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情感:派生阅读与习作的“第四要素”

2019-09-10 07:22王少英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9年1期
关键词:习作爸爸情感

王少英

立意、选材和细节描写被认为是通常范畴下的习作三要素,所以评判一篇文章的优劣也基本上是从这三个角度来入手的。读与写是不分家的两兄弟,一直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故称之为读写一体。阅读教学一直存在着两种教学形态,一种是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读懂课文,一种是通过课文学习“听说读写”。我们把第二种教学形态称为“表达本位”式教学形态。这种教学形态,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但表达本位下的阅读教学不是为了表达而表达,而是建立在具体情境中的真情实感自然流露式的表达,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这种表达应该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现状透析:缺“真”少“情”的言语表达

《易传》中说“修辞立其诚”,这里的“修辞”就是讲话和写文章,“诚”是指作者在讲话和写文章中所表露出的情感。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真实是作品的生命,感情是作品的血肉。长期以来,学生习作缺“真”少“情”,教材里虽然不乏一些文贵情真的文章,但学生的言语表达仍如剪彩为花,刻纸为叶,毫无生命力。于是,有人提出了“情境习作”的理念,倡导在课堂上借助各种手段,如拓展资料、视频动画、配乐插曲、双边活动等,人为地制造出“生动”的情境,以喚醒学生的情感体验。诚然,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否可以无限制地在课堂上创设相应的情境呢?此外,如果教师创设了情境,学生无动于衷怎么办?即使有学生“动”了,也是言不由衷,出现的都是程式化的语言。怎样让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成为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共同课题。

二、意蕴阐释:表达与阅读的深层分析

去年我校申报的课题《苏派“致用”理念视域中语文教学策略的行动研究》在省里立项。教学研究中,我们把表达与阅读结合起来,倡导从指导学生学会表达的角度去教学生阅读。在课题的研究中,我们也对学生言语表达缺“真”少“情”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以往,教师习惯于“缺什么便补什么”,学生“不会写”,教师就指导“写的技巧”,学生的习作没有真情实感,教师就积极创设各种“生活情境”。结果,学生习作要么是“千篇一律”,要么就是“言之无物”。多年的习作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补缺”并未从根本上去除习作教学的沉痼,而仅仅是停留在“外在刺激”的状态,如果学生在创作时内心情感未被唤醒,就难有充满真情的“神来之笔”。

马正平先生认为:“写作的终极本质是写者对精神秩序与书面语言符号秩序的创建与缔造,即人对自由生命秩序的创生与建构。”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章三要素”是思想、语言和言语逻辑。习作应该是一个立体呈现的过程,而不是单一的“缺什么补什么”的过程,从这一点出发,学生的表达缺少情感,绝不是给学生“补情感”这么简单。

三、实践探寻:在阅读中唤醒学生的情感

1.品文嚼字,促人“入情”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引导学生“品文嚼字”,让学生在触摸语言的过程中深入课文情境,感同身受才能在情感的共鸣中“入情”。

(1)赏读关键词句,在朗读中入境入情。教师一贯注重朗读指导,深知朗读既是理解的手段,也是表达的途径。学生在反复品读中与作者深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入情入境,形成情感的共鸣。《爱如茉莉》一文以生动传情的笔触,描写了父亲和母亲之间互相挂念,有如茉莉花一样洁白纯净,芳香怡人。文中情真意切的词句比比皆是,如:“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妈妈生病住院却不忘给爸爸包饺子的承诺,嘱咐女儿代为完成,还要女儿等爸爸吃完饺子后再说出她住院的消息,既表现了妈妈对爸爸的关爱与了解,同时暗示了爸爸的秉性,一旦得知老伴住院便会什么也吃不下的。“直奔”一词说明爸爸非常着急,同时送上一束茉莉花,体现了爸爸以此慰藉生病的妈妈,写“花”意在传情。“恬静”和“紧握”体现了父母的默契与真爱,花香意蕴悠然,写“香”意在抒情,爱是双方的,不需要动听的语言。

……

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关键词句,体会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在朗读中还原这些字眼的温度,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情感,那么,学生在以后的表达中、在描绘生活的情景时,这些词句也会招之即来,呼之即出。

(2)抓住关键词句表演,在表演中触动情感。“演”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充分理解和感悟文本内涵,情感受到熏陶,认识得以升华。如在《爱如茉莉》一文的教学中,指名学生对“蹑手蹑脚”和“直奔”两个词语进行形象表演,其他学生进行点评。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学生在表演和观察的过程中,就会很容易从“蹑手蹑脚”中知道爸爸走路时脚步很轻,怕惊扰到熟睡的妈妈,表现了爸爸对妈妈的爱;从“直奔”感受到爸爸的爱是内心的焦急和牵挂,一心挂念妈妈,彼此心心相印,是那么的朴实而又真诚。学生沉睡的情感,也在表演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被唤醒。

(3)抓住关键词句对比,在对比中深化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内心情感更加强烈。在阅读中学习表达,就要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咀嚼文字,深化情感。如教学《爱如茉莉》一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将“爸爸边打哈欠边说……” 和“你爸爸伏在床沿边睡着了……”这两段话进行情感上的对比。“不肯叫醒我”“她一动我就惊醒了”说明爸爸为照顾好妈妈宁愿自己受点苦,体现出爸爸对妈妈的爱。“怕惊动他不敢动”以至“手脚都麻木了”说明妈妈关心爸爸,为了让爸爸休息好而自己睡得难受。他们都在为对方付出,却不知对方也在为自己牺牲着。语言朴实感人,动作真实细腻,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体会到双方的爱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爱。

2.联系生活,让人“动情”

