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茹
我国高等院校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性服装设计人才的重要渠道,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下,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有效地将民俗文化融入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实践教学中,培养出新时代需求下的服装设计人才,对于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发展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一、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是一个兼顾设计与工艺、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等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其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相关服装领域的具有学科理论与实际产业相结合能力的人才,既强调艺术创意又重视实践操作,可见,实践教学环节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我国高等服装院校的实践教学概况,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实践教学目标层次较低
我国大多数服装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都体现出“理论教学为主导”的特点,强调学生掌握比较全面的服装理论知识,培养的专业人才更侧重应试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体系较为薄弱,实践教学目标层次较低,实践内容仍局限于服装缝纫工艺实训、服装立体裁剪实训、服装制版实训等较单一的专业技能学习环节,对于与市场接轨的创业、创新实践教学训练仍然较为欠缺,同时,各院校服装工艺实训室的教学设备的完善度无法达到企业的水准,不利于学生对服装行业知识的更新换代,更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2.教师梯队结构单一
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的人才引进均以高学历为基本要求,这样就势必导致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师中高级工艺师、非遗文化传承人等具备深厚专业工艺技能的师资严重缺失。很多高校教师都是刚从学校毕业就走上了教师的工作岗位,缺少行业的历练,导致了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相脱节。这些都使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深度难以有所突破。
二、民俗文化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融合的重要性
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服飾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民俗文化发展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既展现了民俗文化,又丰富了民俗生活。随着社会环境趋同化发展,发挥地域民俗文化特征逐渐成为走出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手段,将民俗文化融入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更是大势所趋。
1.地方高校特色教育建设的需要
在以往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主导的课程体系还是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基础实践教学组成,多数院校只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稍加修改与补充,并未针对实践教学环节提出针对性的修改策略,导致实践教学内容单一薄弱。但现阶段从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大力发展地方文化的政策来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需要作出积极的调整。将地方民俗文化、传统美学精神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中,展现出高校服装教育的地方特色,形成“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的实践教学思路,借力地方民俗文化发展高校特色教育,实现服装设计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接轨,有效应对地方专业人才不足的现状。
2.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服饰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延展出丰富的地域文明。就山西地区而言,其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及传承。同时,山西正在由煤炭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型发展,立足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凝练服装与服饰设计教育特色,把地方民俗文化元素融入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实践教学中,帮助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等具体设计实践,致力于实现民俗文化的产业化蜕变。这是对地方优秀民俗文化的弘扬,也是对山西部分传统能源消耗型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更是山西轻工纺织行业的复兴。
三、民俗文化视域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策略创新
1.确立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特色
面对新时代的社会需求,设计教育同质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略显单薄,各大服装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亟需创新。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培养重点不能再局限于“设计思维、专业技能”上,也需要引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需要地方民俗文化的植入,这不仅是对人才培养方案自身特色的展现,更是为“非遗文化传承缺失”这一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例如,把山西优秀的地方民俗文化引入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利用太平绣球、黎侯虎、上党堆锦等艺术元素,以设计专业视野彰显地域文化特色,让学生在实践中切实感受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灿烂辉煌。
2.组建多元化的教师梯队
教师作为教学团队中的主导者,对教学效果起决定性的作用,教师梯队结构多元化才能使教学效果循序渐进、扎实全面。为形成多元化的教师梯队,不仅需要高学历的学术理论型教师,也需要将服装企业技能专家、非遗文化传承人、民俗文化学者等聘请为专职或兼职教师,协助完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
例如,在服饰品设计课程中,前期的理论教学与后期的实践教学应由不同侧重方向的专业教师共同协作完成,把“绳结艺术大师”“布老虎非遗传承人”“皮影艺人”等请进课堂,让学生在把握时尚潮流元素的基础上,植入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帮助学生高质量完成设计实践。
3.形成市场化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对于实践教学的评价,应当全方位进行,需要学生自身、教师团队以及市场共同参与开展。学生自身要在实践中对实践内容进行分析,对实践成果进行总结,并提交文字性的实践报告。教师团队要从艺术理论角度、设计技法角度以及民俗文化角度等对实践过程进行跟踪,对实践情况进行考核,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商业化的市场检验更是实践教学成果的试金石,学校帮助学生搭建文创产品销售平台,将实践成果推销到市场中去,在市场中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检验。
例如,在学生完成专业考察课程后,将考察的地方民俗文化融入服装与服饰设计实践中,把设计出的具有民俗特色的丝巾、包袋、首饰等产品通过创业平台或地方旅游文创体验平台进行销售,通过市场数据对实践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只有这样的市场化方式,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
总之,民俗文化视域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具有特别深远的意义,高等院校的服装与服饰设计教育,作为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必须走出象牙塔,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责任,以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来不断促进传统文化的重构与再生,以此铺设一条地方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教育特色化、区域化道路,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多元化服装设计人才。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 岳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