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选取出最优函数形式,测算了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发现,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值均显著低于1,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还处于低效果阶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是一种更多依赖建设资金和老师投入的老师推动型模式.
关键词:网络课程;教学效果;随机前沿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9)08-0142-04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课程成为学校力推的,试图改变原有教学模式的新教学方法.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如何把高校的课程和“互联网+”结合起来,成为了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热点问题.所以,MOOC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网络资源共享课程等利用“互联网+”平台的高校课程相继出现.但是,我们在认识到网络课程在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网络课程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高校对网络课程的定位还比较模糊,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还是原有教学内容直接照搬到网络上,师生网络互动不够以及高校网络软硬件建设滞后等问题.因此,对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找到影响网络课程教学效果的因素就显得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目前国内对于网络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研究还一直是比较少的,但是美国早在2000年就出台了网络课程的评估与质量保证标准,马里兰网络教育联盟为7000多门网络课程进行评审和评估认证(Quality Matters,2018),该标准被多个国家所认可,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网络课程评价标准.因此,文章拟针对我国的网络课程找到合适的效果评价方法.当前学术届常用的对于效果评价的评价发放,主要是利用知识生产函数,将效果的各种投入要素与效果的最终产出结合研究,用来测度投入效果.从当前很多的实证研究中可以看到,作为效果评价的经验模型,确实存在投入产出转换函数,并且被研究效果评价的学者作为一个主要的实证分析工具.综上所述,在目前没有对我国网络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前提下,借鉴其他领域的效果评价研究成果来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不是照搬其他研究的方法.
2 研究方法
目前对于效果评价的常用实证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非参数法,该方法的优势就是在评价过程中不需要设置具体的转换函数形式,例如指数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另一种是参数法,该方法必须有具体的转换函数形式,同时随机误差项要符合具体的分布形式和遵循其他相关假设条件,通过对投入要素的参数值进行估计,测算效果.这种方法又可分为一般计量方法和随机前沿方法(SFA).以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其沿袭了非参数法的特点,不需要建立投入和产出之间的转换函数,这样可以降低因转换函数形式设置的偏差导致的效果评价不实的问题.但同时也会存在由于边界设定的确定性和不存在测量误差,导致在测算是无法区分哪些是可控的哪些是不可控的,而将所有问题都归于低效果,包括统计问题导致的低效果.因此,在对数据选择和整理时,要求非常严格,这对进一步探讨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增加了难度.由于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存在这些不足,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法(SFA)的参数法恰好能够解决这种问题,主要是由于随机前沿分析法(SFA)把误差项分为效果误差项和随机误差项两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统计误差对效果的影响,提高效果测度的准确性.本文对两种效率的测算都将基于随机前沿的分析法(SFA)展开.
2.1 随机前沿模型
根据随机前沿模型的原理,区分了测度无效果的不可控制和可控制因素,从转换函数式上来说就是将误差项分为随机误差vit和无效果项uit两个方面,这种划分的缺陷就是使得效果估计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Battese and Coelli(1995)和Fritsch(2002)等研究人员通过改进模型,在保证估计结果准确性的前提下使估计过程变得更加简单.所以文章以Battese and Coelli(1995)模型为基础进行扩展,具体为:
如果是单要素生产函数,那么两种方法具有相同的测算结果.但如果是多要素生产函数,那么,基于投入和基于产出会有不同的测算效果.
2.3 随机前沿模型的检验
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的测算结果,准确性取决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形式的选择和参数估计的有效性.为了简化分析,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简化验证具体的转换函数形式,如表1所示.
上述检验具体采用“广义似然比(LR)”统计量来检验:
LR=-2{ln[L(H0)/L(H1)]}=-2[lnL(H0)-L(H1)] (7)
(7)式中的H1L(H0)和L(H2)表示假设检验时的零假设H0和备择假设的对数似然函数值.
3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本文所使用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安徽科技学院近5年的20门网络课程的学生的相关数据,包括网络课程学习时间、学生考试平均成绩、学期课程数量、网络课程建设投入、网站信息直观性.部分数据来自学校教务系统数据,部分来自课程负责人提供.
3.1 網络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模型
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模型是通过构建转化函数,将学生的投入作为网络课程的投入要素,运用投入法测算对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的贡献程度,是效率研究的第二层次研究.本部分同样选择C-D和超越对数两种形式的转化函数,构建基于投入法的随机前沿模型.此时模型可设定为:
其中,i代表本文所选网络课程,t代表时间,Yit代表观察单元的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选取学生网络课程学习时间来表示.Xit代表网络课程平台的各种投入,包括课程本身和学生的投入,文中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学生考试平均成绩(CJit)和课程建设投入(TRit).在衡量的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模型中,课程建设投入(TRit)在本文选取了网络课程建设经费(TRJFit)和老师的投入时间(TRSJit)两个变量.模型中还包含了其他影响学生网络课程的变量,例如学生学期课程的数量(KCit)、是否有电脑(DNit)和网站信息直观性(SPit).
