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江云
我国西北地区广布荒漠,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经济发展也受很大影响。能否通过发展一种产业,在实现荒漠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又让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近日参加“百家媒体宁夏枸杞行”活动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发现当地走出了这样一条路。
6月24日至28日,由《中国绿色时报》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联合主办的“百家媒体宁夏枸杞行”活动在宁夏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百家媒体的采编人员约130人参加此次活动。
味道鲜美的“枸杞羊”
6月24日晚,记者在住宿酒店里就餐时,一款手抓羊肉让人大快朵颐。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当地特产——“枸杞羊”,味道鲜嫩可口,没有一点膻味。这时餐厅大屏幕上播放的视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农民正在精心呵护枸杞园,鲜红的枸杞果点缀在绿油油的枝叶间煞是喜人,一位妇女赶着羊群路过,羊群看到枸杞就冲进园区大肆啃食。矛盾发生了,一个说“你的羊啃了我的枸杞树”,另一个说“你的枸杞是钱,我的羊更值钱”。
视频旁白介绍:“其实枸杞和羊可以实现共赢,滩羊和枸杞都是宁夏重要特产,二者可以形成共赢的农业闭环循环,羊喜欢吃枸杞,因为枸杞枝叶能为羊提供生长要素,让羊肉更加鲜美,一亩枸杞园修剪掉的枝叶再加上田间杂草足以养活一只羊;而羊粪又能作为高效有机肥促进枸杞生长,无需再用化肥,大幅减少对土壤的破坏。”
百万亩枸杞年产值130亿元
6月25日上午,“百家媒体宁夏枸杞行”在位于宁夏银川市内的中国枸杞馆门前举行启动仪式。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总工程师徐忠介绍,“截至2018年底,全区枸杞种植面积100万亩,枸杞干果总产量14万吨,年综合产值130亿元。”他希望各位媒体代表围绕宁夏枸杞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大力宣传宁夏枸杞这张“红色名片”,进一步提升宁夏枸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中国绿色时报社相关负责人说,此次活动是为枸杞这一宁夏优势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活动期间安排了产业博览、文化传承、转型升级、精准扶贫、创新驱动等活动,希望通过媒体代表们的报道让越来越多的人领略到“枸杞红、宁夏红、中国红”的独特魅力。
宁夏与枸杞有不解之缘
在启动仪式结束后,一百余位媒体代表走入中国枸杞馆了解宁夏与枸杞的不解之缘。工作人员讲解说,中国枸杞馆是国内惟一一家以枸杞为主题的博物馆,由宁夏百瑞源枸杞产业有限公司策划并投资建设,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每年约有30万人参观该馆。
从该馆展出的文献可以看到:明弘治十三年(1501年)宁夏枸杞成为宫廷貢品,标志着宁夏枸杞品牌开始形成;1753年瑞典植物学家卡尔·冯·林奈在植物分类学中将茄科枸杞属宁夏枸杞种收录于他的代表作《世界植物志》中;1961年,宁夏枸杞的核心产区中宁县被国务院确定为枸杞生产基地县……该馆展品中既有从古墓中出土的文物,如晋代贵族家中盛放枸杞的器具、宋代农民晾晒枸杞的工具等,还有《本草经集注》等医药经典文献对枸杞药用价值和入药方法的记述。
百瑞源公司董事长郝向峰向记者们介绍,枸杞全身都是宝,枸杞芽尖可以做茶,叶能做菜,果则药食同源。传统上,枸杞果要么干嚼要么煲汤,可现在许多年轻人觉得市场上卖的枸杞干果因为水分流失太多,干嚼口感不好,“为此,我们百瑞源公司推出了‘锁鲜枸杞’,采用高科技尽可能‘锁’住枸杞的水分,让口感更好,而且营养价值不流失。”
枸杞管护用上精密机械
6月26日下午,媒体代表们冒雨来到宁夏农林科学院。资料显示,该院建成了世界惟一的枸杞种质资源圃,先后选育出“宁杞5号”“宁杞7号”“宁农杞9号”等近50多个枸杞新品种(系)。
目前西部多个省区新推广的枸杞基地80%以上种植由该院自主选育的优新品种“宁杞7号”,增加直接经济效益超过50亿元。
宁夏农林科学院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曹有龙博士介绍,“宁夏在1996年的枸杞种植面积是20万亩,去年已达到100万亩。除了宁夏外,青海、内蒙古、甘肃、新疆等省区都有大面积推广种植,尤其是我们开发的新枸杞品种已在西藏种植1万亩,我们中心提供苗木和技术指导。枸杞属于多年生灌木,耐盐碱性土壤和干旱气候,特别适宜西部荒漠地区种植,枸杞的根系发达,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能力比较突出,西部省区近年来推广种植的枸杞基地起到了明显的生态修复效果。”
随后,曹有龙博士向记者们介绍了十几台专门用于枸杞种植管护的机械,这些机械都是该中心自主研发。其中“智能触感犁刀式株行间锄草机”采用电子传感器探头,能自动回避枸杞苗木,只锄掉植株间的杂草;“可升降折叠式双翼防风植保机”两侧有防风装置,取代传统人工背负式喷洒农药,因为当地风大,没有防护装置,风会把农药吹得到处都是。
《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问,“刚才看到的机械从枸杞苗木栽种到喷药等田间管护都有,大幅减少人工作业,可对枸杞果的采摘,目前机械研发进展如何?
