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明玉
摘 要:作为小说《红楼梦》的有机组成部分,小说的诗词,所表达出来的审美思想,时代精神,艺术才能都是含蓄而深刻的。因此,探讨《红楼梦》诗歌、文字和歌曲的诸多方面,其对于整本书的功能非常有意义。
关键词:《红楼梦》;诗词;小说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有口皆碑,无人不晓,赢得了“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美誉。无论学识渊博的专家,还是孜孜以求的学子,甚至一些高瞻远瞩的政治家都为之倾倒、折服。这些个性化的诗词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典型形象表达方式的重要手段,和描述性文字相得益彰,糅杂得恰到好处,不可或缺。因此,对这方面进行探讨十分有助于对《红楼梦》全书的理解把握。
一、《红楼梦》诗词的特点
蔡义江《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认为“自唐传奇始‘文备众体’虽已成为我国小说体裁的一个特点,但毕竞多数情况都是在故事情节需要渲染铺张,或表示感慨咏叹之处,加几首诗词或一段赞赋骈文以增效果。所谓‘众体’,实在也有限得很。”而《红楼梦》则不然,除小说的主体文字本身也兼收了‘众体’之所长外,其他如诗词、曲歌谣谚、赞诔倡语辞赋联额、书启灯谜酒令骈文拟古文等等,应有尽有。以诗而论,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歌行骚体,五花八门,丰富多彩。这是真正的文备众体’,是其他小说中所未曾见的。由此我们看出,《红楼梦》的诗词是整部《红楼梦》的一部分,和其他的描写有其共性,即同为塑造人物而致力。具体来说,即诗词也要表现角色的个性,而且不能和散文的描写互相支离。
二、《红楼梦》诗词作用
1.烘托环境气氛。
黑格尔说:“艺术最重要的一方面从来就是引人入胜的情境”。“不论哪种文艺作品,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有意境的创造和升华,不然其中所表达的任何感情,趣味都不能得以表现。”《红楼梦》中的相当一部分的诗歌则是在文章中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氛围的作用,恰到好处。通过作品的情景交融、以秦故经,进而创造出诗词和画卷想结合为一体的优美意境,将作品所表达的爱情、青春和对生命的追求加以文学化、诗歌化,唱出了一首首的悲情之歌。如第二十六回,“黛玉不小心被宝玉的小丫头们关在门外,独自一人,正悲伤难过,正在此时,恰巧身边柳枝花朵上的鸟儿乌鸦在此,听闻此声,不忍再听,远远飞走了”。这是典型的有意请与纪念馆,将林黛玉的内心酸楚通过景色进行了转移表达。“花魂点点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在这几句诗词之中,便是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把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环境的渲染更加淋漓尽致的进行表现。正所谓,“虽不是诗,却拥有了诗的品性,使环境的描写诗意化”。
将人物精神与诗化的山水风景图进行融合,创造别样的幽静境界。以作品的后半部分为例子,贾府开始走向末路,文中在此阶段对凄凉的环境氛围时常刻画。贾母带着一家老小赏月之时,所营造的凄清正式着重刻画的。“夜静月明,笛声悲怨”,一片凄凉,这样的场景和氛围下,史湘云吟诗道:“寒塘渡鹤影”而林黛玉紧接道:“冷月葬诗魂”。此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诗情画意的凄凄凉凉的夜色,更是对下一步的发展进行了暗示,可谓是一举两得。又如27回,黛玉葬花之时吟咏的著名葬花词:“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般的落花流水,再糅合着如此悲情的诗词,毫无疑问的,把林黛玉的内心完全的烘托出来,创造了一种主管抒情性的风格。当然,文中如此的例子还比比皆是,让人们觉得始终优化、画中有诗,其文学和美学魅力远远高出其他小说的水平。
2.凸显人物个性。
《红楼梦》中所用的诗词在区别同一类人物的不同特点具有辅助作用。诗歌是一个人在内心上的体现,从每个人不同的诗歌,就可以很明显的将不同人物之间的性格差异进行区别。比如林黛玉和薛宝钗,性格截然相反:林黛玉性格悲观,娇娇余地,西斯珍惜,是一名与正统相违背的女子;而薛宝钗善于处理世事,性格活泼大方,是一个维护正统的女子。两人一动一静,一个外向一个内省,一个积极一个悲观,在他们不同的诗词中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这些悲情的诗句都是林黛玉所发的,体现着她内心柔弱的心理,渴望爱情。而绝不可能是薛宝钗所言。
3.蕴藏小说意蕴。
小说里面出现的各种食物也都有其独到的深刻内涵。在小说第八回写到:“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这一块那我不是所剩下的顽石,后来幻化成为贾宝玉,去体验人世间的五味杂陈,然而最后的结局却是空空如也。这样的结局,不仅体现出当时封建制度的衰败,并且更加鲜明地表达了曹雪芹从自身上的感悟,对现实的无奈的消极情绪。
“由一家及千万家”,曹雪芹通过以点带面,仅仅通过描写贾府的兴衰,从而折射出当时社会中千千万万个贾府的现象,曹雪芹本身就体验过“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的巨大变故,对这其中的内在规律了然于心。钟嵘《诗品序》曰:“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作者在书中深切地感叹道:“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贾府彻底败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作者对于贾府这种结局无疑是表示同情的,感同身受。他所描写出的贾府,更是在写自己,写整个封建社会,对诗人揭示其内在规律,希望人们予以惊醒。即便是出身贵族,不知进取,最后也是逃不出走向末路的下场。如此以贾府为点在铺开,并没有十分的局限性,而更好的表现出《红楼梦》其中诗化小说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虽然其中仍旧遵守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标准,但我们并不能从片面进行解读,要从更高维度进行理解,无疑,《红楼梦》从更加深刻的层面上对社会现实进行了反映。
参考文献
[1]刘耕路.《红楼梦》诗词解析[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
[2]周汝昌.《红楼梦》新证[M].上海棠栎出版社,1953.
[3]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
[4]周汝昌.周汝昌紅楼内外续红楼[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5]钟嵘.诗品[M]陈延杰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