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9桃花扇》表现形式探究

2019-09-10 03:23吕博
美与时代·下 2019年8期
关键词:桃花扇昆曲戏曲

摘  要:《1699桃花扇》是田沁鑫导演编排的一出新式套昆曲桃花扇,这部作品做到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和一些西方戏剧的舞台文化、音乐文化的良好结合,其在文本方面、舞台设计、舞台层次感以及唱腔音乐上各有不同程度的革新,其中一些积极的改变形式值得以后的戏曲剧借鉴和学习。

关键词:《1699桃花扇》;舞台;表演艺术;表现艺术

一、前言

昆曲《桃花扇》是昆曲乃至戏曲中的佳作之一,从诞生之初就频繁演出,受到观众的欢迎。该曲以南明时期的历史为基本的故事背景,以晚明时期复社文人侯方域和风艳妓女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讲述了明末两位主人公之间极为传奇的爱情故事。孔尚任“借离舍之情,写兴亡之感”,描绘出后明朝时期朝代更替的必然性。但是在现在多媒体娱乐的消费时代,戏曲由于其情节较长、程式化比较严重等一些原因,逐渐被边缘化。即使一些名剧例如《桃花扇》《牡丹亭》等也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且观众数量减少,老龄化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导演开始对戏曲进行现代化的改革。青年导演田沁鑫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尝试,她将昆曲和西方戏剧相结合,打造出了《1699桃花扇》,其中在文本方面,她摘选了《听稗》《传歌》《眠香》《却奁》《抚兵》《闹榭》《哭主》等少数段落;在情节和唱词上只删不改,情节紧凑却不失表现力,特别在舞台技术布置、舞台层次感营造和唱腔音乐方面都十分独特。

二、文本方面的简洁变化

《桃花扇》作为一部极为出名的昆曲作品,其在故事结构和叙事方面都是昆曲中的标榜。比如《桃花扇》两条叙事线索相互穿插,将离合之情和兴亡之感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使这部剧不仅有江南文人雅士所推崇的风月之情,同时还有对于国家和前朝的忧国忧民的怀思之感,既有优美文辞,又不失历史厚重感。并且这部剧和其他昆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孔尚任着重笔墨描写了一些较为平凡的底层人民的高尚精神。相比《牡丹亭》和《长生殿》的主角光辉,《桃花扇》歌颂了很多小人物在保卫国家方面毫不含糊的坚毅行动,讽刺了南明王朝贪欲享乐以及为了一些利益而内斗却不顾民族大义的行为。

但是作为一出新编的昆曲,《桃花扇》四十出的体制是不适合现在演出的,在之前的戏曲演出中,经常是一连演几天的连本大戏,但是现在的生活节奏和习惯已经不允许大部分观众接连几天看完一出戏。所以现在很多的剧院上演戏剧经常是分为几段进行上演,一般一次进行几出的演出。这种演出的方式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对于不太熟悉戏曲文化的观众来说,看其中一段的戏更加地吃力,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1699桃花扇》诞生了。相比孔尚任的原版《桃花扇》,《1699桃花扇》对剧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作者在对剧本改编的同时,保持了原著的中心思想和情节设置,仅对剧本的情节进行了必要的简化而没有进行所谓“现代精神”的篡改。下面列举一下两版不同《桃花扇》的场次安排对比:

由两个版本对比可以看出,田沁鑫版本的桃花扇是在孔尚任基础上简化而生。这种改动使剧本显得更加精炼,更加适合现在的舞台演出,删减的同时也保住了情节的完整性。但是,对一些非主要人物的描写少了很多,比如对于苏昆生和柳敬亭的描写就少了很多,少了很多文人雅士的豪气,毕竟在删减时,非主要人物总是要被淘汰的。

