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中 有效使用学具的研究

2019-09-10 07:22张娟
求学·教育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张娟

摘 要:小學生最终的学习效果往往是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决定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将学具合理有效地运用起来,从而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数学教学的效果。基于此,文章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合理地使用学具进行详细的分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合理有序地准备学具;合理地运用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地使用学具,促进学生学术概念的形成;重视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分析,希望能够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学具运用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开始注重数学学具的使用,特别是一些思维比较活跃、开放的年轻教师经常鼓励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使用学具,有时还会鼓励他们制作一些简单的学具,这使得传统的数学课堂沉闷的气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也使学生的体验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享受到了提炼理论知识的快乐。

一、合理有序地准备学具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普遍比较小,缺乏较强的自理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非常简单的操作,也会花费很长的时间,这不仅会影响教学进度,还会冲淡课堂教学的气氛,从而导致教学经常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也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前,就要预先把需要用到的学具有序地摆放到课桌的前方,在需要进行操作时再嘱咐学生听清要领后再动手进行操作,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的操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使原来的慢、乱、哄等现象得到有效的改善,变得更加的齐、静、快。在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通过直观的演示对学生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操作技能。例如,在学习“加法4+3”时,很多学生只是随手摆出七根小棒,这样做虽然得到了结果,但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将正确的摆法讲解给学生听,从而让学生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够正确、高效的解决[1]。

二、合理地运用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有效地培养起来,而且还要使他们掌握丰富的数学理论知识。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普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无法将自己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当代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在学习中使用学具来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加高效、轻松地进行数学学习。例如,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三根长度不同的小木棒通过不同的摆放角度使其形成不同的三角形,使学生在摆弄的过程中能够对三角形的构成有初步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操作学具,能够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并且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去进行探索和创新,能够使学生避免成为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2]。

三、合理地使用学具,促进学生学术概念的形成

数学概念对于学生学习数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多抽象性和概括性的数学概念往往使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很难进行有效的理解,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而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让小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能够将他们的多种感官有效地调动起来,这样学生就能够从原来的只能感知表象逐步转变为能够进行一定的抽象概括,从而能够将枯燥无聊的数学概念正确地建立起来,最终使学生自身具有的形象思维与抽象的数学知识之间的问题得到有效的化解。例如,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对这个概念的含义有充分的了解,教师可以将不同数量的花生放到每组学生的学具袋中,不过放入的花生数量要能够被一位数整除,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提出问题:“怎样分发花生才能够让小组中的成员都能够分到相同数量的花生呢?”然后让学生们按照小组进行讨论并组织全班所有的小组在课堂上进行发言,对于正确解答问题的小组,教师把花生奖励给他们。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把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激发出来,并且能够激励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尝试,迫不及待地进行交流。在谈论之后的发言过程中,有的小组学生表示学具袋中一共有15粒花生,小组中一共有5个人,所以可以给每个人分3粒;还有的小组学生表示,学具袋中一共有20粒花生,小组中一共有5个人,所以可以给每个人分4粒;另外还有的小组表示,学具袋中一共有30粒花生,小组中一共有5个人,所以可以给每个人分6粒。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探讨结果之后教师要及时地向学生解释:“虽然每个小组的花生数量不同,但是如果小组中每个学生都能够分到相同数量的花生,那么这种划分的方法就是平均分。”通过让学生操作学具,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这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3]。

四、重视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使用学具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内操作,能够使他们对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一个有效的感知,但与此同时,还应该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外实践,这有利于学生对课内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和充分的利用。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能够使学生学好以及用好数学知识的信心得到增强。例如,在教授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特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只有粗线条组成的立体图形,并让学生以此去想象生活中哪种实物与之类似,从而使学生能够对立体图形有更加全面的认识。课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立体实物的形状用橡皮泥、萝卜等制作出来并带到学校中进行展示,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4]。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使用学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不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不断了解学具的操作,从而使自己利用学具进行教学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翟显林.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1):103-104.

[2]孙延霞[1].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使用教具与学具探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9):136-137.

[3]王敏娇. 学具在小学数学课堂探究中的有效运用[J]. 考试周刊,2017(5):74.

[4]杨慧.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使用教具与学具[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8):44.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