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在历史与现实、传承与创新的时代交响中,让“儿童号”精神代代相传,并渗透到儿童品格的血脉中。学校口袋书教材的深度研发,捐机纪念馆的建成开放,童心德育课程建构体系和实施方式的儿童立场,在传承、创生、交响中,淬炼学生品格,培育“爱国、奉献、博雅、悦纳”的实小好儿童。
【关键词】儿童号;童心德育;知行合一;品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7-0027-04
【作者简介】高金凤,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江苏泰州,225500)校长,高级教师,泰州市名校长。
2018年9月30日,一架按照“中国儿童号”原型1∶1比例定制的实体飞机模型停放进了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实小)北街校区爱国主题园院落的中央。初秋的阳光穿过广玉兰宽大的树叶,洒落在银白色的机身上,熠熠生辉。这架飞机模型是实小校友、泰州市姜堰区少年黄埔军校校长黄志峰先生历时三个月精心打造,无偿捐赠给实小儿童的珍贵礼物。时间追溯到1951年抗美援朝期间,实小儿童向全国少年儿童发出了捐献飞机购机款的倡议,《新华日报》《人民日报》等媒体相继报道。“永远的儿童号”这段光荣校史承载了实小人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基于这样的历史传承,结合新时代学生发展的新要求,我们确立了这样的儿童哲学观:童心是高贵的、率真的、灵动的、自由的。基于“做向儿童”的校训,我们确立了“童心教育,让每一位儿童真实生长”的办学愿景和“爱国、奉献、博雅、悦纳”的现代公民品格培养目标。
一、爱国:以“儿童启蒙”唱响“童心诗篇”
2018年元旦前夕,实小“六一堂”嗨翻了!孩子们正在社团老师的指导下编演舞台剧。舞台剧创意的灵感来源于姚家齐先生回母校的事件。姚家齐先生是当年捐献儿童号飞机时学校的少先队大队长,他一直念念不忘自己的母校和当年发出捐机倡议的难忘岁月,退休后再回母校并为孩子们讲述关于“儿童号”的校史。于是孩子们就姚爷爷回母校一事进行舞台剧创编和表演。舞台剧以一个孩子带着姚爷爷逛校园为主线,穿插姚家齐先生对当年的回忆,这个舞台剧带着孩子们从历史深处飞向现在,飞向美好的未来。舞台剧的创编、表演是一种体验式德育,它是浸润式的,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当然,“永远的儿童号”这段光荣校史要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并让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仅仅靠一部舞台剧是不够的。于是,我们想到以“图说”还原“史事”。学校大队部向全校师生征集“图说”的方案,孩子们提出组织历史寻访团,用剪纸、绘本、版画、速写等形式“图说”永远的“儿童号”。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们查阅相关史料、寻访捐机事件中的关键人物,在寻访过程中,孩子们对“儿童号”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爱国主题的理解也更深入了。寻访工作之后,孩子们开始以不同的形式呈现自己对“儿童号”的理解和认识,我们把孩子们的这些“图说”小书称为“口袋书”,实小的孩子人手一份。孩子们在“口袋书”的制作过程中探究、体验、感悟,“口袋书”以“史”的形式留存爱国主义的教育传统,以儿童化的方式绘制“永远的儿童号”这一精神图腾。
在参观纪念馆、观赏舞台剧、阅读口袋书后,一位三年级学生家长如是说:“一座城有一座城的历史,一所学校有一所学校的传统。今天的一部舞台剧、一本口袋书和一座捐机纪念馆,让我真正认识了实小,了解了实小。这样的教育让孩子终生难忘。”
二、奉献:以“儿童生长”唤醒“童心母爱”
“高校长,您好!这是一盆火龙果,您可以买下它吗?我还可以告诉您火龙果的养护方法哦。”一个穿着公益黄马甲的小姑娘捧著一盆有些奇怪的植物,略带兴奋地走到我面前说。我一看,她的公益黄马甲里面是我们学校的校服。哦,原来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在开展“公益·修行”活动。于是,我故意问她:“你在干什么啊?我为什么要买这盆火龙果呢?”