3.2 實证分析
文章基于安徽科技学院网络课程的面板数据,利用(8)式和(9)式,分析无滞后、滞后1年的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在测算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之前,需要运用似然比检验来确定哪个转换函数形式最合适,具体的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模型甄别检验,选取显著水平在1%水平的临界值,经计算,在随机前沿模型中,最适用的为不考虑时间因素的C-D转化函数随机前沿模型.
模型1、模型2、模型3和模型4分别表示网络课程投入与教学效果之间无时滞无控制变量、无时滞有控制变量、滞后1年有控制变量和滞后2年有控制变量,具体估计结果如下表3.
4个模型的σ2和γ值均在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表明投入没有效果在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显著存在,同时印证了本文采用SFA方法的合理性.
从4个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看,不同时间滞后假设下的估计结果基本一致.课程投入的两个变量与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显著相关.以模型2为例,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网络课程平台建设投入经费增加1%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将增加0.795%,老师的投入时间增加1%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将增加7.314%.而学生考试平均成绩虽然系数值都为正,但均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目前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是一种更多依赖建设资金和老师投入的老师推动型模式.从其他影响变量的估计结果来看,学生学期课程的数量对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显著的负效应,这说明学生课业的负担大小会影响学生网络平台学习的时间和效果.学生是否拥有电脑对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这说明对于网络课程来说,学生是否拥有工具也是一个关键的影响要素.网站信息直观性变量的估计值也是显著的正值,这说明网站信息直观性反映网站的建设质量,包含的元素种类,不只是一些文字性内容的描述的信息越多,学生网络平台学习的时间和效果越好.
接下来依据模型1-模型4的估计结果,利用方程(4)测算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具体20门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值(TE)如表4所示.可见,无论是有无控制变量的无滞后、滞后1年、滞后2年及滞后3年的模型,各门课程的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值(TE)均显著低于1,意味着安徽科技学院的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还处于低效果阶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模型4为例,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值(TE)平均值为0.671,表明相对现有的课程投入条件,网络课程浪费了将近35%的投入资源.此外,课程差异也较大.在各门课程中,文科类的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值(TE)得分最低,意味着文科的网络课程未充分利用.
4 简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本文通过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测算了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在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的随机前沿模型构建中,为了增加效果测算的准确度,都专门设计了C-D生产函数模型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并包括三种时滞情况,最终通过似然比检验进行筛选,选取出最优函数形式.通过研究发现,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值(TE)均显著低于1,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还处于低效果阶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是一种更多依赖建设资金和老师投入的老师推动型模式.基于文章的评价分析,笔者认为网络课程要想起到好的效果,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强化网络课程任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从实证分析可以看到,影响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的核心因素是课程建设投入包括网络课程建设经费和老师的投入时间,因此,如何激发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老师的投入,是网络课程能否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首先要提高网络课程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使得老师花更多的精力在网络课程上面;其次要针对网络课程的特性,加大对网络课程任课教师相关知识的培训,让网络课程任课教师真正了解弄懂网络课程教学规律,消除老师的对新事物的陌生感,让网络课程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到网络课程的设计、建设和实施中来.
第二,激发学生利用网络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从实证分析可以看到,学生投入到网络课程的学习实践显著的影响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花在网络课程的时间一方面是有自己课程的数量决定的,一方面是有网络课程本身的吸引能力决定的,所以,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要区别于一般课程,要突出学生学习的实际和学习的方便性,网络课程不能一味的追求全,而要让学生能够“少而精,拿到手”,考核方式要多样化.
第三,突出网络课程设计和内容的新颖性
从实证分析可以看到,网站信息直观性越强教学效果越好.网络课程的网站设计要体现新颖性、实用性,要突出和非网络课程的差异性和形象化.要对文本教材进行从新设计,包含多种形式的素材,课件要集文字、图片、动画和声音于一体,实现图、文、声、像的综合运用,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应该丰富多样,既有传统课堂教学的书本,又有现代高新技术下的多媒体的使用.
第四,综合提升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
总体来说,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低的,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是提升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是单靠某一个主体就能实现的,需要多方协同配合才能完成.学校和老师要加大投入.学生要提高网络学习的自主性,网络课程的设计要体现新颖性,网络课程软硬件要提高稳定性.使网络课程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充分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沟通.
——————————
参考文献:
〔1〕刘永福,李静辉.网络课程在线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远程教育,2015(08).
〔2〕Battese G. E., Coelli T. J. A Model for Technical Inefficiency Effects in a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Panel Data[J]. Empirical Economics, 1995, 20(4): 325-332.
〔3〕Fritsch M. 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A Knowledge Production Function Approach[J].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 2002, 25(1): 86-101.
〔4〕Quality Matters. Quality Matters Higher Education Rubric Workbook Sixth Edition[M]. Maryland: Maryland Online,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