曹有龙博士说:“由于枸杞苗木的挂果特点,从6月直到10月,枸杞植株上不断有果实成熟,也有陆续开花挂果,目前的机械还难以实现精准采摘。“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自新接着说:“等5G网络全面推广使用后,精准识别程度提高,枸杞采摘就可以实现机械化了,目前还是要人工采摘。”
万亩荒滩绿色转型
6月26日,第二届枸杞产业博览会在宁夏中卫市中宁县开幕,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庆林在致辞时说,“枸杞是宁夏的地域符号、特色产业、文化品牌,也是宁夏的一张‘红色名片’,宁夏已成为全国枸杞市场的‘晴雨表’,枸杞价格的‘风向标’。”
博览会期间,主办方安排媒体代表团一行参观了枸杞种植基地、育苗基地、加工厂区、技术研发中心、数据中心等枸杞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其中,让多位记者感到震撼的是枸杞让当地实现从荒漠到绿洲的沧桑变化。
6月26日下午,媒体代表团来到距中宁县城约50公里的玺赞生态枸杞庄园。随车工作人员讲解说,该庄园从2013年开始建设,规划面积1.2万亩,种植1万亩枸杞,还有道路、蓄水池、加工厂区等,“你们看到枸杞行列之间的空地上还有杂草,不像传统的农业种植要把杂草清除干净,因为这里是砂石土壤,白天太阳曝晒下地表温度过高,既反射阳光灼伤枸杞果,还会蒸发土壤中的水分,因此特意在地里面保留杂草。“
经营该项目的玺赞庄园枸杞有限公司董事长高贵武对记者们介绍:“这里原来是一大片荒漠,一刮风就黄沙漫天。我们玺赞庄园人用了6年打造成标准化庄园枸杞生产基地,我们改变了平田整地、高密度种植、大水漫灌等传统种植方式,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品质发展、品牌发展和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枸杞产业优质高效发展的新路。”
《环境与生活》记者问:“像这样一万多亩的枸杞庄园,总投资应该过亿,而刚才您说项目建设前这里是一片荒漠,让您做出在这里经营枸杞产业的初心是什么?”
高貴武董事长介绍:“我们玺赞庄园到目前为止完成投资1.2亿元,这个地方叫红柳沟,原来风沙很严重,一开春,风吹得人都站不住。作为中宁人,我懂种枸杞,觉得这块地周围50公里内没有厂矿,20公里内没有村庄,从来没有耕种过,土质纯净,沙性土壤,适合枸杞生长,应该能种出优质的枸杞来。关键是水,这里降水量200毫米,蒸发量有2000多毫米,地下水位太低,必须从几十公里外的黄河引水过来。如果大片枸杞种起来,这片荒漠就会成为绿洲,这就是我的初心。后来经过多方面论证,专家认为可行,政府也支持。一开始先投了1000多万元,在几百亩土地上做试验,长势良好后再追加投资扩大规模,又建设加工厂房等,一步步走到现在。”
乱石滩变枸杞园
6月27日,媒体代表团来到吴忠市同心县河西镇的润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枸杞种植基地。这个基地规划面积1.2万亩,总投资3.2亿元。该公司董事长郭嘉介绍,“以前这里是乱石滩,我们清理石头就用了几个月,园区水渠、路基等都用这些石头砌的。清理完石头,从山里拉来适合枸杞生长的土。几年间,这里从戈壁荒滩变成了枸杞庄园,生态环境改善了,而且在枸杞产业带动下,周围6000多刚从山里搬出的移民逐步甩掉了贫困的帽子,开始过上了好日子。”
随后,《环境与生活》记者看到3位刚从地里摘枸杞回来的妇女,从头巾上看是回族。
她们指着远方的群山说:“我们原来住在那边山里,种麦子一亩地还收不了200斤,加上养羊,一个人一年赚不到2000块钱,3年前搬出来,就在那个同德村住,来这个枸杞基地打工。”
记者问:“你们在这枸杞庄园里打工,一年赚多少钱?”
她们笑着回答:“摘枸杞一斤给一块五,一天就能赚一百五,三四个月光摘果子能赚五六千块钱吧。今天不行,现在雨下大了,没法摘了。日子比以前在山里好着呢。”
生态改善和精准扶贫双赢
无论是在玺赞庄园还是润德庄园,成千上万亩枸杞苗木郁郁葱葱,营造了良好的生态氛围。玺赞庄园董事长高贵武就说:“我们万亩枸杞基地建成后,生态环境变好了,园区里黄羊、野兔还有鸟都多起来了,员工也不会伤害它们,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环境与生活》记者问:“枸杞果实含有糖分和维生素都高,不光人喜欢吃,麻雀等鸟类也喜欢。这么大的枸杞庄园如何驱鸟?“
高贵武说:“目前来说,确实没有很好的办法来驱鸟,麻雀的天敌是隼,但现在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数量非常少,咱们园区也不能用。一些种植散户可以用防鸟网,但我们一万多亩用网根本不行。“
针对同样的驱鸟问题,润德庄园董事长郭嘉也对记者说:“现在没有好办法驱鸟,我们庄园内每年被山麻雀吃掉的枸杞随便在银川买几套房子。但我觉得,美味枸杞不能光由我们人类独享,鸟儿也可以吃啊,这才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期4天的“百家媒体宁夏枸杞行”展示了宁夏对枸杞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从种植到加工再到营销的全产业链,优质枸杞购销两旺的态势,以及对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和精准扶贫的良好效果。通过各种媒体平台的扩散,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小小的枸杞果能让荒漠绿起来、生态美起来、百姓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