一个形象,表达一种思想情感,要能给曲作者提供一种触手可及的画面感,而且要上口、有韵律、易明白、便记忆。有些词虽然读起来还可以,但唱起来就不对了。所以说,写歌词是需要下狠工夫学习的。许多好歌之所以广泛传唱,不仅是因为旋律好,更重要的是歌词意境激起了歌者的情感共鸣,这是重要因素之一。词是一个导向性的点子,指明了一条路,基本可以确定音乐的一个走向。好词容易激发曲作者的创作灵感,容易被人们记住。流传下来的唐诗、宋词,就是这方面成功的典范。
另外,作为歌曲生产者之一的词作者,也应当具备相应的音乐创作常识,这是与曲作者合作的必要前提。因为歌曲的艺术魅力首先是通过“听”而非通过“看”而被人感知的。这种“听”的效果的优劣是由词、曲作者和“耳朵们”(受众)共同决定的。
歌曲《我的祖国》(乔羽 词 刘炽 曲),是创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优秀作品。在电影《上甘岭》中,歌曲生动地表达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爱国、思乡、仇敌、助友”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情怀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几十年来久唱不衰。歌词这样写到:“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姑娘好像花一样,小伙心胸多宽广,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畅,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词作家乔羽先生以“明媚的风光”“青春的力量”“和平的阳光”这些独到的角度作为切入点,描写了战争中人性的不灭光辉;描写了志愿军战士身处异乡怀念祖国、赞美祖国的爱国情怀;描写了思念家乡亲人、憧憬美好生活的人类共同情感;描写了血性男儿爱憎分明、顽强战斗的英雄品格……随着电影的播出,这首歌曲很快流传开来,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我的祖国》一直传唱到今天,成为建国以来歌曲创作史上的一首精品,究其原因,我认为奥妙之处在于乔羽先生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和斗士的顽强,而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揭示出在特殊环境下中华儿女所特有的人性正能量!这种正能量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去传唱《我的祖国》,去践行歌曲中的伟大内涵!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有一部反映解放战争的影片《小花》,其中插曲《绒花》(刘国富 田农词 王酩曲)的词是这样写的:“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漓漓鲜血染红她。啊,绒花,一路芬芳满山崖。世上有朵英雄的花,那是青春放光华。花载亲人上高山,顶天立地映彩霞。啊,绒花,一路芬芳满山崖”。短短的两段词,作者以花喻人,以花传情,以花明志,以花点睛。其写法上紧扣影片《小花》和歌名《绒花》的立意,用“美丽的花”“英雄的花”活脱脱地刻画出一个美丽、英勇的女性形象。影片中,当女游击队员翠姑双膝跪地,膝盖被磨得鲜血淋漓却强忍剧痛,汗流如注地抬着解放军伤员亦步亦趋的艰难向上攀登时,这首插曲唱起,此景此情,音乐的渲染烘托更深刻地揭示出翠姑精神境界的崇高和內心世界的美好。这首词的可贵之处在于情感的真诚,“小花、绒花”都是弱小的植物生命,由于真诚,我们看到了弱小生命强大的精神力量!由于真诚,这首歌一直流传下来了!因此,我认为:真诚是艺术之魂。
歌曲《雪雁》(余启翔 词 彭涛 曲)是一首藏族唯美风格的独唱歌曲,创作于2009年。歌词的景美、情美、意美,十分动人。词作者以新颖的角度写道:“雪山下,飘落雪花,那是谁在牵挂;草原上,望天涯,远去的雪雁何时回家。索呀拉哎,呀拉哩索哎,远去的雪雁何时回家。雪雁啊,向南飞啦,你可曾见过它,爱人啊,走天涯,长长的思念怎能停得下。索呀来哎,呀拉哩索哎,长长的思念怎能停得下”。歌词以情歌的形式,表现了丰厚的人文内涵和天人合一的哲理冥想。“索呀拉哎,呀拉哩索哎”藏族衬词的运用使藏族风格更加浓郁。通过对雪雁的描写,借物喻情,仿佛一首情歌在空灵中回响。思念之情,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句:“长长的思念怎能停得下……”是啊!因为我们有思想,所以我们才思念,地球因开满思想、思念之花而更加美丽!生命之树因思想、思念而永远常青!歌词因简洁、美丽、纯真、富于画面感而易记、易唱、易传!
