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019-09-10 07:22王玉芬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风铃动作评价

王玉芬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始终把幼儿的发展作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第四部分“教育评价”中明确指出:“教育评价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评价应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综合采用观察、谈话、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教育应视之为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依据。”

教师只有将评价与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在教育中评价,在评价中教育,才能提高评价与教育活动的效能。教师应坚持以形成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动态性评价为主,通过评价发现幼儿的潜能、发展幼儿的个性,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这才是幼儿发展评价的根本目的,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现以大班体育活动“风铃又响起来了”的评价为例,来谈谈如何将评价贯穿于幼儿教育的全过程。

一、活动目标与评价

大班体育活动“风铃又响起来了”的活动目标是:1.通过游戏,练习双脚原地起跳触物;增强幼儿腿部肌肉力量,提高其弹跳力及身体协调能力。2.在游戏中引导幼儿体验、发现、掌握并合理地运用动作,提高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根据上述目标,教师制定了如下评价表(见表1)。

为制定适宜的活动准备,教师在活动前随机抽样检测大班幼儿原地起跳触物的高度(19~21厘米)。为了完成目标,教师确定了每一环节评价内容与标准(见过程与评价),在场地布置上动了些脑筋:三根绳上由前往后分别系着高低不同的小铃铛(小铃铛离幼儿高举的手分别为19厘米、21厘米、23厘米);“两棵树”上挂着高低不同的“桃子”(离幼儿高举的手19~23厘米);垫子、铁圈各两个。

大班体育活动“风铃又响起来了”来自幼儿对没有风的情况下如何让门框上的风铃发出响声的探究欲望。设计者成功地将活动内容和评价交织在一起,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活动的要求不是教师凭空设置的,而是在抽查幼儿原先水平的基础上拟定的。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找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2.活动的目标是行为化、可检测的;教师巧妙地借助了三根绳子和幼儿的手来测查幼儿起跳触物的高度。

3.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具体的分层要求。从一开始的尝试,到中间的学习新动作、完成新动作,到最后的运用新动作,层层递进。

4.评价的标准充分考虑了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并为幼儿设置了高矮不一的材料。

二、活动过程与评价

开始部分:教师扮演孙悟空,幼儿扮演小猴进入活动场地,在《猴哥》音乐伴随下做韵律操。教师特意多安排了一些下肢活动,使幼儿的腿部关节和韧带得到充分的热身练习。

基本活动流程有四部分:自由探索(动作创意)——学习新动作(要领掌握)——游戏检测(动作完成)——游戏巩固(动作运用)。

(一)尝试触摸高低不同的各种风铃

师:猴先生开了一家风铃店,今天没风,风铃不响。猴先生允许我们轻轻地碰一下,可风铃挂得那么高,怎么办呢?下面请小朋友想一想、试一试,怎么使风铃响起来?

【活动实录】教师话音刚落,许多幼儿便东张西望地寻找工具,但场地四周没有可使用的工具。这时,一个男孩抱起与其个头差不多的另一个男孩,让他去碰风铃,没碰到。他们交换后还是没有成功,便选择了原地起跳。与此同时,陆续有三四对幼儿模仿着互相抱起去够风铃的动作,只有一个块头大的幼儿抱着比较瘦小的同伴碰响了风铃。

大多数的幼儿开始尝试原地起跳去触碰风铃,个子较高的幼儿一跳就碰到了,也有几个幼儿在第二次、第三次起跳时碰到了风铃。有个男孩在助跑起跳后获得了一次成功。另外有个幼儿不知从哪里搬来了一张小椅子并站在了椅子上,风铃“叮叮咚咚”地响了起来,没有成功的幼儿忙围了上来(见表2)。

【活动分析】教师的设问引起了幼儿进行动作创意的愿望,但幼儿间存在着明显的水平差异。活动一开始,大部分幼儿想到的是借助工具,在未达成的情况下他们才想到用身体来达到目标。但幼儿的动作创意水平较低,多数幼儿以模仿他人动作为主。

(二)学习新动作

教师演示各种方法,引导幼儿说出哪种方法最好,然后问幼儿:“怎样才能碰到最高處的风铃呢?”教师示范原地起跳触物动作,并小结动作要领:屈膝,双脚一起用力向上跳,跳起时伸手碰小铃,然后轻轻落地。

教师让幼儿运用新学的动作再次尝试。幼儿尝试练习时教师观察并检测幼儿的学习情况。

【活动实录】三个幼儿第一次起跳就碰到了风铃,于是教师引导他们挑战最高处的风铃。一个小女孩连跳几次都没有成功,将目光投向了老师,教师适时与她一起跳,第二次她获得了成功。一名个子矮的男孩使劲跳,还是与最低的风铃有点距离,这时教师降低风铃的高度让他试试,他成功了。经过检测,有7个幼儿碰到了最高处的风铃,只有一个幼儿因手脚不协调未碰到过风铃。

