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城中渗油藏选择性补孔提液技术研究

2019-09-10 07:22杜丽
石油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濮城南区中渗油藏主要包括南沙二上1-3、南沙二下1-8油藏,地质储量2738×10t,可采储量1022×10t,标定采收率37.3% 剩余可采储量39.7×10t,综合含水97.6%,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近两年在层系细分重组,精细厚层细分研究及换向注水的基础上,整体与局部、主力层与非主力层相结合,通过选择性补孔提液技术实施有效挖潜,效果显著。

关键词:濮城油田;中渗油藏;选择性补孔;提液技术

一、概况

濮城南区中渗油藏经过三十七年的开发,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综合含水高、采出程度低,剩余油分布零散、挖潜难度大。

随着以往多轮次层间调整,二三类层挖潜空间越来越小,有必要重新细化认识一类层,以改善水驱为基础的“控水增油、深度挖潜”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仍然是油藏治理的主要目的。

二、选择性补孔提液技术研究

2.1、利用隔夹层识别技术,精细厚油层划分,建立了一类层剩余油分布类型。应用取芯井和高精度碳氧比资料建立了常规测井响应特征模型,薄夹层识别精度达到0.5m。建立薄夹层高精度碳氧比及测井响应特征模型,对全区所有1250口井的薄夹层进行了重新识别,并编制了6幅薄夹层厚度分布图,利用稳定夹层对主力厚油层的遮挡作用,进行厚油层细分,主要把沙二上2砂组、沙二下3砂在进行了细分并绘制细分后有效厚度等值图。

2.2、剩余油描述技术:通过测井、后期新钻井及剩余油监测资料,结合历史注采关系,细分吸水剖面,判断剩余油在Ⅱ、Ⅲ类层普遍分布、层内韵律段富集的特点,建立特高含水期剩余油饱和度与水淹级别图版,确定剩余油储量及分布类型。

3、形成了选择性补孔提液的配套挖潜技术。

3.1中渗油藏高含水期合理采液量研究

采液指数随含水变化呈“U”型,在低含水期(<20%)下降较快,含水在20%~80%阶段呈平缓上升趋势,在高含水阶段(>80%)上升较快。

3.2放大生产压差、大泵提液潜力研究

由图版看出随着油井井底流动压力的降低,油井产油量逐渐增大,存在最大值。目前濮城中渗油藏流动压力12.1MPa较高,有进一步放大生产压差的余地。

三、调整治理效果

3.1、油藏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2018年在濮城南区中渗油藏优选井区共实施选择性补孔提液井8口,选择性补孔厚度32.4米,日增油能力45.1t,累积增油7496t,累积增气114×10m,配套水井措施11井次,提高水驱动用储量7.5×10t,油井见效15井次,年累增油1597t,油藏日產油水平水平达到178吨,综合含水由96.7%下降到96.0%,下降了0.6个百分点。

3.2、水驱控制和水驱动用程度提高

水驱控制储量由2017年的2395.7×10t增加到2018年的2495.6×10t,增加99.9×10t;水驱动用储量由1598.9×10t上升到1657.3×10t,水驱动用储量增加58.4×10t;水驱控制程度提高3.6个百分点,水驱动用程提高了2.1个百分点。

四、结论

4.1、中渗油藏是濮城油田主力油藏,剩余油总体“普遍分布,局部富集” 在不同时期合理的开发方式能够改善油藏的开发效果。

4.2、提液目标区应选择在平面控制面积大,储量基础高,井网完善,有新的注水方向,并且由双 向及双向以上受效;层间叠合厚度大,水井实施了潜力层注水培养。

参考文献:

[1.]金毓荪、巢华庆、赵世远等编著,采油地质工程。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年

[2].万仁溥,采油工程手册。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年

作者简介:

杜丽(1973.10-),女,汉族,工程师,中原油田分公司技术监测中心计量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