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雄 黎易敏
摘 要: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德育作用,建构红色文化资源与培养时代新人的德育路径,应提高新时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认同感;要发挥高校党(团)支部聚合效力,增强活动的联动性;融合“线上”+“线下”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品牌效应;建立双向交流机制,引导新时代大学生进行理性判断;建立红色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完善红色文化教育的考评制度。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时代新人;德育;路径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9-0053-03
Abstract: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 cultivating the moral education of newcomers in the era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constructing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nd cultivating the moral education path of newcomers in the new era, should enhance the sense of identity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The effectiveness of branch aggregation, enhance the linkage of activities; integrate the "online" + "offline" red cultural resources, giving play to the brand effect.Atwo-way communication mechanismis established to guide the new era of college students to make rational judgmentsas well as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red culture educationis established to improve Evaluation system.
Keywords: red cultural resources; newcomers of the times; moral education; path construction
黨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命题。时代新人的培养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培养应从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国际视野、文化知识、创新精神、身心素质等各方面进行锻造。在这一锻造过程中,红色文化资源可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的宝贵财富,它在精神价值、内涵特质等方面与大学生德育的基本内涵是有机统一的,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优质德育资源。对红色文化资源与时代新人培养之间的德育路径建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的培养的典型代表群体,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锻造当代大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对时代新人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代表性意义。本文选取当代大学生为群体代表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索,以求教于方家。
一、广东对红色文化资源德育功能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广东省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仅在红色文化资源的物质表现层面,据统计,广东省约有4300处革命遗址(包括313处红色军事文化遗产),12处被列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处红色景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与此同时,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驱与前沿省份,在改革开放40年中形成与发展的以“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等为主要内容的改革精神,亦是广东地区各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精神层面的红色文化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在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如广州市依托中共三大会址、“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中共广东区委旧址”等红色革命遗址开办“新时代红色文化讲习所”,通过情景式、体验式、互动式的宣讲教育,将红色革命遗址打造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大学生德育路径的思想阵地,实现将线下教育、线上展播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学习宣讲新常态。[1]韶关市以每年的“七一”、“八一” 、“十一”和烈士纪念日、抗战胜利纪念日等为重要节点,有针对性地策划红色主题活动,确保重要节庆日、纪念日活动不断线,革命传统教育不断层,取得了红色文化育人的良好效果。
与此同时,广东各高校在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方面,亦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中山大学与广州新红课教育研究中心联合进行教育管理部门立项、大学承办、校企合作方式,打造“南方红课”。各高校积极支持鼓励学生参加“青年红色之旅”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把红色文化资源对接“互联网+”项目,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打造具有广东特色、广东风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高地。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当前广东大部分高校存在对红色文化资源缺乏创新性融入、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红色文化体系教育、开发程度较低,市场的识辨度和影响力不高等问题。
二、红色文化资源与培养时代新人的德育路径建构分析
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德育功能对时代新人培养的作用,关键在于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培养时代新人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即建构科学有效的红色文化资源与培养时代新人的德育路径。
(一)提高新时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认同感
所谓认同感是指人某一理念或者事件的价值认同。对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的认同感是进一步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德育功能的前提与目的。据调查显示,约47%的广东大学生对广东红色文化资源只“了解一点”,“非常了解”的广东大学生只占调查人数的7%左右。与此同时,在不少当代大学生的眼里, 红色文化资源所承载的意义比较浅层, 把以往的生活环境与现今的生活环境相对比,在不少当代大学生们的脑海中,红色文化资源所内涵的诸如“中国以前所遭受的苦难”等情境只是一种符号表达,在实际生活中不少当代大学生很难有深刻的体会。“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2]红色文化资源所内涵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真诚奉献、全身心为人民服务等精神内核,是在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不能忘却的精神动力。
因此,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德育功能,首先应提高新时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认同感。与此同时,大学生的文化自觉程度比较高,在选择、评价和接纳文化上大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故提高新时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同感,必须从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行为特征,从而明晰新时代大学生在接受红色文化资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此外,为了随时了解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精神诉求,我们还应深入调研,了解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的动态变化。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辩证地借鉴其他文化以倡导主流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引领多元文化共同发展。
