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里达·卡萝和乔琪亚·欧姬芙看女性主义绘画

2019-09-10 07:22梁方晓
美与时代·下 2019年9期

摘  要:女性主义绘画是20世纪女性主义运动浪潮中一股独特的力量,她们以手中的画笔为旗帜,力图借由艺术史上的地位获取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佛里达·卡萝和乔琪亚·欧姬芙两位女性画家在这场大思潮中以自身独特的经历、观念和坚毅的个性绽放出璀璨光芒。她们两个,一个是墨西哥人,一个是美国人,从她们与绘画之间的特殊关系,探讨女性主义绘画在艺术史和女性主义思潮中的地位和价值。

关键词:佛里达·卡萝;乔琪亚·欧姬芙;女性主义绘画

翻开任何一部艺术史,我们不难发现男性艺术家总是无一例外地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篇幅,而女性艺术家则屈指可数,非常稀少。这是因为女性长期生活在父权社会失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吗?还是我们本身没有正确地去认识和对待那些在艺术领域里勇于探索追求、勇于表现自己内心世界、勇于实现自我价值的女性艺术家?二十世纪是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取得重大成果的时期,尤其是在美国,更是发展到极致,从1920年美国女性获得选举权到60年代“全国妇女组织”(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Women,简称NOW)的成立,使女性主义运动浪潮在70年代后一浪接一浪地推广到全世界。而女性主义绘画是这场大思潮中不容忽视的一朵浪花,在20世纪的女画家中,佛里达·卡萝与乔琪亚·欧姬芙更是两颗璀璨的明星。一个是墨西哥人,一个是美国人,两人均是著名的现代主义女画家,她们都有着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北美洲的阳光、空气、雨露和西太平洋海风的润泽,造就了这两位杰出的女性艺术家。她们所处的时代,她们的身体力行和突出成就,使女性主义者争相把她们奉为坚强女人的典范。女性主义绘画在艺术史中到底应该有怎样的地位?它和女性主义思潮有着怎样的联系?作为个体的女画家,我们在她们身上是否可以寻得答案?这些都是值得深思与研究的问题。

一、创伤中怒放的生命

佛里达·卡萝( Frida Kahlo,1907-1954),一生长时间地受到身体的病痛和因车祸事故造成的损伤的折磨:6岁因小儿麻痹症成了瘸子;18岁更因一场车祸留下了伴随她终生的后遗症。在此后的28年里卡萝经历了大大小小32次手术。1925年的那场事故使卡萝的脊椎被折成三段,颈椎碎裂,右腿严重骨折,右脚被压碎,还有直接穿透她子宫的金属扶手,导致一个她多年以后才能接受的事实——生育能力的丧失。然而,生活中的不幸往往会成为坚强者的垫脚石与取之不竭的财富。卡萝说:“我的画是对我自己最坦白的表达。”1926年当卡萝还在病愈过程中,她画出自己的第一张自画像。画中的卡萝一身暗红色长袍,面对观者,脸微向右侧,右手轻轻搭在左臂上,背景是纯黑色。卡萝在画中有意凸显自己的眉毛和唇上汗毛的明显特征,画中人脸的严肃和庄重表情中透着矜持与坚定,这些在她以后的自画像中成为永恒的标记,也是从那时起,卡萝开始用绘画的形式来记录生活中的爱与恨。

