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胜辉
王布衣新作《太阳每天都是新的——黄永腾的故事》,是一部以少儿为读者对象的报告文学作品,讲述在新旧社会交替中成长起来的黄永腾,怀着教育报国之情,刚满16岁时(1955年)便投身乡村教师之列,在工作中克服重重困难并坚持学习提高,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人民教师;1999年退休后,他“退而不休”,以坚强的意志同癌症病魔抗争,坚持奋斗在边境地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最前沿,努力为孩子们营造快乐的童年,在边境孩子心灵中种下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种子的感人故事。反复品读,感觉该书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特点,尤值特书。
赋予报告文学新的功能。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张立国在该书序言中指出,回顾当代报告文学史,关于少儿的报告文学虽然不多,但也有像《草原小姐妹》等写少年英雄,让少儿学习与自己同龄的榜样的作品;有像《中国的“小皇帝”》等,虽是写少儿,却是写给成年人看的作品。但作为写成人的事迹给少儿看的报告文学,王布衣的《太阳》是一种新的尝试,让我们认识到将成人的世界向少儿展示,让少儿看到一个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成人世界,有利于为少儿树立正确的人生榜样,更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这一有益尝试,赋予了报告文学新的功能,让我们可以从成人题材这一更为广阔的视野去思考创作更多适合儿童阅读的报告文学作品。
以历史视角、全国视野来创作地方题材作品。王布衣不满足于仅仅为书中主人公黄永腾一人立传述史,而是以黄永腾这一微观个体为切入点,试图钩沉新中国教育发展史迹,为我们展现一幅宏伟的新中国教育画卷。书中除了主人公黃永腾,我们还看到了十七八岁多才多艺的女老师、充满书卷气质的毛校长、上音乐课激情彭拜的潘老师、上美术课慢条斯理的邓老师以及一群与黄永腾一样立志教育报国而投身乡村教育事业的同学……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乡村教师,他们都是推动新中国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积极参与者。王布衣从跨越半个多世纪中国教育发展史的历史视角、以全国乡村教师群体的全国视野,对广西防城港市退休教师黄永腾进行纵向与横向的考察研究,蕴含着作者对中国教育发展得失的思考,流露出作者对乡村教师群体的关切,因而该书虽然写的是地方题材,却有推向全国交流的意义。
根据少儿的阅读习惯来构思作品。少儿阅读以兴趣为导向,写给少儿看的报告文学作品只有能引起少儿的阅读兴趣、为少儿所接受,才能实现其出版价值。王布衣显然深谙此理,因而他在作品创造时,便充分考虑了少儿读者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审美特点,以少儿的视角来构思作品。他删繁就简,放弃运用复杂的写作手法,没有刻意堆砌华丽的辞藻,避免出现长句大段,尽量用最质朴的语言,把那些深刻的主题和抽象的思想转化为一个个生动故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当然,黄永腾作为新旧社会交替中成长起来并从事教育事业60多年的人民教师,发生在他身上的精彩故事不胜枚举,受篇幅限制不可能都把这些故事写全,这是该作品留给读者的一大缺憾吧!
作者单位:广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