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究

2019-09-10 07:22葛玉荣
关键词:儒家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启示

葛玉荣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鲜明反映。它既是汇聚人民信仰的思想基础,也是铸就民族希望的道德基石,更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基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对现阶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价值意蕴。儒家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思想源泉,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方法借鉴,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多维路径启发。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儒家文化;价值;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09-0106-0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文化精髓对现阶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之基:儒家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思想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与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固有根本,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源泉。

(一)国家价值目标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价值层面的集中体现,儒家文化为其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渊源。其一,孟子言“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1]。他认为能做到没有财富却拥有高尚道德的人只有士人,百姓若“无恒产”,则会为己私利作奸犯科。《周易》更是将国家富强、人民富有视为“大业”,即所谓“富有之谓大业”。儒家文化中所蕴含的富民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文化基源,突出了经济基础在国家建设和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其二,孟子关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以及荀子关于“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3]等思想,体现出儒家文化中朴素的“以民为本”“君民与共”价值取向,强调百姓在治国安邦中的关键作用。其三,儒家倡导的“文明”体现在由“礼”至“德”的社会道德要求中。诸如孔子的治国以“礼”,荀子的“礼有三本”,均希望以“礼”来规范人们行为,提高道德水平,建设文明社会。其四,儒家文化中既有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也包含了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朴素和谐观。例如,儒家思想中的“欲而不贪” [4]“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 [5]等主张,在承认人之欲望存在合理性基础之上,提出节制欲望、平衡内心,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

(二)社会价值追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以儒家文化作为其思想来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人民对构建美好社会的强烈希冀。其一,孟子主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6],大丈夫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自由而充实的人,必然是以仁为宅,以礼为正位,行大道于天下,培养浩然之气的结果。孔子也主张“不学礼无以立”,以礼来规范自己、规范社会,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状态。其二,儒家认为万物平等,如《礼记》中将人看作是天地阴阳造化的结果,认为人在本性上是一致的。其三,儒家追求公平正义,如“公义明而私事息”。其四,儒家文化蕴含了丰富的礼法思想,如孔子主张用礼乐刑法治国,荀子主张发挥礼法的作用,限制利欲等。

(三)个人价值准则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衡量公民个人价值的基本准则,也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其一,儒家文化提倡爱国。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对周礼的维护体现出他对国家统一安定的美好愿望。《论语》中的“见危致命”“杀身以成仁”也表达了儒家所倡导的国家危难关头牺牲小我的爱国精神。其二,儒家的敬业思想彰显着对“仁”的追求,“忠勤”是其核心内容。孔子主张“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则是敬业精神的集中体现。其三,儒家文化主张诚信,并将“诚”与“信”相区别。“诚”侧重内心的纯洁,“信”侧重言行守信。其四,儒家文化强调友善。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以“忠、孝、悌、忍、善”界定“五伦”关系准则,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人伦亲善。

二、参考之资:儒家文化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方法借鉴

道德品质的锤炼是儒家文化的关键内容,希望通过个人品行修养的提升促进家庭和社会的进步。儒家文化中的德育方法为当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方法论借鉴。

(一)反省内求法

反省内求法是一种自我教育法。“反省内求”是孟子在塑造自身道德修养时的方法论主张,由孔子的“内省”发展而来。“反省”与“内省”本质相同,即随时随地反思省察自身言行,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等。“内求”建立在孟子的人性论基础之上,主张“求其放心”“反求诸己”,即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找回失去的本我。反省内求法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培育核心价值观属于德育,而德育不仅需要借助外力,也要积极进行自我教育,主动提高个体道德素质。同时,道德建设的主体是个体,这就需要尊重其主体地位,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道德情感,引导其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与价值选择。因此,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汲取儒家反省内求法,引导人们宽厚大度、包容忍让,引导人们在面对社会不良现象时反思省察自身德行,在处理问题时多从自身角度探寻原因。

(二)积善成德法

“积善成德”出自《荀子·劝学》篇,强调若能长期行善,便能拥有较为高尚的道德品性。与“反省内求”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不同,“积善成德”以“性恶论”为基础,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对人进行教育和改造,“化性起伪”,用礼义法度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积善成德”要求人们持续做善事,少说话多办实事。这种方法鼓励人们在德育过程中既要言说道德标准,更要实践道德行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进程,需分阶段,循序渐进,逐步培育,逐渐养成。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借鉴积善成德法,鼓励大家从小事做起,分阶段、分任务,持续不懈,奋力践行,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同时,要“慎微防萌”,在积极行善、日积月累的过程中警惕小恶。

(三)环境陶冶法

环境陶冶法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具启示性,包括创造优越的物质环境和良好的人文环境两个层面。第一,创造优越的物质环境。孔子以“教之”回答冉有“既富矣,又何加焉”之惑,认为教化百姓首先要使百姓富裕起来,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由此,要想更好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要解决的是百姓吃饭穿衣问题,增加物质财富,奠定物质基础,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第二,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通过言传身教和塑造理想人格来实现。儒家历来重视言传身教,孟子借“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7]强调只有自己品行端正才能给他人带来好的示范和感染。不仅如此,儒家还树立起诸如“君子”“圣人”等榜样,鼓励人们学而习之。由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分析社会群体,将青年学生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抓重点,树典型,在生活中借助其不断提高的道德素养和逐渐完善的道德品行去影响周围人,在全社会形成“学先进、争先锋、做表率”的良好氛围。

