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平
摘 要: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学习课堂乐器的演奏方法;培养良好的演奏习惯……于是,本文结合我校实施“民族乐器进课堂”,浅谈了实践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确立目标是前提;拟定计划是关键;合理选用是根本;强力实施是核心;树立品牌是突破。
关键词:民族乐器;音乐课堂;策略探究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其本意就是尊重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才能获得文化在世界上生存的权利。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推动文化繁荣,才能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精神动力和强大文化保障。
我校作为一所农村小学,在实施“一校一品”活动中大力推进民族乐器进课堂,夯实艺术特色学校之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经验。
一、确立目标是前提
古语常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有志”就是有目标和方向,是成功的前提,因为有了目标才会有前进的动力,一个良好的目标就像一座灯塔、一个领路人,为每个人指明前进的方向,产生拼搏的动力,只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一定能成功。
我校在实施民族乐器进课堂之初进行了充分的调研,针对教师、学生、学校等确立了明确的目标:
1、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音乐教师团队:通过该项目实施,让音乐教师掌握丰富的音乐知识、熟练演奏葫芦丝、巴乌、唢呐、古筝、二胡等乐器;通过“走出去” “请进来”等形式,加强对音乐教师队伍的培训,培养具有辐射和影响力的市县级音乐骨干教师;更新音乐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中实现专业成长。
2、培养一批高素养的音乐学生群体:通过该项目实施,利用本校艺术特色学校的有利条件,探索优化课堂器乐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特点和规律,提高小学音乐课堂中器乐教学的有效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并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器乐演奏知识、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3、辐射一片音乐教学薄弱学校:通过该项目实施,充分发挥音乐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对周边帮扶学校进行教师培训、教学指导,同时采用送课到校、师徒结对等形式,让帮扶学校从音乐教学观念、教师执教能力、学生音乐素养等方面获得提升。
4、树立一个亮铮铮的艺术品牌:器乐进课堂能大大提升学生、教师的艺术修养,提升学校的办学活力,最终树立一个亮铮铮的艺术品牌:民乐艺术特色学校。
二、拟定计划是关键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立计划是实施民族乐器进课堂的关键。计划像一座桥,连结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和你想要去的地方;同样的,计划是连结目标与目标之间的桥梁,也是连结目标和行动的桥梁,没有计划,实现目标往往就是一句空话。
于是,我校组织团队,对民族乐器进课堂拟定了三个阶段分步走、两个年段渐进式的计划:
1、第一阶段:基础知识学习
以学段为单位:把“器乐”作为一种学具使用,要求学生每节音乐课带上乐器上课。由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较小,可只进行第一阶段。三年到六年级进行一到三阶段。要求每位专职和非专职音乐教师授课时统一讲解一些葫芦丝、巴乌的音乐基础知识。根据本校情况,我校长期外聘有专业葫芦丝、巴乌教师,学生有一定基础,为保证了教学的质量和准确性每周五上午三四节课器乐老师会为本校教师上两节器乐课,全体教职工均可参加,一节器乐学习,一节课解决教室们上课遇到的各种问题。
2、第二阶段:音乐知识实践
(1)唱 歌
乐器教学与唱歌教学最为常见的做法是:在歌曲学会后,让学生来吹奏旋律,为歌曲伴奏(吹主旋律),或者根据歌曲的难易程度选择直接依琴视奏旋律。
(2)听赏
听赏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更是我们整个音乐教学的关键。尤其是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更离不开听赏教学。在听赏教学中我们不妨运用器乐吹奏作品,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加深对音乐作品的记忆和理解,形成一种良好的体验桥梁。
3、第三阶段:学习深化
第一阶段后期穿插第二阶段学习。让学生利用乐器创编器乐演奏作品、加入和声练习、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演奏能力技巧。此阶段基础教学用一学年,器乐提升学习是长期的训练过程。
