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林
【摘 要】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较强,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引进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主要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开展原则与实践路径进行探讨,以期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生活即教育”,认为教育的本源与重心均是生活,大力倡导“教、学、做”合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课程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提升道德品质的重要学科,其生活化教学法就是将生活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在教学活动中穿插生活实例,在教学中体会生活,反过来在生活中发现并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我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谈谈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践与探究。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基本原则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顺利展开需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开放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属于动态生成的过程,其开放性特性表现在以空间、目标、方法、内容为主的各个方面,需要形成开放的、同向发力的社会氛围。教师应摒弃封闭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大自然等资源,广泛开发课程资源,增设跟知识相关的课外内容,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必然要求,是指将学生当成与教师一样的平等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平等独立人格,注重学生差异性,选择贴合学生实际、真实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道德与法治对自身生活的指导作用,从而更加重视道德与法治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践性原则
初中道德與法治课生活化教学中的实践性原则,是指教师应牢固树立起“实践育人”的理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与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相比其他学科,其实践性特性更加明显,其许多观点、理论仅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才能得到真正理解,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中坚持实践性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确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将生活目标和教学目标相结合,帮助学生在掌握与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办事,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做更好的自己”中,教师确立的知识目标是掌握做更好自己的方法、懂得发挥自身潜力,了解自己、发现更好的自己;而价值观目标则是贴近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掘每一位学生的差异,并让学生积极接纳自己,做更好的自己。在这一教学目标设计中,教师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认知特点,让学生在了解、欣赏自己的同时找到提升自我的途径,做到知行统一。
(二)补充生活化的教学素材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补充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将学生生活的典型内容融入教材,从而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与感染力。教师可引入一些模范人物的事例作为教学案例,如焦裕禄、任长霞等,或者当今的时事热点等,再或是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琐事选取典型事例来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讲解“独立”的重要性时,教师可将走读生与住校生的日常生活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帮助学生懂得独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三)实施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始终贯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方方面面,包括课程导入生活化、情境创设生活化、课后练习生活化等。首先,教师可通过故事导入法、歌曲导入法、漫画导入法、时事导入法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题活动;例如在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借助“两会”时事,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国情,让学生在开阔的眼界中领会知识点。其次,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借助辩论、图片、视频、文字、小品等多样方式,建构真实而又富有内涵的生活情境。例如在“善用法律保护自己”的课程中,教师可用多媒体播放关于“未成年人被伤害”的短视频,接着向学生提问:如果你也遇到类似的伤害,应当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借助这一问题情境的设计,引发学生的共鸣,缩短学生与道德与法治教学之间的距离。最后,教师应摒弃传统的问答、填空等课后练习方式,积极尝试认知类练习与行为类练习等,让学生根据社会中的现象展开探讨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生活化教学对于新课程改革尤为重要,教师应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拉近课本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道德与法治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张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甘肃教育,2019(7).
[2]宋淼.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6).
(责任编辑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