小姑娘有些激动地说:“高校长,我是实小公益小天使,我和同学们正在进行公益义卖。很多大人以为我们是骗人的,不相信我们,现在正好遇到校长您啦!您一定要支持我们。”
我接过小女孩手上的火龙果,这时刚好凑过来几位路人,他们七嘴八舌地说道:“这些小家伙,弄些东西来忽悠人。”孩子们听了很是伤感地说:“高校长,您看怎么办啊?”
围观的那几个人听到孩子们喊我校长,转而问我怎么回事?我借机做起了推销员,我告诉大家:“这是我们学校的一项公益行动,这些孩子是一群公益小天使,双休日他们都会在各大公共场所去义卖,所得义款会全部捐给有困难的人。”听了我的一番解释,围观的人马上消除了心头的疑惑,转而夸奖起孩子们,有一位老大爷还立刻买了一盆火龙果。
手捧火龙果,看着孩子们跳跃离去的身影,我略感欣慰。学校“行走的德育”之“公益·修行”项目,让孩子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学会奉献,锤炼自我。义卖活动中,他们学习判断,学习沟通,学习在挫折中成长。“行走的德育”之“公益·修行”项目让孩子们拥爱前行,心向阳光。
我们在组织孩子们进行校外公益体验的同时,还在校内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生命的成长,引导孩子们由外向内观照。实小校园内有一个“快乐农场”,这是一个快乐之园、劳动之园和品格之园。“快乐农场”课程主要包括农耕教育、快乐种植、科学探究、田园诗情、创意刻绘烙五大板块,课程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各类农具、学习科学栽培的方法、诵读经典田园诗文、了解生命延续等。学生们在劳动体验中感受生命的重要,学会感恩。
一位负责小葫芦项目的学生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葫芦彩绘有意思,葫芦彩绘也不易。彩绘之前,我回想起葫芦从幼苗到长成葫芦的过程,其间有小伙伴们的期待与欣喜,也有他们的沮丧与无助,尤其是看到一夜之间葫芦耷拉着脑袋,俨然没了生命气息的时候……小伙伴们在欣喜和忧伤中,逐渐地有了对生命的敬畏与怜爱之情。葫芦收获季,我们收回葫芦,先将葫芦去皮、晾晒(阴干),去瓜瓤和种子,晾晒过程中,要根据天气情况,将葫芦搬进又挪出。最后,还得根据葫芦的特点筛选分类,确定是制作挂件,还是制作摆件,如果制作摆件,就要求葫芦的底部平坦些。历经如此丰富的历程,葫芦彩绘才可以开始。一颗葫芦种子落地→破土→生长→历经风雨→成熟→工艺品和我们的成长经历很相似,其中饱含了父母、老师、同伴给予我们的陪伴、关心与付出……”
三、博雅:以“儿童需要”构建“童心课程”
创造、创生,转化、转译,我们始终坚持“永远的儿童号”德育品牌传承与创新的主旋律,构建起多样丰富、知行合一的“童心”课程。
2018年6月27日清晨,伴着《小小城南》的歌声,实小城南校区的师生在上演一场“青秀城南,难说再见”的离别大戏,孩子们泪眼婆娑,一一拥别老师和同学。在毕业季的每一天里,每一寸光阴都似乎定格了。师生彼此用视频和文字剪一段光影珍藏,更有教师为孩子的小初衔接开展的创意活动,还有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社会人士来指导孩子们进行职业体验,构想、规划自己的理想和未来。这是实小“三季”课程之毕业季,“一顿共享的自助餐、一宿难眠的露营、一周难忘的师生远足、一台温情的光阴故事、一场跨界的对话”探索出实小毕业季的“五个一”范式,生成了实小毕业季课程的五大模块:我和自然、我和母校、我和中学、我和世界、我和未来。毕业季课程让德育穿越了校园,穿越了时空,穿越了书本,实现了德育的全程、全员和全方位,师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共同探究、互助成长。
“访学周”期间,我们组织孩子们在实小集团的三个校区:“老字号”“青年号”“儿童号”的时空隧道中快乐穿梭,砥砺品格。
一个孩子们在日记中写道:“访学周很短,访学周也很忙。诗词大会、古诗牌大赛、手指上的阅读、泥塑中的经典、葫芦彩绘、草房子里的领读分享、过错树下的自悟成长、快乐农场里的播种……走进万年台,台下仰望,心绪放飞!”
