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的探索

2019-09-10 07:22王学聘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9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模式人才培养

王学聘

摘要:中高职衔接,可以满足文化基础中低层次学生求学及高起点就业的需要。中高职衔接既有教育理论支撑,又有国家政策支持,既能满足学生及家长的需要,又有社会需求空间;既符合中高职学校发展的需要,也为多层次培养人才提供教育保障。各地区各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走好中高职衔接之路。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人才培养 模式

中高职衔接在我国已经进行30多年了,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实践探索不断推进,初步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衔接模式。在大中专畢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中高职衔接保证了中职学校的生存,促进了中高职的协调发展。本文就我们学校的办学实践,谈谈个人对中高职衔接的认识与思考。

一、什么是中高职衔接

顾名思义,中高职衔接就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包括应用型本科教育)科学合理地连接在一起,形成的一种职业教育体系。

具体来说,中高职衔接是指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要求,以政策制度为保障,以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不是一线岗位上的技能型简单劳动力)为目标,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规范专业教学标准、构建综合课程体系为内容,衔接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包括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一贯式职业教育培养体系。

我国中高职衔接,目前主要存在三种模式。一是“分类招生考试”模式。中职毕业生通过参加分类招生考试,进入高等职业院校接受高等教育(含应用型本科)的模式。二是“五年制中高职衔接”模式。一般有“三二分段制”即中等职业学校学习3年或2年,转入衔接的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继续学习2年或3年,分别取得中职和高职毕业证书。三是“五年一贯制”形式。在高职院校内部,同时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由高职招收初中毕业生,前三年按照中职课程计划教学,后两年按照高职课程计划教学,毕业后发放高职毕业证书。

总之,中高职衔接是一种职业教育体系,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类模式。我校的办学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中高职教育和谐发展的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特别是对工业体系不健全、缺少规模企业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中职教育来说,促进作用尤为明显。

二、为什么要进行中高职衔接

1.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实施“中国制造2025”,迈进制造强国行列,更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中职教育难以完全胜任,且存在严重的质量短板。对此,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提出“高职院校优先招收中职学生入学”。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均提出: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多途径成才搭建“立交桥”。由此可见,中高职衔接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也有着顶层的政策设计。

2.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产业转型升级是必然的。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减弱,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对职工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甚至一些管理服务类、财经商贸类、中介传媒类等企业,都开始对员工有更高的文化和综合素质要求,中职生难以满足产业转型对人才的需要。虽然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电子制造、机械加工流水线)、服务性行业(酒店、餐饮、旅游等)、服务外包企业(呼叫、电子商务等)对中职生有很大需求,但他们普遍将中职生当作简单人力使用,与短期培训人员差别不大,与普高学生甚至务工人员相比优势不明显,这不是中职教育所希望看到的现象。企业的发展,呼唤着高素质技能人才,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中高职衔接。

3.学生和家长的期望

每个人都有追求体面和高品质工作岗位的愿望,同时,就经济和社会效益而言,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正常情况下,受教育年限越长,学历越高,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越高,择业范围、岗位层次、职业发展空间也越广、越高、越大,经济收入也越高。所以,家长迫切希望孩子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掌握更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就业和职业发展的空间和质量,这就需要进行中高职衔接,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需求。

4.中高职学校发展的动力

就中职学校而言,各校发展极不平衡。有的学校发展很好,除学校自身管理科学规范、定位准确外,区域位置、当地经济的影响起了关键作用。另外,专业设置、办学资质上受国家政策的保护,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干预也是学校发展较好的重要因素。而大多数学校,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办学十分艰难,生源严重不足,质量差,被当地的普通高中和民办学校以及外地的优质中职学校挤压得没有空间。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走中高职衔接的道路,加强自身建设,利用高职院校资源提高办学质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办人民需要的教育。

我校位于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皖北地区,现有在籍在校学生近6000人,校园学习、实操氛围浓厚、师生工作学习热情高涨,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每年招生形势良好,从不搞有偿招生,即使在中职办学“最严寒的季节”,学校每年招生也在800人以上,并且既不靠行政的强力干预,也不靠浓厚的人情关系和夸大宣传,靠的就是准确的办学定位、优质的办学质量、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学生及家长的信赖。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升学、培训、就业并重,多层次成就学生梦想。每年对口高考本科升学人数均占全省计划人数的6%以上,位列前三名以内。升入高职院校的占毕业生数的70%以上,其余的凭借技能实现良好就业。走中高职衔接之路的人数占85%以上,这种形势有力地吸引着生源,促进了学校发展。

可以说对于中高职衔接,国家有政策、社会有需求、人民有愿望、学校有动力,我们有理由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三、如何拓宽中高职衔接之路

“鞋子合适否,只有脚知道。”拓宽中高职衔接道路,笔者认为需做好以下工作。

1.认真贯彻国家政策,用好用活国家政策

为了培养国家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国家相继出台了大量的政策,做出系列顶层设计,包括:

(1)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首次提出“高職院校优先招收中职学生入学”的政策。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1991年),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

(3)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1994年),首次提出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教育互相衔接,初、中、高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共同和谐发展。

(4)教育部、国家计委印发《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1999年),提出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

(5)《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提出:建立职前职后培训相互贯通,初、中、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互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6)《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年)指出,扩大中职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尤其是高等职业学校的比例,扩大专科升本科的比例。

(7)《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2011年)指出,开展中高职衔接的研究,打通中职的“天花板”,拓宽渠道,系统地培养高技能人才。

(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终身教育的理念,保证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9)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指出,推进中高职紧密衔接,发挥中职的基础性作用,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10)《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类型专业或课程。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

这些国家政策对中高职衔接进行顶层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必须贯彻落实到位。

2.调整办学定位,确定“基础教育+就业”的办学思路

决不能把中职教育定位于“简单的就业教育”,应定位于“职业教育的基础教育+就业教育”,在技能的基础上就业,在文化的基础上升学,使学生文化有功底,就业有技能,升学有基础,终身发展有潜质,分层次分类成就学生梦想。

3.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领

现实情况下,中职生多是初中阶段目标迷惘,学习方法缺失,学习品质不良,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中考带来的人生第一次选拔和选择的打击,难以正确认识自己。这时,他们最需要老师的理解、支持、引导和帮助,重新确立目标,制订实施规划。教师要根据学生各自的情况,分类指导,分层次教学,引领学生成就各自不同的梦想。

4.加强职业学校管理,提高育人质量

科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是提高学生素质、实施中高职衔接的保证。不能因为学生成绩差,就降低了要求,放松了课堂教学,放宽了质量检测和评价标准,放弃了教研及其他教学活动。反之,学校要在加强学生品德教育、纪律教育、行为养成教育的同时,强化职业素养教育和技能训练,加强教学管理,加强文化课、专业理论课教学,为进入高职阶段学习打好基础,为高职院校输送优秀生源,使中高职衔接更加扎实有效。

中高职衔接是一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途径,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实践证明,它还是中职学校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激发活力、凝聚人心、点燃热情的一种机制创新,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是中职学生实现大学梦,接受高层次教育,提升综合素能,实现更高梦想的一条通道。愿中高职衔接之路越走越规范、越宽阔!

参考文献:

[1]胡佳.中高职衔接的制度化进程[J].职业教育,2014(10).

[5]刘立波.关于中高职衔接的几点思考[J].教育论坛,2014(2).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模式人才培养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