三、古典元素和现代技术结合的舞台

首先在舞台的设计方面。一般来讲,现在剧场所上演的大部分戏剧,包括话剧和戏曲都是镜框式的结构,但是在田版的《桃花扇》中,却做到了一个“古代”元素和现代风格的结合。将其设置成了一个三面都有观众的舞台,这种舞台其实在很多现代的演出中都可以见到。例如一些魔术表演和一些马戏表演都是这种三面环绕观众的舞台,似乎这种舞台十分现代化,和古代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其实戏曲的最初舞台形式就是这种三面被观众围绕的舞台。根据张庚先生所著的《中国戏曲通史》显示,戏曲最开始的演出场所是“露台”等临时性的场所,并没有固定的表演场地。后来戏曲不斷发展,方形成勾栏瓦舍等集市性质的演出场所。随着戏曲进一步成熟,并形成“以歌舞演故事”[1]的规模后,对舞台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最终形成了更加适合表演和观众欣赏的三面式舞台。后来随着西方文明进入中国,西方的戏剧文化也对中国戏曲文化造成了影响,于是现代剧院几乎才都有了镜框式的舞台,所以三面被观众围观的古戏台基本在戏曲中很少用了。但是《1699桃花扇》却打破镜框式舞台的限制,恢复了古戏台这种三面环绕观众的形态,使得观众和演员的交流感增强。观众环绕着舞台观看表演,而舞台的两边则是进行戏曲演员表演的区域,这种舞台方式的设置可以直接认为田沁鑫导演是向古代戏台的学习。为了配合演员的表演,导演更是在舞台上设置了一个“台中台”的小舞台,这个舞台可以移动,其实就是模仿古代戏台的“摆台”,通过增加“摆台”而突出演员的表演。根据中国剧场史的记载,“摆台”是古代戏曲舞台上专有的一种安置桌椅道具的格式[2],这种创新的改良,将戏曲的虚拟性、程式性更好地展示了出来。

在现代化的手段上,更是运用了许多的先进技术。主要舞台区是一个可移动的“亭台楼阁”。这个舞台区是一个由中国“一桌二椅“的传统舞台布景和两个大柱子组成,舞台后面的背景幕布可以根据剧情的变化而升降调节,将演员的表演和背景幕布展示的景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代入感较强的背景环境。诚如田沁鑫所说:“这次《桃花扇》的舞台,继承了中国古代戏曲的精神。表达方式的空灵和写意是中国戏曲的美学原则,受儒家思想中和之美的影响,受道家超脱之虚的影响,还受到楚骚文化的影响。两千多年来,从先秦到优戏,到汉代百戏,再到宋金院本到元杂剧,到昆曲剧本,再到京剧剧本,中国戏曲的美学积淀源远流长。我们这次正是吸取了中国戏曲美学精髓———极简主义。”[3]总的来说,《1699桃花扇》做到了古典和现代技术和思想的结合,这种古典现代结合的舞台表现,更加突出了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虚拟性和程式性。

四、舞台的不同空间感

导演对《1699桃花扇》的营造运用了很多古代元素和现代的技术,对舞台空间进行了创造,尤其是突破了戏曲自古靠演员的虚拟表演所营造出来的单一空间,而和话剧因素结合创造出来了三层空间。

第一层的空间就是故事背景所需要的基本空间。通俗一点来讲,这一层次的空间就是在传统戏曲中演员的虚拟表演所营造出来的虚拟背景。这一层空间背景主要营造了秦淮河的美景,这一空间由舞台上的台中台、黑色的镜面地板以及场上流动的人物组成。所演为秦淮河上之景,侯李爱情、亭台楼榭、弘光小王朝、史可法投江都是在第一层空间展开的。戏中人物构成浪漫之景,玻璃的地板又倒影出来秦淮河的繁华,可以移动的舞台则“身兼多职”,一会儿是李香君的媚香楼,一会儿是复社文人的楼台会等,一会儿又是道士的山中道场,甚至还有剧中老赞礼看戏的一桌二椅。这层舞台借助现代化的手段将故事时代背景清晰地表现出来,且为舞台营造了一种空灵感,造成了繁华已逝、黄粱一梦的虚幻感。

