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

2019-09-10 23:55高乾
青年生活 2019年8期
关键词:客观性材料

高乾

摘要:叙述并说明人类过去发生的事情是历史研究的基本目的之一。对于历史学家而言,尽可能地保持客观中立,真实地将历史重新展现出来,是他们工作中最为重要原则。但我们会发现,对于相同的历史事件,不同的人、以及身处不同的环境和时代往往会有不一样的解读。这就涉及历史哲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本文尝试对这一问题做出一些讨论。

关键词:历史认识;客观性;历史学者;材料;解释体系

一、历史学者的主体性影响历史认识的“客观性”

历史是人写成的历史。因为历史都是人遗留下来的,史料与著作都是人撰写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因而历史学者的内在经验对于历史认识的解读有着重要的影响,就像英國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撰写《历史研究》这部书的时候,“他凭借亲身的体验第一次了解到修昔底德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深意,这种深意是他以前很少乃至完全不能理解的。”[1]

对于历史事实来说,也决非存在于人头脑之外的原始事物或者事件。“历史不是一连串的事实,历史著述也不是对这些事实的叙述。历史学家必须不断地通过分类,判断什么是真实的、有意义的。”[5]在英国历史学家卡尔看来,“认为历史事实是独立于历史学家的解释之外的客观存在的想法是十分荒谬的。”[2]汤因比则认为,“历史学家都是他们所观看的历史这出戏的演员。历史学家能摆脱这种自身相关联的状态是一种幻想。”[5]

因此,从历史学者的主体性来看,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是相对的。在历史研究当中,若希望取得一样的客观条件,达成共同而一致的理论和认识,是件极为困难的事情。面对相同的史料与历史事实,不同的历史研究者秉持着自己的立场,可能会有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最后也必然会得出不一样的解释和认识。

二、材料的局限性影响历史认识的“客观性”

历史研究是基于事实的实证研究,其结论性的意见要立足于事实材料。如档案作为一种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文献载体,对于历史研究就具有独特的价值,因为档案属于第一手材料,没有太多的篡改和修饰,更加具备客观性。但是,档案毕竟是“当时的人”所记录的,不免带有“当时的人”的观点和倾向,真实性也只是相对的。因此,在研究中要尽量避免被档案所迷惑和误导,如诉讼案卷中对道德色彩的评价就一定要秉持谨慎的态度,“只有剥下文献中的虚构成分,才能得到真正的事实。”[3]

从史料的完整度上来看,受制于所处的时代条件影响,研究者能够获取的史料往往只是部分材料,所以推论出的结论并不是完全正确的。“任何现象都有众多侧面,人类能够把同一现象按照它所显示的各个侧面进行多种分类。因而,任何一种分类所把握的都只不过是它所拼凑的现象的一个片段。”[5]如美国历史学家裴宜理的专著《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它的完成就“完全依赖于台湾、日本和美国的图书馆和档案馆文献”[4],因为当时(1978年)“对美国学者来说,要在中国大陆展开学术研究实为可望不可及的事情。”[4]裴氏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未能更多地开展实地调查,她对淮北共产主义革命的论述就不免给人留下了遗憾的感觉。

“历史事实并不是像一块砖头或者一块石头那样的可以捡起来抚摸的具体东西。”[5]换言之,历史事实的重建不是一个固化的整体,而是通过人们筛选原始资料后才得以完成的。因此,从材料的层面上来看,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是相对的。

三、时代与解释体系影响历史认识的“客观性”

一切历史都是人解释的。价值观、知识结构、人生阅历等决定了研究者对历史的解释体系,它是一种主观的判断,这影响到了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认识的客观性还会受到时代影响。历史作为一种多元性的存在,在认知中会不断发生变化,因为不同时代的人对历史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一个时代的人解释的历史都是那个时代的历史,是那个时代下诞生的产物。

因此,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不可能是事实的客观性,而只能是一种关系的客观性,即事实与解释之间关系的客观性。另外,时代的风尚、追求等也都对历史认识有影响。从这个层面上看,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也是相对的。

四、余论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双重影响,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只能是一种相对的客观性,试图分毫不差地复原过去是不可能做到的。但需要厘清的是,不应该以自然科学的视角来审视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历史研究要揭示的规律,并不等同于自然科学的“严格”客观,它更多表现为一种概率性的趋势,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研究学者的解释也是由一套概念体系所组成的,这与他们的理论储备和价值立场密切相关。“历史研究是历史学家和他所研究的历史事实的互动。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对历史的观察都会伴随历史学家观察的立足点的改变而改变。在这种意义上,相对性是所有关于人类事物的研究的一个局限,这是由人的思想活动的环境造成的。”[5]

既然相对性的局限无法克服,我们就抱着平常心去面对,不必对此抱有恐慌,认为全部的历史认识都是主观的,没有任何客观性或者真实性,那只会对历史研究的工作产生阻碍。历史研究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实证”之外,总归要加上一些主观的认知判断与形而上的思维,虚实相生,共同证史。于我们而言,在具体的历史研究工作的过程中,严格恪守学术规范,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作为依据,尽量克服自身的偏见或者偏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准确地“揭示历史真相”也就可以了。

参考文献

[1][英]阿诺德·汤因比著,郭小凌等译:《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2][英]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3][美]娜塔莉·泽蒙·戴维斯著,饶佳荣、陈瑶等译:《档案中的虚构:16世纪法国的赦罪故事及故事的讲述者》,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4][美]裴宜理著,池子华、刘平译:《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5]刘远航:《汤因比历史哲学》,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

猜你喜欢
客观性材料
浅析历史的客观性
可爱的小乌龟
可爱的小瓢虫
聚焦以能力立意的六种“客观性”函数问题
科学建构论的相对主义立场
从《绸都·丝韵》谈非遗类纪录片的创作理念
图书馆学视阈内的客观性原则之诠释
材料
摇摇鹅
赠送折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