三、躬履之路:儒家文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途径启发

儒家文化历经千年沉淀,至今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其所倡导的思维观念和价值传统逐渐被人们纳入自身思想体系,并在工作生活中得以践行。儒家文化的立体传播途径不仅使其自身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也为当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极大借鉴。

(一)在教育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深刻领会,详实客观的认知是高效实践的基础。儒家文化的教育传播体系涵盖了蒙学、私学、官学等多途径、多形式,架构了一张覆盖面极广、影响力极强的教育大网,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具启发性。儒家通过童蒙读物、儿歌将儒学伦理道德规范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幼童,固其根本,启迪心智,引领未来。汉武帝时确立儒家独尊地位并兴办各级官学,以儒家经典为教学、考核内容,加强儒家文化影响力。在官学兴盛的同时,私学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满足了社会的多元需求。这种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教育传播体系为当下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提供了借鉴。因此,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可以借鉴儒家文化的教育传播体系,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开展教育,形成三管齐下、多方配合的良好状态,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提供可能。家庭教育层面,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引导家长积极主动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营造良好的家风,在日常交流中对孩子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教育层面,要形成“大-中-小-幼”立体衔接的教育模式,加强横向拓展和纵向融合,针对不同年龄段采取不同教育形式,如幼儿阶段可举办绘画比赛、儿歌大赛等;中小学阶段可进行诵读经典、主题征文等;大学阶段则侧重理论研讨,通过讲座、研讨会等形式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教育层面,各种社会文化机构、社会团体、公益组织要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如省、市图书馆和文化宫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现实意义等制成展板,于社区免费展览,配备专业人员进行义务讲解,为人民群众深入理解并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条件。

(二)在宣传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儒家文化通过多样化的宣传途径从统治阶级传播到市民社会的过程中就实现了自身大众化发展。虽然儒学经典著作是儒家文化的主要载体,被历代无数儒者推崇、研习,但是儒家文化并不局限于某种单一载体,它还通过小说、戏曲、诗画等各种形式呈现给大众,使儒家文化具有生活气息,易于理解,这就大大减少了传播过程阻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需要借助各种宣传手段深入群众,缩小与民众的距离。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可利用的宣传工具更多、宣传手段更丰富。网络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将社会各阶层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以网络为依托的微信、微博、QQ等社交平台在人们的工作学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扩大社会影响力和辐射面。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但传统媒体在宣传主流价值观方面的优势依然存在。这就意味着,当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注重新兴媒介的后发优势,也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介的固有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二者在弘扬主旋律上的价值。如各大报纸、期刊、杂志可以通过设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栏,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强化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通过“新媒体+传统媒介”的方式进行多维度立体式宣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再是抽象理念,而是被人们所熟知、接受、认同和掌握的与自身息息相关的价值认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落实打下扎实基础。

(三)在实践中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习惯

儒家文化在其传播过程中始终强调知行合一,反对空洞说教,认为只有达到理论说教与实践的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的成长。《尚书·说命》有言“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认为比起懂得道理,实践才是困难得多的艰巨事业,因而不能停步于只是知道的状态。又如《荀子·儒效》强调学习时应当将认识付诸于实践,不能只停留于听过、见过这种表层,只有实践才能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他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除了要加大对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外,还应当充分看到实践的重要作用,落实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借助实践的养成功能,培养社会公民的良好行为习惯。因此,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把它的精髓和要求充分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积极开展多样化、经常化实践活动,发挥活动养成功能。如开展以保护环境、爱国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时,可以侧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包括参观实体基地和浏览网络学习天地。也可以开展以各种节日为主题的纪念活动,如五四青年节、八一建军节等,使人们在节日的氛围中对相应价值理念产生共鸣,深入内心,在后续活动中不断践行并逐渐养成习惯。

(四)在制度保障下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

儒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将自身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紧密结合,从而获得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如封建社会在选拔官员的考试中曾一度将儒家经典作为必考内容,普通百姓要想进入上层社会就要研习儒家经典,通过科举入仕。这样一来,儒家文化以儒家经典为载体,借助国家制度的力量在社会各阶层中传播开来,并较好地保留了下来。基于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与制度实现深度融合,才具有长久发展的生命力,才能成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有力保障。因此,制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社会制度时要充分考虑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精髓,通过不断完善制度框架和深化制度内容,形成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良好政策导向和制度环境。在众多外来价值理念的交流碰撞中为社会成员提供强有力的正确引导,促使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并坚定的实践下去。此外,在制定各种制度时也要重视奖惩机制的构建,调动社会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可能地规避错误做法。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工作守则等各种行为准则、办事准则,大到法律制度的完善,小到条约规范的健全,从制度建构的多个层面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四书五经:周易·系辞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9:541.

[2][4][6][7]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344,181,248,290.

[3][5]荀子[M].北京:中華书局,2011:77,259.

责任编辑 晨曦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启示
儒家文化与我国文化建设研究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基于儒家文化下的产品设计探讨
《白鹿原》中朱先生形象的儒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