(二)高校党(团)支部要发挥聚合效力,增强活动联动性
高校党(团)支部是高校学生组织的核心与战斗堡垒,是实现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高校党(团)支部作用发挥有待进一步提升,不少高校党(团)支部从严治党、从严治团的落实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不少高校党(团)支部开展的教育或实践活动易流于形式,活力不足,忽视对教育内容的深入研究和跟踪研究。在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层面,据调查显示,接受问卷调查的54%和48%的广东大学生认为党(团)支部是学校开展红色文化资源活动的组织者,但有45%的调查者认为本学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实施效果一般。
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表现载体多样。在物质层面有各类革命遗址、纪念馆所,在精神层面有诸多精神表现,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高校党(团)支部在开展红色文化资源主题教育活动时,应从顶层设计入手,做好系统规划,要保证每个子活动尽量不单一、不独立,而是有主线、有关联,各活动主题相呼应、相统一,增强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在不同部门间和不同时间上的联动性和延续性。与此同时,开展红色文化教育,高校党(团)支部要实事求是,充分考虑地域、交通等实际条件,结合省情、校情和学生实际,充分利用本省、本地区和本校的宝贵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如红色文化知识竞赛、红色主题征文比赛、红歌会、红色诵读、微党课、“红色之旅”社会实践、体验式“爱国主义教育”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可以以“红色文化节”或者“红色嘉年华”的形式联动展开,使其更具有节目氛围和活动效果。同时,要加强实地教育,走出校园,走进历史,多组织户外实践和教育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在现场学习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这些实际实践与体验,都要比单纯地学习书本上的内容丰富得多。与此同时,为了克服与预防某些学生只是拍拍照的敷衍“交作业”心态,高校党(团)支部可以派优秀党员教师代表领队和督查红色文化资源体验与实践的实质性进展。
(三)融合“线上”+“线下”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品牌效应
新时代是新媒体的时代。新媒体不仅仅是工具,也是生活中的 “肢体”。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德育功能,不能离开“互联网+”的思维。在“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下,我们应融合“线上”+“线下”的红色文化资源,使红色文化资源的德育功能实现最大化。就“线上”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而言,高校可以充分运用微信、博客、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资源,充分运用新媒体资源的灵活性,克服不少大学生注意力薄弱和认识碎片化的不足,实现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接受思想教育的“随时性”和“随地性”。与此同时,高校应大力建构与开设红色文化社区,给大学生提供共同讨论有关红色文化资源内容的新闻热点和移动社交学习红色文化知识平台。不可忽视的是,红色文化资源学习交流社区的平台,应制定完善的监督与监管机制,以保证形成优质的红色内容输出。
就“线下”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而言,高校应该加强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资源建设,加大红色文化教育的投入,充分运用各种建筑和设施等载体中介,同时加入红色文化元素,优化大学校园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培养立场坚定、素质过硬的红色文化教育宣讲队伍,营造良好的红色学习氛围。针对“线上”和“线下”融合路径,高校应利用自己的门户网站红色文化主题学习教育专栏,并新媒体平台创建“微党课”,分学习板块制作小课件,让大学生们可以自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红色艺术作品的形式呈现学习效果,进一步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大众化、时代化。
(四)建立双向交流机制,引导新时代大学生进行理性判断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阵地。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各类思潮在不断的侵袭着高校师生的头脑。2018年1月,针对某些网站或自媒体平台恶搞《黄河大合唱》等红色经典及红色人物视频,文化部加大力度对此类问题进行排查清理,并要求各单位要自觉抵制恶搞红色经典及红色人物的相关互联网文化产品,积极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截至2018年1月30日,有关互联网文化单位共清理恶搞经典革命歌曲视频3898条、恶搞红色音乐165首[3]。为了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学习教育环境,高校应聘请政治理论性强且政治敏感度高的党员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在网络平台建立红色文化资源阵地,如红色文化资源库、红色文化资源公众号、红色文化育人论坛等平台,对当代大学生关注的带倾向性、群体性的红色文化教育或者红色文化资源等热点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利用“老师-学生”、“线上-线下”双向交流的方式指导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学习与讨论,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用正确价值立场、价值观点进行分析,纠正其立场、思想或言论中的错误或以偏概全,从而进行实时互动。在这一双向交流过程中,高校应以现实的例子作为教材,教育新时代大学生如何甄别网络信息,学会对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从复杂的网络信息中剔除那些带有庸俗化、恶俗化的内容,从而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工具进行红色文化资源的学习和研究,并旗帜鲜明地将正确的学习研究成果传递给他人。
(五)建立红色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完善考评制度
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实现,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教育长效机制和考评制度。一方面,在教育制度建设上,高校应制定系统的红色文化教育方案。在教育设计上,应按照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的红色文化主题教育,以“选课”的方式让新时代大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并采用年级递进与内容深度挖掘的形式进行有目的性的系统教育;在第二课堂教育实践中,加强对党员教师、学生干部等师生的红色文化的培训,鼓励他们在其所在的党(团)支部定期开展红色文化资源活动,如定期开展红色文化主题班会,定期对红色人物进行深入学习等。
另一方面,高校应完善红色文化教育的考评制度。考评是一种激励手段,是对学生学习绩效的检查验收标准。制定合理有效的考评标准,不仅要结合高校德育的总体目标,同时还要考虑到院系、班级的实际情况,更要根据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施标准,制定切实可行、具体的考评制度,从“软教育”中提取“硬指标”,使目标更加明确,教育效果更明显;要遵循民主、公开、实事求是的考评原则,对于表现優秀、突出的个人、组织进行表彰,以激励其更加出色并带动周围氛围。反之,对态度不认真、应付了事者应给予批评,从而使高校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文化资源的一种,其对新时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4],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进一步继承、弘扬和传播红色文化精神,夯实大学生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王佳翠.遵义三线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121-122.
[2]张首先.红色文化的价值资源与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77-79.
[3]张建利.还敢恶搞红色经典?文化部:严肃查处[N].2018-2-2,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o/2018-02-02/doc-ifyremfz3956676.shtml.
[4]王玲,陈昱霖.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实现[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18(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