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剑勇
学习书法,应该从大字楷书入手,除结构、执笔、运笔姿势以外,就是要重视怎样去摹碑帖了。临与摹是学书过程中两种不同的方法。
宋代黄伯思在《东观余记》里对临摹二字的意义说得很明白,“世人多不晓临摹之别,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故谓之临。摹谓以薄纸复古帖之上,随其细大而搨之,若摹画之摹,故谓之摹。临之与摹,二者迥殊。不可乱也。”董其昌在所著《容台集》中曾提到“米襄阳小时不能自成一家,专事摹帖,人谓之集古字”。但是后来米芾通过对晋唐书家各种墨迹的刻意临摹,心领神会,时间长久了,不仅对临摹的墨迹写得形似,而且达到神似,最后食古而化,创造出自己风格的字体来,成为宋代四大书家之一。
清末康有为也主张学习书法宜先摹帖,他说:“学书必先摹仿,不得古人形质,无自得其性情也。”清代书法家包世臣更想出一个摹临兼施的方法,即先摹好一张字,然后再把这张字衬在一张白纸的下面,一边看着帖临,一边又可以照下面的字样映着写,这样既得到了笔形,又学到了精神。
现在练字时用的大楷簿,大都印着“九宫格”或“米字格”的红格子,有了这种格子,容易掌握字的结构特点,使一点一画安排得宜,对初学来讲,是可以起着一定的帮助作用。
还有人认为,学习书法,除了临摹以外,同时还要配合多看,就能收事半功倍之效。因为临帖和抄书不同,要注意它的用笔和结构。因此,在临写之前,必须先对所临的帖多看,细心揣摩,悟得其运笔及结体之法,下笔自然可以得心应手。宋代有名书法家黄山谷和书法理论家姜白石二人,都认为在临摹之时,应该多看。黄山谷说:“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字既成,且养于胸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姜白石在他所著的《续书谱》里说:“初学书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临摹。”元代赵孟頫也曾这样说过:“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姚凤生说得更好:“学者临帖,不如先看帖,看平卧之帖,不如看直倚之帖,观久已审,则字之结构、构造、笔画、筋脉,无一不在脑海中,纸上未写此字,脑中早已有此印象,学者苟能如是,则字无不佳也。否则临帖时,看一笔写一笔,看一字写一字,则必不成书,即或死下功夫,临至十分工妙,不过呆板刻画,仅得其外貌而已。”
现代书法家沈尹默先生对看和手脑并用的重要性,也曾这样说过:“学习书法,最好在临摹碑帖之前,先仔细对这本碑帖的一点一画,多看几遍,然后开始对着它下笔临写,起初只要注意每一笔一画的起讫,每笔都有其体会,都有几分相象了,就可注意到它的配搭。开始的时候,或许会感到有些困难,但是过了一个‘心摹手追’手脑并用的时期,便能渐渐地和帖相接近了,再过了几时,便会把前代书法家的笔势、笔意和自己的脑和手动作不知不觉地融合起来,即使离开了帖,独立写字,也会有几分类似处,因为已经能够活用它的笔势和笔意了。”
上面这些书法家的经验之谈,对摹、临、看结合起来的重要性,說得是很透砌的。如果能够按照这些方法,再加上注意执笔和运笔的方法,并选择一种对自己有兴趣的碑帖勤学苦练地去学习,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临摹碑帖,是学习书法的一个过程,在临摹时,一定要学习碑帖上的笔法和结构,切不可随便把自己的意图放进去。这样才能把范本中的一些特点吸收过来,为我今后所用,否则帖是帖、我是我,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当然,把帖临象,还不过是学书中的一个过程,并不是最终目的。要在书法上有所成就,同时还得经常对历代名家书法仔细研究,广收博采,来丰富自己,为以后发挥艺术创造性打好基础,“始欲无我,终欲有我”,在这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面目来。当然,以无我到有我,必须花去不少岁月的辛勤学习,但是只要有毅力,有恒心,相信一定可以得到良好的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