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欣
摘 要:在如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快速推进,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要求也随着越来越高。为达成新课标所提出来对新目标,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就要能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修正,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来开展有效教学,提升教学的效果。本文对三个在如今已经得到证实的有效教学方法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对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有所借鉴作用。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点学科,其实学生学习其他的学科的基础,若学生不能通过语文的学习来达成对自己语文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就会让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感到非常困难。在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学方法使用不当的影响,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的情况,单纯的学科知识讲解也使得语文教学的内容变得枯燥乏味,这都使得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很差。
一、合理修订教学目标,预设有效导入策略
教学目标是一节语文课的教学最终目的,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教学的过程设计和方法选择都是基于其特点来进行的,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所以说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能正确的认识教学目标地作用,并根据具体目标的不同来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在设定了正确的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就应该能将另一个问题作为接下来教学过程的重点,其就是教学的导入,教学的导入设计应该是能贴合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师要能通过导入的过程,激发学生向下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麻雀》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要能先对这篇文章的内容结构进行分析,将本课内容的主要教学目标预设出来,并根据相应的内容来设计相应的教学设计。在本课的教学中,其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所展现出来的力量,并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段落描写的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由此可以知道本文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文章描写的分析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所以教师在进行导入设置时,就可以通过情景导入来进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老麻雀维护小麻雀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看,再配合合适的讲解来达成对这一课的导入。然后在读到相应的段落时,教师再让学生结合这画面进行阅读,感受作者是如何将场景写得活灵活现的。
二、发挥学生作用,开展合作学习
在过去,教师由于受到错误教学理念的影响,其在进行教学是往往会更多的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的过程,这就造成了学生在教学中处于知识被动接受的地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其教学效果。除此之外,由于讲授法弱化了学生的作用,学生的学习行为都是依托于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这也造成学生在学习中慢慢產生了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其所掌握的都是教师所总结好的知识内容,不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相信学生,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在合作学习中实现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能力发展。
例如,在《西门豹》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尝试着通过合作学习来完成对其相应内容的学习。在教学开始前,为了让学生可以保持清晰的学习思维,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本课的重要知识内容整理出来,提出几个探究性问题,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然后教师再逐步引导着学生通过探究和讨论来对相应的文章内容进行分析,解答相应的问题。在学生合作学习结束之后,教师也可以根据文章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检测,查验合作学习的效果,探究学习中的问题。
三、借助教学媒体,开展形象教学
人类之所以被称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类善假于物。而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说也应如此,教师要能灵活的运用身边的教学工具,以实现对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而在如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进入了教学领域,其衍生出的多媒体、电子白板等电子教具给教师带来了一次教学变革的机会。这些电子教具相比于传统的教具,其最大的特点即是形象性。若教师可以将其作用妥善的发挥出来,就可以使得教学的过程更加形象化,也让学生能在一节课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看到更多的内容,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很有意义。
例如,在《雪梅》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古诗的内容,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具,来给学生展示相应的内容。在课程刚开始,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将古诗诵读几遍,尝试着体会初中所述,然后教师在给学生展示一段关于梅花的短视频,使学生观察梅花在雪中怒放的姿态,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说一下自己的体悟。在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之后,教师再开始进行本课诗句的解读,让学生感受一下诗人对于梅花的描述,结合着相应的画面,感受梅花的美丽。
综上所述,为了达成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就要能依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能依据具体课程选择合适的教学目标,设置合适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也要能发挥学生的作用,来开展有效教学。教师还要能将多媒体灵活利用起来,开展形象教学,提升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光艳.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07):70.
[2]刘晶鑫.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04):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