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
摘 要:众所周知,化学科目虽然在初三才开设,但其在中考中占据着一席之地,其地位之重可见一斑。但是由于化学知识相对比较困,很多学生在学习时非常盲目。鉴于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升学生的化学成绩。
关键词: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化学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无需多言,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学得更加轻松,更加高效。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很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课堂上不愿意学化学,没有掌握正确的化学学习方法,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呢?本文将根据个人教学经验以及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实际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围绕此问题展开进一步论述。
一、培养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兴趣是学生面对任何知识与技能学习时的基础动力来源,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着手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1.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学生学习
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各界对教学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转变。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逐步深入,也给当代化学课堂教学手段带来了诸多变化。伴随着科技与经济条件的进步,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走进了每一间教室中,但很多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利用不够到位,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教师不能仅仅将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作学生休息时的“播放器”,更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声、光、形、色”四位一体与不受时间、空间约束的优势,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构建合适的教学、学习情境,用多媒体课件中能够呈现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辅助学生学习。
2.重视并加强实验教学
当前的化学课程大多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我们都知道,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视实验的学科,其科学性均有实验与之一一对应,而轻视化学实验的教学,显然是错误的。教师想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将实验教学重视起来,并逐步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化学实验能够让学生亲眼见证物质通过实验而产生的变化,非常容易激发学生对于实验之外的各种物质能够产生怎样的变化的认知欲望,而这种认知欲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兴趣的促使下,学生会更投入地学习化学,从而达到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目的。
二、优化课堂模式,高效利用课堂时间
由于九年級刚刚开设化学科目,学生又要面临高考的压力,因此,课堂中赶进度的现象时有发生,但赶进度并非是高效课堂的诉求。教师要通过优化课堂模式来改善这一现状,让课堂更加高效。
1.信息技术与课堂高效整合
信息时代已经全面来临,将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互相整合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而将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相相合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之一。传统课堂模式为“粉笔加黑板”,教师在讲授知识时,需要使用大量时间在黑板上书写化学方程式、化学公式、物质性质等内容,而通过信息技术的渗透,能够节省大量课堂时间,将四十分钟的课堂填得更满,让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分散。
2.合理安排教学各个环节所占用的时间
课堂教学一般分为三个环节,即“课程导入”“正式授课”“结课”三个环节,很多教师都将“正式授课”环节安排了太多时间,而忽略了“课程导入”与“结课”。学生在经过课间活动之后很难马上进入到学习状态,因此,运用有趣的课程导入方式能够调整学生的状态,不至于让学生产生“突兀感”,改变学生刚进入课堂时一头雾水的情况。“结课”能够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产生总结性的作用,因此,教师也要将“结课”环节重视起来,使学生在课后也能明确课堂上到底学了什么。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化学虽然是一门自然科学,看起来与日常生活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化学与生活之间仍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生活与化学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它与生产、环境等问题都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引导学生产生思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中随手可见的物品,对其性质进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对化学产生认知欲望。当学生的认知欲望逐渐被激发出来,学生就会不断质疑;而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不断喷涌,让学生在奇思妙想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思考,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九年级化学的教学时,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知欲望,并逐渐将这种认知欲望转变为学习兴趣;其次,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相相合、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的方式优化课堂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提升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发现化学合成物品,并对其性质进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伍长源.浅析九年级化学探究性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9(19):174-175.
[2]吴则锋.九年级化学教学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9(02):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