第二层表现出来的是历史的空间。在传统的戏曲表演中,人们对于历史的认知除了戏中所讲述的故事外,在外化方面也就是靠戏曲演员的服装道具。又因为戏曲程式化的原因,导致戏曲演员服装的固定化。也就是说,无论戏中演绎的是哪朝哪代,基本的戏服是不会改变的,除了角色的服装区别之外。换句话讲,戏曲表演基本没有什么外化的形式来给观众以明确具体的故事背景时间。在《1699桃花扇》中,舞台背景使用了《南都繁会图》,这幅图描绘了明朝时期南京的繁华景象,那么对于观众来讲,这种背景图画的布局很容易向观众展示出来这出戏的背景故事发生在明朝。图画绘制在一块半透明的幕布上,观众可以透过幕布看到后面的表演,结合场上人物的走动,更是绘成了一幅活的明朝南京的图景画面。场上故事也为历史所书之事,展出为欣赏者还原了“作者心中历史”之貌。回廊中放置的明代座椅更是像是一场明代文化的展览。导演在舞台布置的二层空间——历史感,将明朝这一背景环境直接呈现给了观众。

第三层是观众的心理空间。戏曲的表演自古都没有将观众带入到戏中的意思,观众也永远明白自己是在看戏而不会进入戏中。但是导演在《1699桃花扇》舞台美术中给观众营造了“距离感”。例如舞台上的台中台很像古戏台,观众好似看到了古戏台的全貌。而在台中台上为老赞礼换胡子,为侯方域和李香君换衣服则是直接提醒观众这是舞台表演,将观众的理智和戏中的表演分割开来造成“间离效果”。观众在导演为产生“间离效果”而建立起的空间语言中,其知觉、联想、情绪、情感等诸多心理机制被调动起来,为侯李爱情而悲伤,为繁华之景的消逝而惋惜,却也可以跳脱剧情之外引发观众对情感、生命、历史、天地的无穷哲思。

五、演员的唱腔以及音乐表现

《1699桃花扇》相比原本的桃花扇的改动主要在于结构和舞台方面,包括舞台美术、舞台调度和故事的结构,等等。在昆曲的唱腔方面几乎没有什么改动,保持了昆曲唱腔一贯的优雅婉转的风格。在《1699桃花扇》中,演员的唱腔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例如石小梅版的昆曲《却奁》一出李香君展现出的果敢以及愤怒的唱段在《1699桃花扇》中进行了原封不动的保留。遵循了昆曲的经典唱法,但是在音乐方面却有一些改变,导演将中国传统的音乐元素和外国的音乐元素进行了融合,将合唱这一西洋音乐手法和中國戏曲的唱腔、念白、舞蹈结合了起来。这一改变和创新为戏曲的改革开拓了一个新的试验场地,我们素来都认为无论是曲牌体的昆曲还是板腔体的京剧都是中国古典音乐的一种,虽然一些歌曲曾经借鉴了一些戏曲音乐的元素。例如李玉刚和王力宏的一些歌曲,但是在戏曲音乐的革新方面却极少借鉴流行元素和西方的一些音乐元素,《1699桃花扇》在音乐方面的创新可以说做到了一个先行者。

“八艳”音乐是本剧的主题音乐,几乎贯彻了整个剧的始终,为加深人物的形象、推动剧情发展以及增加整个剧结构的完整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昆剧《1699桃花扇》的“八艳”主题音乐没有使用传统曲牌,而是用比较现代的弹乐曲合奏的形式随着剧情的发展来体现的。这种现代弹乐的优势主要集中于两点:其一在于更加符合主人公的个性,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其二是现代曲牌的使用使得剧中前后的音乐元素更加统一,促进了音乐和曲牌之间的完整性,强化了故事发展和音乐变化之间的逻辑。

六、结语

《1699桃花扇》是戏曲表现形式改革的先行者,其在保留昆曲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和西方戏剧结合的大胆改革,其中一些积极的改变值得以后的戏曲创作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国维.宋元戏曲考[M].长沙:岳麓书院,2010.

[2]周贻白.中国戏剧史中国剧场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3]田沁鑫.田沁鑫的戏剧剧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67.

作者简介:吕博,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桃花扇昆曲戏曲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领略昆曲之美
戏曲从哪里来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传统戏曲
问天
大运河畔响起昆曲声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桃花扇》中关于南明将士形象的塑造
古典与现代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