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美丽 郭东伟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9)09-0155-01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志码: A
摘 要:通过对榆林玉米发展情况、模式、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榆林玉米产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1 榆林市玉米产业发展现状
榆林市玉米种植规模持续增长,播种面积从2008—2016年一直在增长,玉米产量稳定在150万 t左右。且玉米的种植布局更加科学化,品种更替周期缩短,玉米种植的产业链向多方位延伸。近年来,榆林市玉米正在逐步从制种、种植、加工向创意、相关服务业等方向发展,探索一条完整的玉米发展产业链。另外,玉米价格的持续稳定,也保证了玉米生产的经济效益。
2 榆林市玉米种植中存在的问题
2.1 玉米产量潜力挖掘不够
榆林市玉米的单产水平十分不均衡,由农业部门专门研究玉米的机构设立玉米高产创建项目,由于资金、技术、设施设备齐全及充足,玉米单产能够一次又一次突破高产纪录,也创造了一批全国春玉米年产量高纪录,产量可达838.7~1 363.9 kg/667 m2。然而在非示范项目的地区,玉米产量普遍不高,一般水地玉米单产在600 kg左右,低于陕西全省或全国水平,这与高产创建平均水平相差400~600 kg。这说明榆林地区玉米生产潜力巨大,但挖掘不够,高产创建的成功并没有从整体上有效带动玉米单产的增长,也没有解决玉米总体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等问题,因而榆林地区玉米种植未来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技术投入。
2.2 玉米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不高
由于长期以来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榆林玉米种植的生产方式粗放、分散、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装备落后。
虽然种植户现在基本采用机械种植,但是现代化、规模化的种植格局尚未成形,特别是种植6 670 m2以上的玉米种植户反映劳动强度太大,玉米生产的机械化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2.3 玉米種植户的思想观念不开放
由于长期受小农思想的影响和制约,虽然近年来榆林农业玉米研究机构及农业推广部门在玉米种植、生产、加工等方面也引进、研发了不少科研成果,但由于主体眼界和创新意识的限制,严重制约着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榆林市全膜双垄沟玉米推广与创新应用的对策
根据对榆林市玉米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结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对榆林玉米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政府引导,科学合理规划
政府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规划,全局部署,结合榆林沿黄经济带建设,积极推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并创新其内容和形式,提高玉米产业发展的科学性、合理性[1]。“沿路”在府谷、神木、佳县、吴堡、绥德、清涧打造玉米地膜景观,打造示范村和玉米主题乐园,进行初、深加工研发,在定靖白于山区、南部丘陵沟壑区发展订单化玉米。
3.2 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认识
玉米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者和最终受益者是农民,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各级农技人员、农机手、农户的综合培训,启发农民转变产业发展理念,从单纯的玉米种植中解放出来,延长玉米产业发展链,拓宽玉米的功能,促进玉米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3 完善推广体系,更新推广方式
首先,各级农技与行政部门相互联动、密切配合,借助“一村一品”模式发展玉米产业,形成“一乡一业”
“一县一业”的发展格局。
其次,鼓励发展玉米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统一购种、统一技术、统一指导、统一收获、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职能作用,让玉米种植的前、中、后期都有依靠[2]。
再次,成立农机专业服务队组织,替代农民在耕地、覆膜、播种、收获等环节的人工作业,提高该技术的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效率。
最后,要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点带面、以面带片、稳步推进的原则,采取整村推进、整乡推进的推广方式,促进玉米的产业化发展。
3.4 加强农具更替,提供便捷机械
引进更为先进的播种机、收割机,引进与购置相关技术配套的农业机械。政府部门应加大农机具补贴力度,鼓励农户淘汰、替换落后的农机设备。也可以探索成立乡镇一级的机械联合社,分片、分区域提高机械化水平。
3.5 加强宣传推介,拓宽市场渠道
针对全膜双垄沟玉米,农技人员和项目区的干部要共同配合,逐村逐组进行玉米种植新技术宣传和培训,将试验示范和推广取得的成果介绍与分享给广大玉米种植户,吸引群众对该项技术应用的关注,激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多渠道加大宣传,进一步强化该种植方式的推介效果,并强化玉米产业的创新创意,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出比。
参考文献:
[ 1 ] 白世贵,刘惠琳,李宝明.榆林市玉米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J].陕西农业科学,2008,54(2):117-119.
[ 2 ] 马向峰,赵文忠,朱科.榆林市玉米生产发展潜力及对策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08,18(2):5-6.
(收稿日期:2019-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