根據现行音乐教材的特点及编排情况,我们可将器乐学习与读谱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结合起来,借助乐器有声响的特点,完成一些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枯燥无味的学习,比如节奏学习与创作、乐曲视唱与视奏、歌唱合唱与合奏、乐曲创编与小组合作演奏等。这样有助于我们的音乐教学,可以加深和理解音乐作品,提高学习积极性有着良好的帮助作用。学校每学年举办一次班级器乐演奏大赛,作为学生对每年学习的一个成果展示。优秀作品可在中小学艺术节时在片区、区县展演。
三、合理选用是根本
1、以吹管乐器为抓手:葫芦丝、巴乌、唢呐等构造简单、价格便宜、携带方便、入门容易,学习简单,只要通过刻苦练习,一般学生都能演奏出令人陶醉的、优美动听的乐曲,选择易于上手的吹管乐器,便于树立孩子学习音乐的信心,掌握基本的乐理、节奏等。
2、以拉弦乐器、弹拨乐器为补充:二胡、古筝、琵琶等乐器因不便于学生携带,于是装备相应的器乐室,通过课程辅助活动、学习兴趣小组活动、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补充。
3、以打击乐器为辅助:打击乐器声音洪亮、气势轩昂,孩子们动作夸张幅度大,表现力强,在课堂上教师可运用三角铁、双响筒等打击乐器对节奏、强弱等音乐知识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共同感受音乐,锣、鼓、镲等乐器能大大的衬托音乐效果,学生可以为教学内容进行伴奏、创编等,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四、强力实施是核心
如蒲松龄自我勉励一样:“苦心人,无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了宏伟的蓝图,强力实施才是核心。
1、实施内容:
总原则是把“民族器乐”作为一种学具使用,同唱歌、欣赏、识谱等教学内容协同起来。
(1)唱歌:乐器教学与唱歌教学最为常见的做法是:在歌曲学会后,让学生来演奏旋律,为歌曲伴奏(演奏主旋律),或者根据歌曲的难易程度选择直接依琴视奏旋律。
(2)听赏:听赏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更是我们整个音乐教学的关键。尤其是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更离不开听赏教学。传统的听赏教学模式是“初听→复听→ 讲解→分析→再复听”,那么在听赏教学中我们不妨运用器乐演奏作品,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加深对音乐作品的记忆和理解,形成一种良好的体验桥梁。
(3)其他:根据现行音乐教材的特点及编排情况,我们可以将器乐学习与读谱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结合起来,借助乐器有声响的特点,完成一些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枯燥无味的学习,比如节奏学习与创作、乐曲视唱与视奏、歌唱合唱与合奏等等。这样有助于我们的音乐教学,可以加深和理解音乐作品,提高学习积极性有着良好的帮助作用。
2、制度保障:建立经费保障制度、场地使用制度、民族乐器保管制度、活动参与制度、教师培训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
3、阵地建设:学校投入500多万元,修建综合大楼,配备民乐艺术培训中心、多媒体培训室、多功能厅等,购买葫芦丝、笛子、鼓、镲、号、串铃等二十多种乐器,全校每间教室、多功能室实现数字教学“班班通”,保障民族器乐进课堂活动正常开展。
4、专家引领:聘请著名音乐制作人、优秀曲作家、演奏家张笑先生,中国民族管弦乐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理事陈小明老师为学校民乐艺术教育顾问,同时聘请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的张云洪、孙国威老师、县文化馆李豪江以及国新同老师、熊军芳老师等共同组成专家团队。组建行政、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管理和教师团队,成立艺术教师工作室,制定教育培训方案和计划,并分批组织到市内外进修和观摩学习,开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和校际交流。
5、课程落实:将葫芦丝、巴乌等民乐教学纳入学校尊重教育课程之中,在音乐、美术、“1+5”行动计划、课程辅助活动、综合实践等课程中开设民乐艺术课。构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活动型课程”的尊重教育课程体系。组织教师编写《葫芦丝、巴乌演奏教材》、《十有演奏星》等校本教材,师生人手一册。
五、树立品牌是突破
充分利用学校“十有新人”文化节、片区、县小学生艺术节等平台,积极展示音乐教学成果,踊跃参加市、国家级音乐竞赛活动,行成良好的社会影响,带队周边音乐教学薄弱学校共同进步。近年来,师生多次参加各级艺术节,赴北京、云南、重庆等地参加全国邀请赛、艺术交流、新春音乐会、才艺比拼、民乐专场音乐会、器乐进课堂展示活动等。正式通过踏石留痕,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擦亮了学校的艺术品牌:全国百佳艺术教育名校、全国民族乐器演奏艺术水平考级考点、重庆市义务教育艺术特色学校、重庆市美丽校园、重庆市葫芦丝艺术教育示范基地、重庆市葫芦丝巴乌协会副理事长单位等多项名誉称号纳入囊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尚在“民族乐器进课堂”的路上,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为實现当初那颗执着的心而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