其次是音乐旋律的写作。没有旋律,歌词只能是通过视觉感知的书面文学艺术形式。旋律是歌曲音乐灵魂飘荡的踪影,是歌曲创作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需要花大的力气学习和钻研。一般意义而言,写歌就是写旋律,如同我们常说的“文如其人”一样,旋律常常反映出某一作曲家的禀赋、能力、品性,甚至人格修养。歌曲创作涉及的方面很多,我认为作曲家必须要有三个方面的积累:生活的积累,音乐技法的积累,音乐语言的积累。
关于生活的积累,这里的“生活”概念,其范围非常宽泛,文艺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通常,“生”指生存,“活”指生命有机体不断的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活;人作为生命主体与作为客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互动互促及其历史过程——这是人类学、社会学意义上的生活。音乐创作的生活积累主要是指后者。音乐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作曲家在与自然,与社会互动、互促过程中获得的感知、经验、理解等。没有生活积累,作曲家就不知“声”为何物,“音”为何意,“鸣”为何情,“响”为何理。只有对生活的感受多了、深了、广了,才能有感而发,创作出好的作品来。
关于音乐技法的积累。有了生活积累,没有音乐技术知识,就如同有了食材而不知如何烹饪一样。音乐创作牵涉到的音乐技术知识是多方面的,有些已经成为规律性的理论知识,有些还以经验的形态存在于作曲家的头脑里。因此,作曲家不仅要学习好古今中外成功的如调式、旋律、和声、曲式等基础专业技术理论,还要通过分析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来学习隐藏在经典作曲家智慧中的成功经验。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基本作曲知识的人会创作出好的作品来。
关于音乐语言的积累。作曲家在创作乐曲时,也就像文学家写诗歌、小说一样,有一套表情达意的体系,那就是音乐语言。音乐语言在音乐欣赏中能生动的再现内容,描写情景。它可以激励我们的生活,激发我们的想象,把我们带入向往的境界。音乐语言包括很多元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一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之美,要通过多种元素才能表现出来。这些元素千变万化的复杂交织使用,形成了不同的民族、种族、地域以及不同时空条件下各具特色的音乐语言。作曲家用一定的音乐形式来表现自己需要表现的东西,就要使用相应的音乐语言,比如是使用民族的、流行的、古典的、时尚的?还是其他什么音乐语言风格?是使用美声、民族、通俗唱法?还是使用其他什么特殊发声?写作目的不同,音乐语言也就不一样。当然,一定场合下,抽象的音乐语言也可以多维性地通融、通用,但一定要为创作目的服务,结合得好,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应该说,音乐语言是作曲家在生活积累、技法积累的基础上对音乐各种要素的娴熟运用的体现,三种积累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例如:歌曲【绒花】。
这首电影插曲的结构为单二部曲式。著名歌唱家李谷一演唱这首歌曲,十分优美、动情。第一个乐段有四句,是由一个主题动机发展而来的。副歌与第一乐段形成反差与变化。“啊!绒花……”赞美着人性的崇高与美丽。这里采用离调的手法,产生出很强的情感推动力,给人以十分新颖的感觉。这首歌的旋律写得很简洁,副歌部分形成了受众大脑中的记忆点,很容易被人记住和传唱。歌曲是时间艺术,演唱一完,曲终人散,你留给受众的是什么?曲作者写作时必须细致的考虑乐曲的记忆点安排,以此来强化听众听觉神经末稍的感受。这个记忆点可以在主题动机部分,也可以在副歌部分,要根据歌曲的主旨需要来安排。总之,让听众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你精心编织的某一旋律,并无意识的随时都想唱唱哼哼,那么,作为曲作者的您就成功了!
