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成剑
【摘 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着重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开拓发散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趣味性练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掌握一些教学技巧;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等七个方面论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阵地。那么,要怎样营造创新氛围,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工作实践,浅谈几点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创新教育的要求出发,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必须建立健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其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更要发扬民主,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给学生自由,要还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尝试,要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真正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二、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欲望和意向,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习数学的热情。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快乐的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的进入学习氛围;其次,要潜心挖掘教材中的乐学因素和“内蕴”,采用幻灯等直观手段为教学“添趣”;第三,教师要在教学语言上反复锤炼,尽量采用精炼、风趣的语言激励学生,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在教学组织上采用灵活多样,学生喜爱的形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巧妙、新颖的方法,让学生感觉“旧中有新,新中有趣,以趣促学。”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首先必须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观察,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着创造的空间,在胸中燃起求知和创造的欲望。
四、开拓发散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散探索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多向思考,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答的思维方式。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答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趣味性练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趣的练习是培养学生解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新性的好方法。在有趣的练习中,要鼓励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更新颖、独特。
六、在课堂教学中,要掌握一些教学技巧
(一)在教学目标上,注意把握尺度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要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
(二)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動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
(三)在教学练习中,注意练习题的设计
一般做法是:一是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四是适当运用一题多解等等。
七、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
教师要使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保护学生和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由于数学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于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并非一日之功,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新教材,充分挖掘新教材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同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索中,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6.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