鲜血、交错相连的经脉、洁白的病床、冰冷的手术刀等都是卡萝反复描绘的事物,足见伴随她大半生的痛苦是如何牢牢抓紧她的神经,在她生命中打下深深的烙印。1932年《底特律的流产》是卡萝首张真实而敏锐的自画像,强烈地把一个女人失去胎儿、失去做母亲的悲痛展示无遗。病床上的卡萝,下半身躺在血泊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泪水从她眼角慢慢流下……她正张开左手要去握住三根红色的绳子,每条绳子两头各栓着一个物体,其中有兩个令人触目惊心:飘在病床上空的胎儿与靠近地面的带子宫的盘骨。但卡萝此后的自画像不再出现眼泪或无助的表情,把痛楚的诗歌执著地写在画布上,这在艺术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无论身体上的痛苦多么的可怕和惊骇,她都保持着那种经典的表情:严肃、坚忍而不失庄重典雅。这类作品有大家所熟悉的《小鹿》(也叫《受伤的小鹿》),在这幅画里,卡萝把自己画成湖边树林里一个有着鹿身和鹿角的形象,身上横七竖八地插着9支利箭,鲜红的血液正从伤口渗出或淌下。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卡萝的脸部神情依旧镇定从容,甚至带着一丝藐视伤痛的漠然。

有人说,女人没有自己的故事,她们以男人为自己的故事。但卡萝自始自终都在描绘她自己的故事,站在女性的角度和立场,表现女性真实、痛苦、坚韧和勇敢的一面,以作画来书写她的自传。即使是在有她丈夫——当时墨西哥三大壁画家之一的里维拉的画像作品中,表现的仍然是一种建立在男女平等观念上的感情与评价,完全摒弃了女性作为男性附庸的观念。毋庸置疑,卡萝是一个与命运做不懈斗争的勇士,是歌唱着的荆棘鸟,在对艺术的追求中超越了痛苦。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年,卡萝在墨西哥举办了她的首次个人画展,这位女画家是由救护车送到并由担架抬进了展厅的。卡萝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她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甚至被人看作是他丈夫的陪衬人物,跻身于最有名望的艺术家之中,声名远盖她丈夫。同时,她也是一位马克思主义信徒与共产党员,多种因素使她成为众多女权主义者的崇拜偶像。

二、沙漠中盛开的繁花

乔琪亚·欧姬芙( Georgia O’Keeffe,1887-1986),在她29岁那年便创下了美国艺术史上第一位女性个展的纪录:1958年美国大都会美术馆以“十四位美国大师”为主题的展出中,她是其中之一;在她逝世10周年之际美国以她的《罂粟花》为主题发行了纪念邮票。与卡萝不同的是,她有着一般人难以企及的98岁高寿,一生作画逾80年,没有卡萝那样深刻的身心创伤,绘画风格自然与卡萝迥然不同。相对于卡萝作品的激烈,欧姬芙的画面是平稳、纯净和唯美的,对景物的描绘清晰细腻,运用大量平涂的色块,造型简洁有力,极富装饰性。