一位随访的学生家长这样说道:“学校的童话森林里,童心树、儿童号飞机,不同的物件,书写着相同的情感——爱。访学的日子里,我也和孩子种下了一棵‘童心树’。她承载着孩子的一份希望,离开校园,孩子还会想着,念着。若干年后,即便孩子离开了实小,我们还会再来。”
一所随访的老师感慨地说道:“走进‘北大街’,一条载满姜堰记忆的老街,小巷、老屋、民居、店铺,一应俱全。走在里面,我突然有了哼唱《老家北大街》的冲动。我庆幸我们的实小坐落在北大街,徽商的智慧,鱼汤面、大炉烧饼里的纯朴乡情,都是实小文化的DNA。”
访学周课程,以儿童逻辑来观照,让儿童在行走与体验之中站在最高处。创生,开启儿童的中国之眼,让童心与中国相遇。
四、悦纳:以“儿童喜欢”浸润“童心德育”
“永远的儿童号”有着丰富的内涵:一是永远的中国,二是永远的儿童,三是永远的中国儿童。其最终或最高目的是构建知行合一、学生喜欢的德育范式,是实现传统与当下、历史与现实、儿童与中国的命运交响,是对“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的有力回应。
晨间巡校,我看到城南校区一年级2班的教室里,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很是热闹!原来,他们在班主任的组织下,正在开展“童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活动。老师和孩子们一问一答,好不热闹。
师:爱国是什么?
生:爱国就是升国旗时响亮地唱国歌,就是能用画笔和文字描绘祖国的山山水水,爱国就是做实小好儿童。
师:和谐是什么?
生:和谐就是爸爸妈妈不吵架。
师:诚信是什么?
生:诚信就是借了同伴的橡皮要按时归还。
师:敬业是什么?
生:敬业就是我们每天上学不迟到,认真完成作业。
师:民主是什么?
生:民主就是我们可以向校长说我们喜欢和不喜欢吃的菜。
…………
这样的对话,从儿童的特点出发,将宏大的德育命题转化为儿童的自我教育。童言稚语,虽难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内涵,但是在一个个丰富的事件中足以建立适合儿童的价值话语体系。我们把这个班的“童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作为“微创新案例”向全市所有的学校推广,并衍生出“童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剪纸”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版画”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项目。
受到“童话”“童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启发,学校把“学生内心喜欢、可以贴近儿童”作为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实施的重要原则。在课外阅读这样一个影响儿童品格形成的重要领域,我们开启了一场被称为“手指上的阅读”改革。学生们选择自己喜爱的作品,结合自己的理解,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将作品中自己喜爱的人物及有趣的场景用剪贴、描摹等方式呈现出来,白雪公主、小猪唏哩呼噜、古利和古拉等鲜活形象成为孩子们的手工作品。为了更好地实施“手指上的阅读”,我们首先从“儿童喜爱的名著”和“名著塑造的儿童”出发,组织全校语文教师筛选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开发“手指上的阅读”校本教材;同时将“手指上的阅读”课程与劳技课、语文综合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整合,美术、劳技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并形成基本的操作模式。
阅读是吸收,有吸收就有输出。一味让学生阅读,而不引导他们表达,或者不注意不同学生不同的输出方式,可能会影响他们的阅读兴趣,也就可能丧失一条最能影响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途径。“手指上的阅读”需要学生深入研究文本内容,准确把握作品传达的思想价值,然后创作出贴近故事情节的人物或场景。这种形式特别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传承,创生,交响,辉煌,是实小“童心教育”的诗意篇章。一剧,一书,一馆,让“永远的兒童号”扎根“童心”,唱响“童心里的中国”。创想,创新,创造,让三水姜堰城,永远“儿童号”的光荣诗篇,歌声嘹亮,代代相传,光芒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