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自己的生活作品

2019-09-10 07:22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19年8期
关键词:命题个性化作家

2019年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是这样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創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语言表达与交流”中说:“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2019年浙江省高考这一作文命题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它兼顾了文学性、哲学性和生活性。它从文学创作的两种立场——站在读者的角度和坚持自我的原则出发,引导学生由文学创作关照生活,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文学创作是“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还是“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这种抉择是艰难的。我们的考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一定会遇到这样类似的抉择。因此在生活中,要创造自己生活的“作品”,“倾听和思考”缺一不可。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一作文命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隐喻性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爱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第一,世界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不论是主观世界还是客观世界,都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它们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产生对话的背景。第二,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他将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因此,文学创作也是一种作者的感情表现活动。第三,作为反映客观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品既是作家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又是读者接受的对象。第四,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他不只是阅读作品的人,他还是与作者共同生活在世界上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通过作品而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作品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不是彼此孤立或静止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它是围绕着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这样看来,2019年浙江省的这一作文命题就有着丰富的隐喻性。作文题中“作家倾听读者”“作家坚持自己的想法”两种不同的观点仅仅只是一个“引子”,绝不是让我们的考生写“作家”与“读者”的关系。其审题的重心在最后一句话上——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而这句话又是一个的隐喻,我们可以做如下分析:

“作家”——我(己)

“作品”——生活

“读者”——他人(群)

还原之后,我们会发现,题目是在引导我们考生如何确立人生价值观。活着到底是“为人”还是“为已”?“利我”还是“利他”?如何界定“群己利益”?其隐含的价值导向无疑是契合时代精神的——在保持自我的同时能够服务大众,要求超越个人和个人归属的小团体的私利,关注公共事务,自觉地守护社会的核心价值,弘扬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

其二,思辨性

2019年的浙江省作文命题最具思辨性。何为思辨?从一般意义上讲,思辨就是指思考辨析能力,即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及辨别分析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方面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审视这个题目,它本质上就是要思考和讨论“自己的声音”与“人类的声音”的辩证关系、“活出自我”与“为他人而活”的辩证关系。

萨特有言:“人总是故事的讲述者,他被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环绕着生活。通过这些故事看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而且他试图像他正在讲述的这些故事那样生活。”因此,完全的作者中心论与完全的读者中心论都不可能存在。作者与读者是融合共生、彼此依存的关系。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考生一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二是适当从对方情况考虑;三是共创共赢,协调发展;四是如果我的生活成了一部“作品”,我将尊重、善待我的读者。让读者帮助我,使我的生活更美好。

那么你的“读者”到底是谁?你的读者可以是一个现在的人,也可以是百年以后的人。可以是你的身边人——比如你的父母亲人、同学老师,可以是远方的人——比如一个你认可的诗人艺术家,也可以是遥远的古代的先哲。当然,读者也可能是一群“无名的读者”,他们是一个群体。比如你可以想象他们是一群未来人,或者是现在的学生。如果你的读者来自一个未来世界,那么你的创造物,就应该有“未来性”。如果你的读者是过往的先哲,那么你的创造物就要有“传统性”。只有找到自己的读者,这个题目所要求的“回答你的读者”才有方向。

当然,如果可以进一步思考,那么“作者”也可以是一个特殊的读者。在这个意义上,作文题目所说的两种意见——倾听读者和倾听自我,就可以统一了。这个题目就可以转化为一个作者(也就是一个创造者),他在写作(也就是创造生活)的时候要“倾听自我”。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来考虑,那么我们考生就一定要做好“作者即读者”的思辨。不然就可能会有偏题的嫌疑。

其三,个性化

201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还在于张扬我们考生的个性化品格特征。莫言在《文学个性化刍议》中说过一段颇有意味的文字:“一个写作者观察事物的视角,应该是不同于他人的独特视角……没有偏颇就没有文学,中庸和公允,不是我心目中好的写作者所应该保持的写作状态……趋同和从众,是人类的弱点……合唱虽然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形式,但一个具有独特价值的歌者,总是希望自己的声音不被众声淹没。”这是明确提倡文学需要个性化,需要揭示出人类灵魂的奥秘,所谓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等人的作品是从自己的精神世界出发,但也同时反映了广阔的社会。”(《作家和他的创造》)

作家创作的作品需要个性化,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同样需要个性化,需要从自己的精神世界出发,创造出自己的生活作品。從这个角度,我们再仔细推敲这一命题,我们还可以有更深入的思考:如何在“读者”误解时依然前行?如何明晰坚守自我即是为“读者”?如何倾听辨析各类“读者”的声音?弄明白这些问题,我们就可以从更深层的角度去追溯中国的文化精神。我们会发现,顾及他人的声音,为“读者”“创造作品”的脉源其实是“士子的精神”,即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灵魂,从孟子“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到鲁迅的“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皆如此。我们考生可从自身角度观照传统的精英知识分子的价值观,结合时代赋予的使命感、责任感,通过在精神谱系上秉承自觉姿态和意愿,创造出自己满意的“生活作品”。

其四,社会化

我们的历代先贤都有自己的创造生活作品的相关言论。《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一不是古代仁人志士立身处世的圭臬。时代风貌、家国情怀,这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担当和社会认同。因此,你作为一个创造自己生活作品的“作家”,生活在时代之中,应该“多倾听读者的声音”,这其实就是在倾听时代的强音。当然,你生活的作品中势必要流露出你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变化,反映你自己勇于探究、崇尚理性的品质。

这样来看,201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就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和时代感。倾听读者的声音,就是倾听时代旋律;坚持自己的想法,就是坚持自我个性。两者有机结合,既可在自己的生活作品中流露出情感变化,反映自己勇于探究、崇尚理性的思维品质,又可以适时反映时代风貌,培养家国情怀,这是一个公民的责任与担当,也是对这个社会乃至国际的认同和理解。

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一生的作品,我们的生活不可能是完全孤立的,它们彼此交融,相互共生,如同天上星辰,每一颗星辰都有自己的轨迹,而其他星辰的运动变化,也会影响到“我”。我跟所有星辰一起闪烁,跟所有的人们一起行走,所有的远方,所有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就是这一命题的社会化内涵的表现。

2019年浙江省高考语文的作文命题是一个极好的命题,它有着这样几个显著特征。第一是任务驱动:设置创作自己生活作品的写作情境,重视社会交际功能。第二是题干创新:命题中的“引子”的两种情形,可以触发考生的写作热情,激活考生的生活体验。第三是读写结合:体现出考生的阅读积累,我们古代的仁人志士、大家名家他们是如何创作自己的生活作品的,这考查的是考生的综合能力。第四是功能明确:这一作文命题倡导个性化写作,突出“你”的创作,写作任务贴近考生实际,激活每个考生的内心世界和生活体验。凸显了考生的核心素养,因为核心素养就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综合性品质。

猜你喜欢
命题个性化作家
作家谈写作
为小学英语个性化合作学习单做加法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我和我的“作家梦”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同桌宝贝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