歌曲【雪雁】由四川著名歌手林霞演唱,旋律用徵调式构成。
第一段是一个平行乐段,带有藏族元素的旋律宽广悠长,把人们带向雪域高原,副歌旋律更加优美动情,回味无穷。这首歌曲的记忆点也同样在副歌上,旋律非常贴切地揭示了意象、意境中生动的人文内涵和人性特点,深受大众的喜爱与传唱。
歌曲【大地飞歌】【词 郑南 曲 徐沛东】。
这是一首既具有广西少数民族音韵风格、又具有十分強烈的现代节奏意识的优秀的民族风格歌曲。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南宁民歌节上演唱后,很快被老百姓喜爱并广为传唱。作品成功地运用了我国广西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素材,以大气磅礴的应声合唱、现代手法的配器和对比鲜明的节奏感为我们营造出一个“好歌越唱大路越宽阔”的欢快、热烈、宏大的场面。引子是一句散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丽的风景画。接着,动感十足的打击乐与乐队进入了音乐主体部分,与引子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运用独唱与合唱、引子散板与节拍行板演绎民族风情的形式在我国的戏曲音乐中也广泛存在,徐沛东先生独具匠心地将之不露声色的成功嫁接,增强了歌曲的表演性,为演唱者和舞台导演提供了广阔的二度创作空间。另外,这首歌在调行上也有所变化,第二段开始时进行了转调,降B小调转入降B大调的同主音大小调转换,使音乐的色彩对比性更加突出,民族性格中的“勤劳、果敢”的阳刚之美与“秀丽、明媚”的阴柔之美和谐共存,给人一种十分新颖的动感美的享受。还有就是歌曲的间奏中几个变化音的点缀也非常有特点,具有民族的神韵。
这首歌曲之所以受到大家的欢迎,得益于曲作者娴熟的民族音乐语言的运用和强烈鲜明的民族性格的刻画;得益于民族特色音调与时代脉动节奏的巧妙嫁接;得益于曲作者勤奋的生活积累和作曲技艺的恰当把握。
歌曲【弯弯的月亮】【词曲 李海鹰】创作于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初,作者李海鹰是岭南音乐界的代表性人物。这本来是作者为一个电视音乐片《大地情语》写的插曲,后经著名歌手刘欢演唱,很快在全国流传开来,成为一首经典的流行风格歌曲。据作者自己说,该作品的词、曲创作时间都很短,半个小时一气呵成。在这里,“灵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灵感”也是一种精神现象的客观存在,看似神秘,其实与作者长期的生活积累和专业知识的积累有关。脱离现实生活和专业技能的所谓“灵感”是不存在的。这首歌曲写的十分简洁,曲式结构是带副歌的单二部曲式,旋律有岭南一带音乐元素,典型的南方风格。简洁、优美、婉约、上口以及“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共同人性感触,是该作品所以流传开来的重要原因,它成为了李海鹰的代表作。
总结了以上四首成功作品的成功經验,我以为:从事歌曲的旋律写作,必须要有专业知识技能的积累,还要有形成音乐语言的积累,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生活的长期积累。写作中要安排好旋律的记忆点。写作手法以简洁为高,音乐的简洁比复杂更难做到。为大众写歌,能否被传唱是作曲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创作中要正确认识“灵感”,让灵感的出现建立在多学、多思、多写的基础上。要不怕失败,因为所谓成功,往往是建立在大量失败基础上的。
以上我从词、曲创作两个大的方面,并通过解析一些成功作品阐述了一些自己的浅显认识。其实,作为时间艺术、听觉艺术、人声艺术、多维艺术的歌曲要真正变成人们口口相传的东西,词、曲的完工只是案头的无声文本的形成,还有许多环节是这一艺术形式发挥功能作用的必备条件。比如随着现代科技进入艺术领域,音乐制作越来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在词、曲基础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二度创作。音乐制作者要懂得和声、复调、配器等知识,对节奏、音色有所研究,对乐队要相当了解,还要熟练地操控电脑的各项音控功能,使整体声响和谐统一。我认为,作曲的侧重点在横向的旋律写作上,而制作者则更多在纵向结构上通过一定的手段让音乐活起来。这是两种不同的工作,相得益彰。再比如歌手的演唱,所有成功的歌曲都与演唱者分不开。歌唱家把歌曲文本作为自己二度创作的基础,听觉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唱者二度创作效果的优劣。成功的歌唱家都有一首或多首自己的代表性作品,正好说明二度创作演唱的重要分量。没有代表性作品,就不会是成功的歌唱家。
另外,即或一首好的作品已经成为了立体的声音作品(磁带、电脑、光盘等物质载体),然而要推广开来还需要一个专门机构来完成。应该说,歌曲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与商业上的产品推广道理差不多。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酒好也怕巷子深”,一首好的歌曲作品如果没有相应的传播机构(媒体、广播、电视)反复推广,被信息劳累的耳朵是不会刻意去记忆稍纵即逝的歌音妙声的,人们不容易了解,也就无从理解,更谈不上喜爱和传唱了。作为时间艺术的歌曲不仅是一门“喜新厌旧”的艺术,也是一门“喜欢重复、需要重复、贵在重复”的艺术。
关于对歌曲创作的认识,涉及了许多方面,有些问题可谓深不见底,我以漫谈的方式浅涉其渊,意在抛砖引玉。在歌曲创作的领域,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希望大家都来讨论,这样,就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