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菊
摘要:隨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和发展,对于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加重视素质教育,在小学教育教学阶段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愈发重视,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具有非常中重要的作用。道德与法治和其他学科相比较来说,道德与法治更加重视学生道德行为、思想价值观念和法治教育等教学内容,道德与法治对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最基本的教学观念,教师也要不断创新和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小学
众所周知,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论是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抓起,小学生处于懵懵懂懂对于任何事物都是好奇的阶段,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的现状
1.1 家长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够重视
现阶段,大多数家长主要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科目上,对于其他学科家长的重视程度不高,其中就包括道德与法治学科。大多数家长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是少之又少,认为这个学科不重要,学生随便学习学习就可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需要家长的帮助。家长的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这种想法不但会影响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识,还会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家长在学生接受教育阶段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最开始的老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家长的影响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配合学校对学生普及有关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做到家校合一,这种方式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学生也会越来越重视道德与法治。近几年,对道德与法治已经加大宣传力度,但是很多家长对于道德与法治的理解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中,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认识薄弱,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1.2 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够灵活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对教师有很深的影响。现阶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还是习惯性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单一抽象,教学方式方法不够灵活。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教育教学目标不清晰、教育教学活动脱离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特征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小学生的视野也在不断的开阔,当今社会的学生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小学生处于懵懵懂懂阶段,对待一事物都充满好其的心理,学生不喜欢成为学习的机器、也不喜欢被动的接受知识。但是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够理解,教师还是课堂的主体和领导者,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这严重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
2 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2.1 教师设计合理的学案,帮助学生自主预习
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培养学生个人素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道德与法治和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很高的重要性由于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热爱玩耍,自制能力较差,但是小学生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课前预习,教师在备课环节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合理有效的设计导学案,给学生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是小组合作中完成预习,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
例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的《我们的班规我们订》学习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让学生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有学校的规则,班级有班级的规则。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要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对于知识点有更好的认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阅读《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回答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文明的现象和不遵守规则的例子。这样通过预留作业的形式,在学生的脑海中可以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教师也可以采用主题班会的形式,依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利用规章制度约束自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2 优化教学形式,渗透学习习惯
素质教育观念重点强调的内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自制能力和自觉意识较差,要求教师要不断创新将教学模式,使教育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挖掘教材内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勇于发现问题的习惯。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情境和合作交流的形式,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思考、合作交流、探讨、分享的习惯,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的《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讲解哪些方面可以体现公共秩序,如,“排队去公厕、超市排队结账,坐公交车遵守先下后上的规则”等,帮助学生树立在公共场所要有秩序的观念,同时也要让学生有秩序才能够更加安全、更加文明等。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不懂公共秩序造成严重事故的事件,通过观看视频对学生进行提问,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说一说都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公共秩序”等,让学生进行小组沟通交流,依据多媒体课件中的事件让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进而发表自己观点,别的小组成员在表达自己想法的同时要仔细聆听对于不全面的信息,要及时给出补充,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和仔细聆听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今后的学习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3 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环境在学生学习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学生到学校学习,教育孩子的任务就教给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家庭的重要作用,学校要与家庭积极合作,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教育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使用互联网如,微信群与家长进行交流,及时分享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有需要家长出面的教学实践,教师要提前和家长沟通交流,家长可以尽早安排时间及时也可以设计一些亲子活动。现阶段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里的小王子或是小公主,从小娇生惯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私自利,不懂得关心他人,集体主义薄弱,以自我为中心等,这些行为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帮助学生改掉这些不足,还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在家校合作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始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观念,努力挖掘教学资源,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 刘芬.依托《道德与法治》,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J].人生十六七,2018(02).
[2] 陈笑容.依托道德与法治,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4).
[3] 王和勇,王晶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西部素质教育,2019(05).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城郊街麻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