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传统文化知识素养缺失状况及原因分析

2019-09-10 07:22:44王广锋
锦绣·下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教师

王广锋

摘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既是新时代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传承的重要战略安排,又是强化高校思政理论课内涵建设和提升的重要一环。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过程中,不少教师传统文化知识素养缺失现象严重,呈现出学力不够、理解不深、践行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实践效果。深入剖析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有助于提升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理论课的融合性和耦合度。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

在新时代,以创新性的形式和科学化的内涵建设,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深度融合、有机耦合,是提升思政理论课各环节建设的重要抓手。然而,从宏观层面上,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相融合的过程关涉面较大,需要广泛调动各方面资源,系统性强、工程量大。在本文中,笔者以教师这一切入点,力图深入探究当前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难点、痛点之所在,并基于问题探究如何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优化路径和措施。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在深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缺失问题,也就是:不少思政理论课授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学力不够、理解不深、践行不足等问题。知识素养缺失之痛,严重制约了思政理论课传统文化知识部分教育教学实践效果。

一、学力不够:不少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较为匮乏

在思政课堂上深度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思想问题上,首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授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远远不够,不能有效地满足授课需求。这也是当前思政课教师面临的首要难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专业悬隔,一般思政理论课教师难以兼备跨学科知识。随着分科治学、专业设置等历史或现实状况的出现和演进,人们的专业意识、领域观念日益加深,人们在固守本领域、本专业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专业壁垒。具体到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这一研究视域,当前思政课师资多出于高校思想政治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共党史党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行政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所学专业内容一定程度上与传统文化知识有较大的距离。同时,传统文化知识多归属于文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术业有专攻的同时,也出现了“隔行如隔山”的知识缺失和空白。这一客观因素是造成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缺失严重的重要原因。

自身学习热情和兴趣不够。由于专业问题,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水平强烈依赖个人自身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高低。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思政理论课教师呈现出较高的传统文化知识运用能力。深入了解后,可以发现,多是由于自身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个人兴趣浓厚,平时多注意积累知识、强化体认体悟、善于运用各式各样的方式方法将其传授给学生们。然而,大量的现实案例是,不少思政理论课教师由于个人主观客观原因不能够对传统文化知识树立起较高的兴趣,甚至还有不少人“专业意识”过强,不能或不愿意拿出精力时间来投入到传统文化知识的自我提升過程中去。诸如种种主客观原因制约了不少教师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储备,这也深度制约了传统文化思想精髓进思政理论课堂的现实效果。

缺乏系统性培养进修。同时还应注意,在现行的师资培训和提升途径中,如何在思政理论课教师入职之后的后续提升中,强化传统文化知识摄入力度和强度是缓解素养不足的重要补充。然而,现行的进修培养内容在强化思政理论课教师专业技能、时政热点知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等方面,着墨很多,无形之中冲淡了传统文化知识所占的权重。这背后也折射出如何看待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在高校思政理论课堂中地位问题。

二、理解不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理解不到位、不全面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将传统文化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自己要树立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认知和理性体悟。然而在如何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方面存在理解不深甚至误解的状况。深入分析之,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还不够科学。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有两种偏向值得注意:一是历史文化虚无主义倾向,一是复古主义倾向。这两种倾向也在思政理论课教师中有所表现。前者体现在将传统文化视为封建糟粕、消极腐败的代名词,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僵死的文化形态,对当前社会发展不具有借鉴指导价值;后者体现在将传统文化视为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千金良方”,能够包治“现代社会之病痛”,无限制夸大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历史地位。对待传统文化的两种错误态度在不少思政理论课教师头脑中都有所折射。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认知还不够清晰。在理解传统文化这一对象过程中,由于传统文化自身的指涉范围极其丰富、外延极其广大,很多人难以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范畴。在把握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方面,不少教师在思想深处还存在不少偏差,如:将传统文化视为封建物质、思想、制度文化,将其局限为“过去之存在”,将之与现实社会割裂开来;甚至还有不少人将传统文化的糟粕部分等同于传统文化,甚至错误地弘扬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道德理念,还美其名曰为“弘扬传统文化”。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传承方式缺乏必要的方法论认知。传统文化融入时代生活,既是传统文化时代新生的主要体现,也是解决社会问题向历史要智慧的现实诉求。在如何掌握传统文化新时代传承的方式方法上,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不少人还存在简单化、泛化的趋向,对其中蕴含的科学的方法论还存在较多的误解和难以把握。

三、践行不力:不少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践行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能力还不足

在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过程中,不少教师还仅仅是将其知识传递给学生们,不能够在践履方面做出表率和榜样,出现了知行脱节、表里不一的状况,这严重制约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实践的深入发展。究其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践行意识不彰。不少思政理论课教师在践行传统文化思想上存在着自觉性和积极性严重不足的问题,对为何践行、如何践行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重要性认识还很不到位。在为何践行方面,很多人对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与个人的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度还认识很不到位,对践行传统文化这一行为举动对推进传统文化进思政课堂的推动作用的认识不那么清楚。在如何践行方面,不少人对践行内容、方方式方法还存在认知盲区,不能够在践行活动中自觉地提升自身的文化知识素养、道德价值观念以及人生体验感知等内容。因此,不能够从思想深处和行为举止相结合的层面,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理论教育教学实践。

践行能力缺失。一般而言,践行意識不彰决定着践行行为难以贯彻落实,这也带来了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践行能力的持续性缺失。整体上看,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在践行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行为能力上还有这些不足。其一,认知水平与践行自觉性之间的脱节,即:认知程度和水平与践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之间存在不一致,这造成了对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体认和践履两者之间的脱钩。其二,践行的深度和广度之间的不协调,即:在践行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方面呈现出狭隘化、不持久性,难以深入到“日用而不觉”的层面。

践行方式单一。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过程中,凸显教师认知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价值预设性,内在地规定了践行方式方法的丰富度和充盈感。然而,在践行实践过程中,不少教师体现出来的更多的是方式单一单调、方法陈旧僵化,难以呈现出应有的丰富性要求。

四、结语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既是新时代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传承的重要战略安排,又是强化高校思政理论课内涵建设和提升的重要一环。如何以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师能力建设为抓手,逐步解决学力不够、理解不深、践行不足等方面的问题,进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与思政理论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高度耦合。

作者简介:

王广锋,男,重庆三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

项目:本文系重庆市三峡学院2018年度教学改革项目“习近平高等教育思想研究”、重庆市三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年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思政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困境及优化路径研究”的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教师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大山里的教师
黄河之声(2021年5期)2021-05-15 02:31:24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师赞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祖国(2016年20期)2016-12-12 18:52:55
浅析小学阶段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地方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价值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商情(2016年11期)2016-04-15 22: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