【活动分析】教师适时、准确、清晰的讲解和示范及幼儿的多次练习,使部分幼儿较快地掌握了新的体育技能。但由于是新学动作,还有一部分幼儿的动作不协调,且有些随意性。

(三)游戏“过关”

练习一 :教师与幼儿面对面站好。教师伸出一只手(高于幼儿高举的手约21厘米),幼儿逐一上前“过关”——起跳并触碰到老师的手。动作基本协调并完成良好的幼儿,教师说“通过”;动作不协调且不能碰到老师的手的幼儿,教师降低手的高度,并让幼儿再来一次(见表3)。

【活动实录】有个幼儿动作协调,高度不够。两个女孩起跳后触到了手,但是重心不稳,下落时蹲在或跌倒在地上。教师让未通过的6个幼儿重试了一次,其中2人通过。教师适当降低高度,个子矮的两个幼儿勉强通过,相当开心。

【活动分析】教师运用“流水式”的方法逐一检查幼儿的动作完成情况。教师手的高度可以根据幼儿的身高而适当调整,这就弥补了绳子无法根据幼儿身高而变化的不足,提高了评价幼儿动作掌握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在这一活动中,幼儿原地起跳后触及的是老师的手,他们的积极性更高。在“想动作——学动作——练习动作”的基础上,大部分幼儿已掌握了动作的要领,且动作基本协调。

练习二:加入助跑,同时手的高度增加2厘米左右。

【活动实录】一个男孩率先通过,开了一个好头,接下来有3个幼儿连续通过。随后两个小女孩在距离老师10~20厘米处起跳,未触及手。于是,教师提示“要跑到老师身前再起跳”。还有的幼儿过分注意起跳点而忘记了伸直手臂,因此未成功。经统计,第一次通过的只有6人,勉强通过的3人,最后有1人未通过(见表4)。

【活动分析】在幼儿基本掌握动作的基础上,教师逐渐增加难度,既有利于调动幼儿学习、锻炼的积极性,又能促使幼儿注意控制身体动作,使之更加协调、连贯。加入助跑后,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稳定性有所降低。

(四)游戏“猴子摘桃”

师:刚才猴先生打来电话,说他家桃子成熟了。我们一起去帮忙吧!不过去桃园必须钻过一个山洞,再爬上一个山坡。桃树长得很高,我们怎么办?对,就用今天学的方法。

幼儿听指令,开始游戏(见表5)。

【活动分析】教师采用游戏的形式,可以提高幼儿锻炼的兴趣,进一步强化动作,学以致用去解决新的问题。虽然游戏的情境易让幼儿忽视动作的完整性,但由于前期的练习比较到位,活动中大多数幼儿能自如地达到目标。

三、活动评价要求与策略

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评价是如何贯穿于具体的教育活动全过程的。在对教育活动全过程进行评价时,教师应注意评价的要求与策略运用。

(一)使评价的内容成为教育活动的目标

活动目标不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南,也是评价幼儿发展状况的基本依据。为了使评价内容成为教育活动的目标,教师要及时观察,对活动进行准确把握和分析,并以此来判断教育活动的效果、目标达成情况以及幼儿能力发展水平。

(二)使评价方式与各类教育活动相适宜

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区域活动等教育活动组织形式各有特点,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如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主要以情境诊断与自我调节为评价方式,以观察记录、个案分析、档案记录等为评价方法;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展示表现和自我调节的评价方式,以观察记录、谈话、问卷调查、档案记录等方法对幼儿进行评价。同一种评价方式在不同的活动中使用,效果会有差异,在同一类教育活动中,教师也应根据目标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与方法,并针对以往各种教育活动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更新评价方式与方法。

(三)在评价中促进幼儿的发展

评价是一个持續的过程,它关注幼儿已有的发展和潜在的发展,以及在发展中的变化,而不是只以某一次观察的结果来判断幼儿的发展情况,简单地给幼儿下结论。

1.因材施教,小步递进。如案例中幼儿起跳触物的高度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确定,对个别特殊的幼儿应做出适当的调整,练习中要遵守由低到高的原则,采用阶梯式推进练习的方法,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达到锻炼的目的。

2.注重幼儿在各种活动中的学习和发展,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并及时给予评价。

3.教师还可以运用成长记录的方法评价幼儿的发展过程。如在收集幼儿方方面面的资料后,为每个幼儿建立成长档案袋。这有助于教师对幼儿以前的情况和现在的情况进行比较,从而做出恰当的评价。

4.将日程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应改变评价过分偏向结果的现象,将定期的活动评价、一定时间内的表现评价、即时的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以体现过程性评价的精神,使幼儿和家长不再只关注定期的评价及评价的等级,并将评价融入幼儿在园的一切活动之中,发挥评价的教育导向功能。

猜你喜欢
风铃动作评价
紫色风铃
下一个动作
风铃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树叶风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