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口头说唱艺术保护与研究

2019-09-10 07:22程一民
锦绣·下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鄂伦春文化保护

程一民

摘 要:新中國成立后,我国先对民族性的文化抢救与保护工作非常的重视,开始了民族文化的抑救与保护工作。通过半个世纪的持续抢救与保护,取得了重大成就。因此,保护与抢救鄂伦春的口头传统,是我们继续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国家对民族的政策为抢救与保护鄂伦春口头说唱艺术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目前非遗保护的理论滞后于人们申遗的热情,保护的机制与措施还不够全面与完善,非遗保护中的若干理论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厘清。

关键词:鄂伦春;口头传承;文化保护

鄂伦春民族传统说唱艺术“摩苏昆”的内容具有古老的历史,从说唱故事的内容、人物形象分析鄂鄂伦春族一带的说唱故事,其中不少内容、人物形象也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加强对鄂伦春族说唱艺术“摩苏昆”的传承与保护,加大对鄂伦春族说唱艺术“摩苏昆”的挖掘的力度,组织相应的人员对鄂伦春族说唱艺术“摩苏昆”的进行收集整理对发扬鄂伦春艺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鄂伦春说唱艺术保护的意义

鄂伦春族是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创作了丰富的民间文学作品,其中说唱文学“摩苏昆”包括英雄史诗和民间叙事诗两部分。对其英雄史诗的研巧,同我国的史诗研究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补充完善整个“东北亚史诗带”的史诗研究,并在区域性史诗带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对中华民族史诗的整体认识框架,更为国际史诗界提供鲜活的研究个案。对“摩苏昆”中民间叙事诗的研巧有助于加深对鄂伦春族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从相关的资料和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看,鄂伦春族的族源问题,虽然存在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大多数专家学者倾向于他们是“室韦人”、“肃慎人”的后裔,《鄂伦春族简史》的编写组成员赵福兴和《鄂伦春族文学》作者徐昌翰、隋书今、庞玉田等专家学者认为:从我国古代史籍的记载看,与鄂伦春族有比较直接关系的古老民族,大概是南北朝时期活动于黑龙江流域的“室韦人”。综观“摩苏昆”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表层文本研究,多为简单描述文本,而缺乏系统的归纳、整理和升华。通过对“摩苏昆”的分析和传承,进一步证实“摩苏昆”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增强民族也理认同感。这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实现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顺利变迁、丰富中华文化、构建多元文化世界有着积极作用。

二、鄂伦春说唱艺术的原始风貌及生态特点

(一)原始风貌

“摩苏昆”作为鄂伦春族的民间文学作品,伴随着鄂伦春族的悠久历史流传至今,文学、历史、宗教、艺术等多重研巧价值,被学术界誉为鄂伦春族的“荷马史诗”、鄂伦春族民间艺术的瑰宝、古老语言艺术的活化石。关于“摩苏昆”一词的来源,鄂伦春族歌者及整理翻译者孟淑珍做了大量研究,其中,在《鄂伦春语“摩苏昆”探解》她从鄂伦春语和鄂伦春族历史两方面出发,认为“摩苏昆”的由来有不同的解释。首先,“摩苏昆”一词同氏族与莫日根有语言渊源关系,“摩苏昆”大概源于“莫日根”、“莫昆”。其次,“摩苏昆”源于鄂伦春语“摩尔布任”或“摩如布任”,意思为反复、不断地委屈、伤也或悲泣。

(二)生态特点

文化的形成、传播与族群在特定生存环境中的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任何一种口头传统都是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孕育而产生的。考察一个民族口头传统的发展变迁必须结合不同的历史阶段中自然、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与发展。因此,只有了解历史上鄂伦春族的主要活动区域,并结合“摩苏昆”中所反映的鄂伦春人活动范围,才能更有助于探讨自然生态及文化环境对“摩苏昆”形成和发展的影响鄂伦春人热情好客。由于萨满教提倡平等互助的集体观念,形成了鄂伦春人好客之俗,鄂伦春人喜欢歌舞表演,过去每当巧猎归来,或者本民族盛大节日,他们都会以歌舞的形式狂欢、庆祝,表演的同时,也促进了“摩苏昆”的传承与发展。

三、鄂伦春说唱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摩苏昆”的每部作品都化现着山里人的好客与热情。一方面,从演唱语境的角度看,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摩苏昆”的保护。早在上个世纪50到60年代,就有一批专业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深入鄂伦春族聚居区进行调查、采风,采集了大量的民歌、民间舞蹈和民间故事,为“摩苏昆”的发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鄂伦春族“摩苏昆”于2006年进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黑龙江省逊克县新鄂乡猎民莫宝凤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愤会评选为“摩苏昆”说唱传承人,国家政策对“摩苏昆”的保护和传承也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课题组韩有峰等人已经录制了国家级传承人莫宝凤和大兴安岭地区最后一个女萨满关扣妮等人讲唱的十几盘“摩苏昆”。从演唱者和听众来讲,“摩苏昆”培训班的成立有助于培养新的传承人,黑龙江省文化厅文化遗产保护中也成立了对口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摩苏昆”保护工程,对“摩苏昆”进行专题研究。

鄂伦春“摩苏昆”说唱艺术不仅是寒夜中的娱乐方式,更是长辈教育晚辈的一种途径。或许“摩苏昆”就是在这样的时空条件下慢慢传承下来的。无论是婚丧嫁娶、庆祝丰收还是闲暇时间,说唱“摩苏昆”都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然而,随着鄂伦春语的退化、演唱者的相继辞世、语境的缺失以及听众的减少等,“摩苏昆”传承步履维艰。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整理、保护、传承和研究,让鄂伦春族的标志“摩苏昆”不至于成为博物馆的标本,进一步丰富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参考文献

[1]张文静.从神圣到世俗[D].中央民族大学,2015.

[2]吴迪.鄂伦春族说唱音乐“摩苏昆”的考察与研究[D].延边大学,2011.

本课题为黑河学院一般课题《黑龙江流域“世居民族”口头说唱艺术抢救性整理与研究》课题编号:YSY202003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鄂伦春文化保护
第五届鄂伦春冰雪“伊萨仁”开幕
鄂伦春原生态音乐遗产保存现状研究
海北州民族文化发展研究
贵州民族文化保护方式、问题与对策
民族传统体育观光化开发模式构想
从甘肃庆阳窑洞的发展来看传统建筑文化
鄂伦春的明月
凝望鄂伦春
论鄂伦春族传统儿童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