文本语言细细品读,人物情感细细感悟。学生阅读有了方法,通过研究性阅读、个性化体验、情感上对比,深化了感悟的宽度和深度,但情感的表达离不开生活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架构文本与实际生活的桥梁,用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如果说通过咬文嚼字能让学生入情入境,是读出了别人的情感,那么联系生活,则能实现情感的迁移和转化,把别人的情感转嫁入自己的内心。只有将文本内容与生活经验相联系,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学生才会用自己独有的内心视象去顿悟生活,去展示生活,把生活中的平凡通过自己的文字记录下来,让言语有了支点,情感也必将“随风潜入”。其实语文教学的根本价值就在于促使学生积极感悟文章的言与意,进行恰当的内化和迁移,进而用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理解,为学生搭建一个从吸收文本向体验生活转换的平台。

有些教师在教学《游子吟》时,只是单纯地将教学目标定位于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而忽略了阅读教学情感的体验。我在教学《游子吟》一詩时,抓住“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两句让学生反复品读,再联系生活经历实现情感的升华。

师:儿行千里母担忧。你独自出过远门吗?你还记得离家和回家时的情景吗?当时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离家时妈妈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还买了许多零食放在我的包里,有时我还埋怨妈妈的唠叨。

生:回家时,妈妈帮我卸下包袱,嘘寒问暖,问些“吃得好不好?住得怎么样”等问题。

师:是啊!母亲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无处不在的,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妈妈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件事,要用发现的眼光去仔细观察你吃饭时妈妈的眼神、上学离家时妈妈的表情、过生日时妈妈忙碌的背影……

如,有学生观察到每次放学回来,自己总是把眼镜、口罩、帽子一股脑地放在门口的柜子上,而上学临走时又能很自然地依次把眼镜、口罩、帽子戴上,从来没有乱过。直到有一天,才发现原来是母亲为了给自己节省时间把这些东西都排放好的,瞬间,一股暖流融入心间,伴随着鼻子酸酸的涌动。通过观察他这样描写他的母亲:“每当黎明破晓,我总是在睡眼蒙胧中听到熟悉的声音响起,再看窗外,黑暗依旧,寒冷依旧,而你在厨房微弱的灯光下晃动着日夜苍老的身影。”此言真切感人,此景耐人寻味。如果没有这种细致的观察和真切的体验,是写不出这种感受的。

其实,生活中不是没有爱,而是缺少发现爱的眼睛。那些细微的充满爱意的瞬间就在我们身边: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饭,互相夹着菜,其乐融融;小宝宝蹒跚学步,爷爷奶奶一脸慈祥;寒冷的冬夜,妈妈轻轻地帮我们掖好被角,在额头轻轻一吻……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生活、感受生命、思考生活、品味人生,让浓浓的情感打动每个人。

3.关注细节,催人“诉情”

从入情到动情,实现了情感的迁移和转化。从习作的角度来讲,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思想(情感)的储备,下面就是通过怎样的言语逻辑去调动语言储备表达思想(情感)的问题了,即实现从入情、动情到诉情的过程。这无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是恰当“诉情”的有效手段。如《爱如茉莉》一文,通篇语言朴实无华,没有感人肺腑的爱情表白,父母间也没有卿卿我我的浪漫举动,只有温馨平凡的生活细节,“蹑手蹑脚”“紧握”这些传神的细节描写,都让我们感受到如茉莉般淡淡的温情、浓浓的爱情。课后我布置以《爱无痕》为题的习作,让学生留心观察,注意妈妈的言谈举止,抓住细节,抒发情感。一位学生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观察前:晚上,我在写作业时,妈妈端来了一杯热牛奶,虽是寒冬,我心中却涌动着一股暖流。

观察后:晚上,我在写作业的时候,妈妈一直陪伴我,又端来了一杯牛奶,热气在杯中散发,暖流在心中荡漾,此时往事历历在目:早晨,我在睡眼蒙胧中隐约看见母亲在厨房里劳累的身影;雨天,母亲撑着伞拿着雨衣在雨地里焦急地张望着远方,雨水顺着她的脸颊流淌,遮住了视线,以至于我来到跟前她也没有察觉,泪水、雨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晚饭时,妈妈总把好菜夹给我,微笑着看着我一口一口地吃下去,还不时地在饭菜中挑出我不爱吃的辣椒。内心一股暖流不停涌动……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在细节上做文章,在细微之处打动人。真正的细节应该是让读者心动的,也是一篇文章中出彩的“亮点”,这正是需要教师“教”的地方。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教呢?

一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每天发生的事情。生活中几乎每时每刻都有思想活动,都有情感的产生,及时定格这些瞬间的感受,并记录下来,在练笔的同时更为真正习作做了思想情感的充分准备,日积月累,将积累丰厚的文字功底和人文素养。

二要品析情感的表现方法。首先学会捕捉牵动情感神经的“关键词”,仔细分析词语的内涵;其次善用感人细节,人物的言谈举止蕴含着人物一定的情感,能够做到细处留情。

三要运用朴实的语言、巧妙的修辞、情感的铺垫等。这样,不仅内容丰富具体,还能情节跌宕起伏,一举两得。

文贵有情,情贵在真。阅读教学不仅是教学生学习语言的技巧,更是发展学生思维、培育学生情感的过程,阅读为言语表达“养根”应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之义。“用我手,写我口”虽然复杂,但我坚信,只要立足言语表达之根本,坚守阅读教学之阵地,用好情感这一读写的“第四要素”,不断探寻在阅读中学表达的策略,就一定会实现阅读与表达的双丰收,学生的言语表达必将充满真情实感。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沙河子园艺场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习作爸爸情感
情感
台上
我和爸爸
爸爸
爸爸冷不冷
可怜的爸爸
习作展示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