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彬
【摘要】管理好学生要先从管理好教师开始。当前,传统的中职学校教师管理中存在一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问题,我校结合新时期发展要求,提出在依法治校中要渗透人文关怀,探索出一条新时期中职教师管理的新路子。
【关键词】中职教师管理;依法治校;人文关怀
一、在中职教师管理中提出“依法治校渗透人文关怀”这一课题的现实环境与理论基础
1.现实环境:传统的管理理念与模式跟现代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之间的矛盾
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教师处于非常特殊的地位:他们既是管理活动的传导者和实施者,又是被管理的对象。因此,对教师的管理成效,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效果。但是,教师也是人,有情感情绪和能动性。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职教师队伍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年轻化、学历层次不断提高,民主意识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心理需求越来越全面,他们需要更多的归属感、尊重和认同,更需自我发展。而传统的中职教师管理中存在一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问题:
①管理制度的制订只从方便管理的角度出发,较少站在教师的角度;教师管理上采用约束、制约直至惩戒的简单粗暴的单向方式,凭空给自己树立了一个对立面。或者把重心放在学生管理上,教师成了被忽略的群体。
②以其它行业或单位的管理思维和模式来管理中职学校的老师,过分依赖、拘泥于课本;实行僵化的全员坐班考勤制度,严格制约教师的课外时间,使教研科研和实践活动受到限制等。中职学校不同于普通中小学,办学目的不是升学而是就业。教学课本的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中职教师需要更多的自主研究。这对管理者提出更高要求:除了能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外,还要有更高的包容性去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允许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和必要的自主性。
何况中职学校的教师队伍,很多都具备高学历或者专业技能特别出色,留住并管理好他们、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需要一个和谐有爱的现代化校园环境。依法治校和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恰恰是应对这一要求的最好武器。台湾有个作家说过:“对人性最好的管理方法不是法律而是了解”,一语道破了管理中制度与人文关怀之间分寸的拿捏:制度化的修正固然重要,发自内心的尊重与了解,却是对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最大的鼓舞和慰藉。
2.理论基础:高屋建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法治校”和“人文关怀”相结合提供了理論支持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提出价值目标、取向和准则,也是对“中国梦”的夙愿和美好社会的向以及个人基本道德规范的凝练和要求。要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其一就要强化法治引领,十九大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方略,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在教育中的体现。中职教育推进依法治校是深化中职教育改革,推进中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基础。其二就要落实人文关怀,体现先进性。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注重人文关怀”并一直严格践行,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对人的尊严的肯定和发展的关注。这给中职教育及其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如何适应新时代要求,构建新的现代化学校管理模式,我校也一直在加强探索。此次“依法治校与人文关怀”这一研究课题的开展,就是一次全方位的研究与总结。
二、在依法治校中渗透人文关怀的具体做法
1.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以“依法”“科学”为前提,不忘初心,倾注人文关怀
党的十八大提出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这给我们依法治校指明道路。根据相关法律,结合实际情况和当前形势,我校修订一系列规章制度,于二O一七年七月汇编成册并向全校公布。制度汇编包括学校章程、规范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德育工作、教学管理、实验实训、安全管理、卫生工作、招生就业服务、实习管理、后勤和财务管理、学生资助、培训及技能鉴定、党群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岗位职责、工作评价体系等十六篇,深入细致地涵盖了中等职业学校从教职员工到学生、从教学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针对某些比较特殊的领域,制订不厌其烦的操作规程和处理办法,防范于未然。如《模具实训管理制度 机床安全操作规程及安全知识汇编》,制订了针对模具专业实训教学的详细的安全守则、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理办法。
这些规章制度的制订,是由经民主选举的“教代会”代表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体验、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而制定通过的,真正从师生的角度出发,具有最大的合理性、权威性和认同感。规章制度的制订是为了维护学校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因此,要正确认识其约束的必要性,严格执行,保证管理中的规范化。当然,在执行过程中针对实际情况,运用人性化的工作方法,从保证教师的合法权益、促进其发展出发,使制度的落实既有章法又有温度,这才符合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的初衷。
2.实行分部管理,让管理的钢索变成细密的网,兜底而非束缚
