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颜东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高晓松
每当我轻哼着高晓松作词的这首歌,心中总会激起一股澎湃的热意,感到充满了热烈的希望。季羡林说过:“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或许,换句话也可以这么说:一时的苟且是为了活着,但苟且绝不是一个人全部的生命狀态,我们心中也应当装得下诗和远方。
对于很多人而言,“眼前的苟且”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生活,而“诗和远方”则是自己渴望而不可及的美好。诚然,对于那些为了生存而拼命挣扎的人来说,更关注的还是眼前的苟且,虽然现实,却也无奈。那些背井离乡在外打拼的农民工们,每日汗流浃背地辛勤工作只为自己的家人有更好的生活,他们,没有条件去追逐“诗和远方”;那些告别父母前往一线城市奋斗拼搏的年轻人们,在写字楼间殚精竭虑,只为在这竞争残酷的职场和城市获得一席之地,他们,没有时间去享受“诗和远方”;那些长在贫瘠土地上的孩子们,努力抓住每一个机会去获取知识,只为能够走出去改变自己和家乡的命运,他们,没有空间去享受“诗和远方”。于他们来说,先要衣食足,有安居,无生存之忧,才能去追求自己心中的诗和远方。与其大张旗鼓地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不如直接挑明一句话:“你要努力学习和工作,怀揣梦想,然后实现它。”
但我依然觉得这些人的心中,怀揣着诗歌般的远方的梦。他们对当下的苟且甘之如饴,是因为心底里藏着美好的祈望想要去实现。反之,有的人虽然过上了优渥的生活,却仍在苟且。因为他们并没有自己的诗和远方,除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精神上的追求则相对寡淡了许多。也有一部分人惯于热血激昂地讴歌诗和远方,却不肯低头做好脚下的苟且,好高骛远,整日空想却没有实际行动,也难以真正到达理想的彼岸。
人生不如意事常有,一时的苟且总是难免,但只要心中有诗和远方,不论身处何地,都能活出最精彩的模样。《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为了追求绘画的理想,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富裕的生活和体面的工作,去往与世隔绝的孤岛潜心作画,实现了自己的诗和远方。于他而言,六便士所代表的物质财富不能给他带来快乐,便也是食之无味的苟且了。二战后的柏林,一片废墟,但仍有人在昏暗的地下室里养着鲜花,在一片狼藉的广场上朗诵诗歌。人们即使面对眼前的苟且,也依然不忘对诗和远方的追求。这种美好便能够不断激励着人们走出困境,创造新的生活。
我们赤身裸体地来到世间,一无所有,逐渐长成,跌跌撞撞地认识世界,也总有那么一个地方,是我们人生的旅途所希冀着到达的归途,那便是我们传唱不息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