花卉是欧姬芙描绘最多的主题,在1918年到1932年间,她创作出了超过200幅以花为题材的画作,如鸢尾花、罂粟、马蹄莲(俗名海芋)、玫瑰、牵牛花、曼佗罗等。她的花总是被放大了无数倍,如摄影里的特写镜头,艳丽、张扬,饱含感情地在画布上绽放。常常是一两朵花就充满了整个画面,而且花瓣的边缘和花茎都不显露,留给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欧姬芙也坦然地承认,自己确实运用了摄影的技巧来作画,而这无疑是受了她丈夫阿佛列·史蒂格利兹(美国前卫艺术的先驱和美国现代摄影之父)的影响。欣赏这些花,如透过放大镜去观看,又如观者已化作蝴蝶或蜜蜂,徜徉于花蕊和花瓣之间。欧姬芙曾说过:若将一朵花拿在手里,认真瞧着它,你会发现,在片刻之间,整个世界完全属于你。东方佛理中“一花一世界,一叶如来”的圆融曼妙、深入浅出的譬喻,欧姬芙早在她中年时期就已洞悉并形诸于画了。她作于1928年的《两朵海芋在粉红底色上》两朵紧紧相依的海芋被夸张地放大了,完美地再现了花瓣蜡样的质感与清新的色泽,花瓣优雅的曲线与金黄坚挺的花蕊,添上粉红的底色更衬托了两朵花的缠绵,彰显着大自然的生命力。这幅画后来成为欧姬芙的典型代表和“标记”。她也一度被墨西哥艺术家米盖尔·寇瓦鲁毕亚斯画成《我们的海芋女士》漫画,刊登在1929年的《纽约客》上,足见人们对她的认可。她的名声也日渐超越了作为她导师、艺术伴侣和画商经纪人的史蒂格利兹。这位活了98岁的女画家,有着遗世独立、孤傲清高的品格,喜欢僻静远离尘嚣的荒原,她的大半生都在远离人群、地阔天空的新墨西哥州圣塔菲附近的幽灵牧场中度过。沙漠中的动物白骨成为她绘画的另一主题,牛头、鹿骨、马脊和骨盘也是她对生命的诠释。她常常透过骨头中间的洞孔,在日光下看蓝天、白云或山峦,如《骨盆与泊德诺方山》(1944年)和《骨盆,3号》(1944年)。有时,她的牛头骨会悬在空中,有时还会有一朵花与其并置,如《公牛头骨与蜀葵》(1935年)。沙漠中的生活让欧姬芙感到了世界的浩瀚难测,但她还是尝试着以自己的艺术方式,从别于常人的视角去了解大自然的奥秘,她以惊人的勇气孤身在危机四伏的沙漠中探险,把她在沙漠里寻得的美丽白骨带回去,化作画布上充满奇异之美的形象。

欧姬芙个性坚强,特立独行,在现代艺术流派叠出的时期,她没有被任何一种观念或潮流所淹没,始终保持清醒和冷静,专心于她所钟爱的“无人的境界”,画出心中的所思所想。欧姬芙甚至不属于任何与政治有关的党派,无需像别的女性主义者那样为妇女的解放运动摇旗呐喊。她的艺术就表现了强烈的女性意识,为女性争得了艺术上的名声和地位。

然而,相当一部分的女性主义者误以为女性解放就是应该像男人那样抽烟、喝酒、泡咖啡馆、不理红妆、不守妇道甚至提倡同性恋,不仅要取得与男性平等的地位,甚至还要超越他们,要居于男性之上,如乔·治桑,她曾经为了表达女性解放,穿起男装,抽上烟斗,出入于各种公共场合,交众多的情人。而这些举动只是把自己放在了女性的对立面去理解男女平等的关系,男女的性别角色并不以衣衫和烟斗来区分,模糊了性别差异并不意味着取得了与男性平起平坐的地位。卡萝在她大部分的自画像中,都尽力展示其女性的魅力,穿着色彩鲜艳的衣裙,头上插着美丽的鲜花,身上佩带着高贵的首饰,这些都一一尽显女性的喜好与其妩媚的一面。欧姬芙几乎不画人像,但她的艺术题材是十分女性化和极具原创性的,专注地画出一个女人的内心世界。还有她为史蒂格利兹做模特拍下的所有照片,都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她作为一个女人的美丽丰润的胴体与修长雅致的双手。

三、结语

作为女性画家,卡萝和欧姬芙通过艺术的方式确立了女性的主体地位,突破了男性社会的堡垒。虽然她们也提倡女性解放,甚至她们本身也是同性恋者,但这并没有妨碍她们对艺术的追求,反而为她们在女性主义运动中争得一席之地。不过,这也是她们和许多女性对女性解放的真正含义的误解,是其局限性所在,只有在不失男女各自特征的前提下实现男性与女性的平等与和谐共处,只有遵循人类正常的爱情和生活轨道,人类才能实现一个充满真善美的世界,而女性主义绘画才能在艺术史上觅得它公正合理的位置。

參考文献:

[1]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艾晓明,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霍格瑞夫.欧姬芙——美国女画家传奇的一生[M].成寒,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3]施叔青.两个芙烈达·卡萝[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

作者简介:梁方晓,硕士,肇庆学院美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