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伟
停产整治露天矿山61处 恢复治理2.9万亩
“我们将在2020年底,计划再建成绿色矿山36个。目前,全市61处有证露天矿山已停产整治,共完成恢复治理面积2.9万余亩,植树270万余株,清理碎石6万余方,对全市50处采矿废石废渣等固体废弃物进行了综合治理,为打造坚实的绿色矿山迈出有力的一步。”平顶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负责人兴奋地说。
近年来,该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推动矿山生态修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通过矿山布局优化调整、资源高效利用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等措施,逐步改善全市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系统,产生了明显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摸清家底细谋划
为全面掌握全市矿山总体情况和绿色矿山建设情况,该市组织精干力量,认真摸底排查,基本摸清了全市矿山类型、地质环境、绿色矿山创建进展等情况。
根据调查,平顶山市现有采矿权134个,其中,露天矿山75座,地下开采矿山59座。矿山主要开采方式包括地下开采,露天开采,地下和露天联合开采,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有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含水层破坏、土地资源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目前,“天安煤业股份公司一矿”已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
精准施策促发展
该市将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作为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升矿业整体形象的重要平台和抓手,采取多项有力措施,加大矿山修复和综合治理力度,着力打造绿色矿山。
健全机制,压实责任。出台《平顶山市(煤炭)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严格落实督查制度,由8个市直部门组成4个督察组,实行驻地督导、跟踪问效、捆绑问责。全面落实“三级”包矿、“两级”包片责任制,编制完成绿色矿山建设方案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综合治理规划,加快矿山企业改造升级,不符合标准的坚决予以清退。
因矿施策,疏堵结合。组织市直有关部门,对全市露天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并编制完成了全市露天矿山综合整治规划报告,为整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按照“取缔关闭一批、停产整治一批、修复绿化一批”思路,实行露天矿山“一矿一策”,分类治理。
强化重点,综合整治。按照“规划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开发利用节约集约、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保障发展有效供给、结构调整切实优化”的原则,以“停产整治、取缔关闭、优化重组、生态修复、统一标准、督查验收”为主要手段,对全市范围内所有露天矿山和采矿沉陷区开展综合整治工作。
注重创新,探索模式。经过半年多努力,各县(市、区)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积累了很好的工作经验。郏县实施“区内修复、区外补偿”双轨制,要求所有持证生产矿山矿区内无条件修复,矿区外延500米无条件补偿。同时,常绿树种必须在80%以上,成活率必须在70%以上。目前,已累计完成恢复治理2.16万亩,植树200余万株,其中区内修复523亩,无主坑口修复632亩,区外补偿20452亩,区内和无主坑口修复率85.2%。宝丰县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绿色矿山建设工作中,按照“谁开采、谁保护”“边开采、边治理”原则,督促企业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地质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水土保持方案等要求,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主体责任,对全县14座持证矿山进行综合治理,总治理面积2406亩,植树14.86万株,硬化道路1020米,投入资金4900万元。通过铁腕治矿、铁腕治污,全县矿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健全机制严监管
该市持续加压、强力推进,完善机制体制,形成政府領导、部门联动、企业主责、社会参与、快速推进的工作局面,预计年底前完成首批绿色矿山建设,2020年底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政策扶持,激发活力。实行资源配置支持政策,符合协议出让的矿业权优先出让给绿色矿山企业。绿色矿山建设用地纳入规划统筹安排,在土地年度计划中优先保障。采矿用地采用协议出让租赁或先租赁后出让的方式供给土地,出让金可在合同中约定分期缴纳。把绿色矿山发展与工矿废弃复垦利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相结合,增加的耕地指标用于占补平衡的可在全市优先交易。
拓展渠道,争取资金。财政资金在安排地质矿山勘查、矿山环境污染治理等项目时,优先支持绿色矿山企业。行业科研项目和技术经费按规定向绿色矿山建设领域倾斜,为绿色矿山企业培养优秀人才。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成立各类绿色矿业产业基金,将责任主体灭失的矿山治理与土地复垦、国土绿化、旅游开发、产业发展相结合,按照市场化模式积极引进第三方治理。
正面引导,诚信监管。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舆论监督作用,组织正面典型宣传,强化反面典型曝光,对在规定时限内、未通过绿色矿山建设验收的矿山,由当地政府组织依法关闭,注销或吊销证照,对既不主动退出、又拒不开展修复治理的矿山企业列入矿业权异常名录,情节严重的列入失信黑名单实施联合惩戒。(作者单位:平顶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