在管理中,我校更是独创“分部管理”制度,即按专业特色把全校分为四个教学部,教师分别按需要分配到各部,日常工作由部管理,学校给予各部较高的管理权限,各部再制定适合自己专业特点的工作管理规程。其它工作再由学校统一管理调配。这样形成了由学校总体到教学分部的纵横交错的细致的管理模式,能根据不同的专业特色进行具体管理,各专业部管理者也能更深入掌握本部情况,对本部教师加深了解和沟通,作出的反应也更及时更具针对性,最大限度避免了因不了解而造成的不近人情、“一刀切”的无奈。制度管理往往就像一根钢索,虽然震慑力强,但用力稍猛有可能把人勒痛,也存在一些它无法顾及的领域。而分部管理则把这根钢索分成几股,再织成一个网,约束作用不会被削弱,而又能把它对人的反作用减少到最低。
3.“恩威并施,宽严相济”,落实日常考勤制度
教育教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过程,教师需要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去学习研究、磨练技能、验证理论。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师的自由时间是根,它滋养着教育艺术的枝叶。”可见,一般的考勤坐班制显然不适合中职学校。我校实行宽严相济的考勤制度,有工作任务要严格遵守时间安排,比如要求任课教师执行“提前三分钟候课”制度,班主任“跟班制度”等,而课余时间则由教师自由安排。
由于学校离市区较远,我校把上课时间推迟了十分钟,让教师们有更加充裕的时间上班。考虑交通及时间成本,尽量减少集会次数。对于迟到、缺勤的老师,确有特殊情况者给予充分理解,无故缺勤者给予严肃处理。当然,其中宽严与刚柔的掌握,也需要管理者以人为本的细心考量。
除此之外,学校在安排工作时,也充分考虑每位教师的年龄、家庭负担、身体状况等实际,如在安排功课表时,在不影响整体工作的情况下,尽可能照顾情况特殊、有困难的教师的要求;对夫妻双方都在本校的教师家庭,考虑到带孩子等问题,尽可能错开上课时间等,这些无不体现了浓厚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
4.建立高效畅通的沟通渠道,快速反应
①实行校务公开的阳光制度,让教师从整体上了解学校的各项工作和未来发展规划,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才能有全局性的眼光,不再局限于眼下一点一时的得失。
②设立教代会制度,定时召开会议,涉及学校发展的各问题,一律交由教代会讨论决定。加深教师对学校管理的参与感归属感,让广大教师深刻意识到自己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在参与中加强责任与担当。
③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平台,如短信与微信工作群、短号集群网、邮箱等,让管理者与教师的沟通更畅顺。节假日也经常利用各种平台向教师表达问候,让原本冷冰冰、公事公办的工作平台变成有温度的校工之“家”。
④变通处理,凝聚人心。我校还非常重视教师的反馈。如之前我校引进了旨在密切家校联系的智慧家校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很多教师反映该系统成绩单无法由电子文档批量导入,进度受影响。有鉴于此,校领导立即拍板决定改由专业人员统一完成这项工作。由于反应快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就把教师们反映的问题解决好,老师们继续纷纷留言点赞学校这一做法。
5.绩效考核与评优选先相结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驾齐驱,体现人文关怀
教师很多工作是无形的,比如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家长的沟通交流等。中职学校教师的考核更是特殊:由于學生基础良莠不齐,教学质量不能靠简单横向对比;加上劳动对象和产品——学生的复杂性、教育效果的滞后性也使中职教师考核成为一个难题。有鉴于此,我校建立了一套全方位多角度、客观细致的评价系统和评价标准,形成绩效考核与评优选先相结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驾齐驱的考核体系。工作量与完成程度反映在绩效工资上,让多劳者能劳者多得;评优选先则反映师德师风、工作态度和工作效果,给予突出者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考评的标准和方法也是多样化、全方位的,除了量化考核标准外,也结合领导、同事和学生的评价和反映,各个岗位都采用自评、他评再综合评价,力求对教师的评价更加公平、公正。
6.重视教师的发展,加强青年行政及骨干教师的培养和训练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而自我实现有赖于教师的学习和研究。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深深意识到:教师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是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校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教研和科研活动。近几年,我校每年“技能艺术节”开展教师说课比赛、微课比赛、教学公开课、班主任能力大赛、广东省教师技能赛等教研活动,和获广东省“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的《中职依法治校与人文关怀实践研究课题》,以及《音乐课程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的研究》《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等课题,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唤醒教师内在的探究需要,形成与学校发展同进退共命运的强烈内驱力。此外,我校大力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提升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如给予参加学历提升的教师以学费报销等政策支持;近两年组织教师参加的“国培”“省培”达到六七十人次;还有各种中职专业技能考试的考官培训和继续教育等。
除此之外,我校更注重发挥青年教师的优势和对人才及后备力量的培养。通过树榜样、召开座谈会、工作调整等方式,根据不同性格和特点,对年轻中层干部、教学骨干、青年教师进行全方位的锻炼和培养,给予其锻炼能力、开发潜能、展示自身价值的机会。
当然,提倡人文关怀并非要以人性弱化责任,以人情代替管理。学校的现代化管理一定是以规范化法制化为前提的,人文关怀是为了更好促使和谐的现代化学校的形成。两者的目的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学校更好的发展。管理中的“南风法则”也许能带给我们启发:凛冽的北风让行人把衣服裹得更紧,而徐缓的南风却因为温暖让人脱掉大衣。太过刚硬的纪律会造成对抗情绪,而情绪往往是多数管理问题的症结所在。现代化管理制度的落实,既需要狂风扫落叶般的制度和决心,更需要和风丽日式的人文关怀,毕竟,只有春风才能“又绿江南岸”。当然这其中的分寸考验管理者的智慧和用心程度,而我们的探索也不会因为课题的结束而停止。
参考文献:
[1]顾庆余.人文关怀激发教师潜能[J].上海教育,2003.
[2]张基振.人文关怀下教师管理制度的建立[J].现代教育,2003.
[3]孙倩.融入人文关怀,提升管理教师效质[J].中华少年,2017.
[4]杨照华.依法治校提高中职学校管理水平[J].职业,2015.
[5]张俊卿.教师管理,应从人文关怀角度定位[J].教学与管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