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希望》

2019-09-10 07:22:44戴亦梁
新阅读 2019年8期
关键词:结项叶先生西方哲学

戴亦梁

叶秀山先生最后一部著作《哲学的希望》出版研讨会于2019年4月26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举行。该书是中国哲学家在哲学层面上开启中西哲学传统在学理层面上的沟通和对话的积极成果。

叶先生是在书桌边、在他终生热爱并终生沉湎其中的哲思中离开人世的。他一生著述甚多,即将出版的《叶秀山全集》有600多万字,这每一个字都是经他咀嚼再三的、他自己的学与思的成果,其中的很多成了西方哲学中人需要再三咀嚼的经典。而《哲学的希望——欧洲哲学的发展与中国哲学的机遇》是叶秀山先生在其生命的最后五年零八个月当中的作品,是遗著,也是唯一没有经过叶先生本人最后统校全稿的作品。叶先生的弟子、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西哲室主任王奇教授在认真编辑完全部书稿后,写了一个详尽的“编者的话”,介绍了这本书的“前世今生”。

熟悉叶秀山先生的人都知道,叶先生是从治西方哲学史而进入哲学之门的,他的西方古典哲学的功底很深。但他并不拘泥于某一哲学领域或断代史的研究。进入21世纪后,叶先生尝试着贯通古今、会通中西,对“中国哲学的机遇”问题的思考,始自2007年9月10日完成的《欧洲哲学发展趋势与中国哲学的机遇》一文。2010年“西方哲学的历史发展与中国哲学的机遇”课题正式获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原计划在2013年结项,后因为叶先生要做的事情着实太多,推迟到2014年11月结项。课题虽然结项了,但其中关于中国哲学的部分,虽整体构想已经完成,即《哲学的希望》中出现的“中国哲学之‘过去’与‘将来’”,但有些部分仍有待充实。之后,叶先生便开始了对中国哲学的研读,从先秦经汉代一直写到了宋明理学,完成了关于中国哲学的大部分工作,硕果累累。当然,其间,他也因自己贯通古今、会通中西,不拘泥于某一哲学领域研究的治学方式,不自觉地“溜”到胡塞尔的“二次悬搁”那儿去了。

《哲学的希望》虽未经叶先生的统校,这是无法弥补的遗憾,但全书的总体框架结构是得到叶先生的首肯的,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题为“欧洲哲学的历史发展”,“下编”则重点讲“中国哲学的机遇”。在编排过程中,编者王奇感觉对于体系化的哲学写作来说,缺少了一个“导论”是件十分遗憾的事,于是大胆决定把叶先生在该课题动念之初所发表的那篇文章《欧洲哲学发展趋势与中国哲学的机遇》补在前面,权且当作“导论”。

而关于《哲学的希望》的主旨和思路,叶先生在上述课题的总结报告中已然写得十分明白:“在最初申请本课题的时候,课题人计划以历史回顾作为形式,以探讨理论问题为其内容,形式是历史的,而内容是理论的,力图做到‘历史’与‘逻辑’相结合。基于这一立场,在《哲学的希望》中,叶先生对中西哲学传统中“知识论”和“存在论”的关系问题、“瞬间”问题、中国哲学的形而上问题以及生死问题等,都有全新的思考。叶先生一生都徜徉于无尽的“学”与“思”的海洋中,“学”与“思”无疑已成为他治学生涯的主旋律。他常常返诸源头,把前人想过的问题在自己脑子里不止一次地重新思考,表面看似乎是在对同一人物、同一主题进行阐述,但在具体的运思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正一点点地推进着自己的认识,并且以自己的推进工作促使哲学这门古老的学问保持长青。

叶先生是突然离世的,让人有太多不舍和遗憾,但又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在他的生命行进到终点的时候,他的“站在中国的立场探讨西方哲学的问题”的初衷已基本实现,他对“中国哲学自成体系,有自我修复和兼容并蓄的顽强生命力”的信念,已在《哲學的希望》中得到了证明,并得到了中国哲学学界同人的诸多回应;同时,他也为“中国哲学”的未来指明了方向:“中国哲学”必须“将西方哲学之精髓‘吸收’到‘自己’的系统中来”,方能将传统发扬光大,甚至再续辉煌。

作者单位:江苏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结项叶先生西方哲学
2020年5—10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结项鉴定优秀、良好名单
艺术学研究(2021年3期)2021-07-29 02:31:54
最有思想的句子
云南警官学院完成二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课题结项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18年部级课题通过结项验收
透明独木舟
爱你(2017年17期)2017-06-10 05:42:11
论西方哲学“看”世界的三种方式——兼论西方哲学世界理论的发展逻辑及其意义
哲学评论(2017年2期)2017-04-18 01:15:11
赌一个未来
爱你(2016年13期)2016-11-26 18:06:44
赌一个未来
西方哲学中国化的进程及其经验教训
浅析西方近代哲学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