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又文
摘 要:科普文是语文学科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文体。科普文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有助于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因此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注重科普性质文章的教学工作。在本文中,我将从语言的规范性、内容的生动性和讲解方式的创新性这三个方面入手详细阐述小学科普文教学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科普文;小学语文;语文教师
一、语言讲解要规范
科普文是一种像学生传递科学知识的文章,而知识的传输要准确不能有误差,否则就是误人子弟了。因此在实际开展科普文的教学工作时,正是一定要注意语言讲解的规范性。书上说什么就是什么,自己不可以进行修改或编写,要在最大程度上尊重科普文内容的规范性特征。
我们以文章《蟋蟀的住宅》的教学为例,这就是一篇非常典型的科普文,向学生介绍有关蟋蟀的知识,因此在讲解这篇文章的内容时,对一些非常严谨的知识教师要做到如实传授。比如内容“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隐蔽所藏身,他们的藏身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他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拥有温和的阳光。”这几句话充分反映了一般昆虫的巢穴选择方式以及蟋蟀在选择巢穴时遵守的几个标准。这就是在向学生科普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这些知识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学生。比如将是可以向学生作出如下讲述“同学们通过阅读这段话,我们发现蟋蟀在选择安身之所时参考的几个标准——温暖的阳光和优良的排水条件。这也符合蟋蟀这种生物的基本生活习性。因此对文章反映的内容大家一定要记住,不允许出现误差。”教师通过亲身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了科普类的文章会传递出很多科学知识,在记忆这些知识时一定要锱铢必较。
二、内容讲解要生动
科普性质的文章属于说明文的一种。所谓说明文就是应用相关材料对被书名对象进行详细说明的文章,一般而言说明文的语言非常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所以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阶段觉得像喝白开水一样平淡,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自然也就不会得到学习收获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充分吸收科普文章的知识。教师在讲解科普文时可以采用一种非常生动的讲解方式。
我们以部编版语文教材——《鲸》的教学为例,这是一篇科普文,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海洋生物——鲸的相关知识(比如鲸的体型、寿命、食物来源等)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平实,甚至接近于平淡。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很难被这种语言组织方式的文章所吸引。所以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学习兴趣并不高。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以采用生动教学的方法,用一种新颖活泼的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比如文章中第二段“鲸生活在海洋里,因为体型像鱼,所以被人们称为鲸鱼。其实它并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这几句话交代了鲸的生活环境以及物种归属,但是作者以描述性语言呈现出来的表达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用一种活泼的讲解方式向学生作出如下讲述“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鲸鱼这种生物,它是这个世界最大的生物了。虽然名字叫鲸鱼,但它却是鱼类家族中的叛徒,因为这个大家伙其实并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教师通过这种活泼的讲解方式,把鲸鱼说成叛徒,这种诙谐幽默的讲课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深远持久的记忆。可谓一举两得。
三、方式讲解要创新
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课方式基本都是以书本为主,黑板粉笔为辅助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讲解模式下学生只能形成片面的理解,不能对所传授的知识充分消化吸收。而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核心的教学方法的出现,在科普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当积极采用新思路、新方法,创新讲解方式,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果。
我们以《蟋蟀的住宅》这篇文章的教学为例,由于科普的对象——蟋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在讲解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创新讲课方式。比如将是可以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到公园里、草地上寻找蟋蟀德安身之所,然后通过亲自观察的方式验证书本上讲解的内容是否與现实生活相一致(比如蟋蟀的居住环境有温暖的阳光、排水性优良等),从而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把科普文对学生的积极作用放到最大化。再比如科普文《鲸》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感知的讲课方式并不适用。但是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渠道搜索有关鲸的视频(比如《人与自然》栏目),这种通过视频教学的方式所起到的教学成果是更加突出的。
四、结语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行业多年的教师,我认为在小学课程中设置科普文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通过学习科普学生提高了语文基础素养,也拓展了自己的认知事业。因此作为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注重科普文章的教学工作,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学习科普文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1]王琼. 小学语文中高年段科普文课堂教学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2]周雪蕊. 小学语文实用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