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俊杰
近些年来的西汉海昏侯墓和南海一号等重大考古发现引发了民众对考古和历史的关注,而央视的《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创新的文化节目则将民众对历史的这股热潮推到顶峰,让“博物馆游”变成一种时尚,让国宝文物走出博物馆,如其节目口号所说“让国宝活起来”,也极大地提高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珍贵有趣的博物馆资源能丰富中学历史课堂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新课程改革中对学生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的锻炼,笔者尝试以高中历史北师大2003课标版第3课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一课为例,进行课堂整合实践。
一、巧设教学环节,融入馆藏资源
本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学生能用时空观念架构古代中国冶金、陶瓷、纺织等手工业的发展演变历程,能够获取与解读有效信息,并能辨析史料真伪及其价值,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历史解释,为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繁荣、古代工匠技艺的精湛而骄傲,让学生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坚定文化自信。
笔者曾有过多年广东省博物馆义务讲解员的经历,也参观过多家省市博物馆,尝试用带领学生游览古代手工业博物馆展厅的方式进行本课的教学。
1.导入环节设置:“博物馆不仅仅是保藏与展示文物的场所,也承担着为公众进行知识教育、素养提升等社会使命。这里的每一件文物背后都记载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场兴衰,也见证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甚至兴亡的全过程。而这些也是我们共同的民族记忆,愿你多走进博物馆,传承历史。”
央视综艺《国家宝藏》展示了九大博物馆27件国宝,本课节选其中三个国宝“河南博物院《妇好鸮尊》、上海博物馆《缂丝莲塘乳鸭图》、故宫博物院《各种釉彩大瓶》”,从冶金、纺织、陶瓷三个展厅来了解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笔者一改以往满堂灌的老师形象,摇身一变为生动幽默的博物馆讲解员,这种角色的转变让学生感到新奇,也让学生能以博物馆观众的身份融入本课课堂。
2.带领学生参观冶金展厅,每个展厅对应一件国宝来了解它的前世今生的故事,挖掘国宝背后的基因密码和文化内涵。观看视频《如果国宝会说话之妇好鴞尊》,设置【观众互动环节1】:①.猫头鹰的形象在商代、周代和今天的演变过程;②.猫头鹰一直还是猫头鹰,人心却变了好多回,请学生小组探究讨论影响历史解释的因素。教师及时进行史学理论指导“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历史叙述和记载,历史解释受时代背景、政治立场、认识历史的方法和角度等因素的影响。”
3.带领学生参观纺织展厅,让学生鉴赏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国宝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设置【观众互动环节2】:图中有哪些动物,哪些植物?教师评价:“她以十指牵引彩丝,运丝如运笔,缂丝如画、栩栩如生。不仅具有里程碑意义,更是引领后继者攀登艺术之峰的旗帜。”
4.带领学生参观陶瓷展厅,设置【观众互动环节3】: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的瓷器审美观探究。通过探究引出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各种釉彩大瓶》,它集各种高温、低温釉彩于一身,鬼斧神工,素有“瓷母”之美称。
观看视频《国家宝藏》节选片段,理解乾隆烧制这一瓷器的原因,历史可以合理的想象和加工,得出感悟“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
通过以上四个教学环节,笔者把多媒体技术巧妙地结合博物馆资源,实现馆藏文物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使得历史课堂变得更丰富有趣,学生的参与度大大提高,也提升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文献与考古相结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聚焦“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五大学科核心素养,中学教师在历史课堂中应更新课程观念,改变以往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落实对学生五大核心素养的锻炼。本课有着丰富的文献史料与考古实物史料,教会学生采用二重证据法进行史料实证。
新课标中对史料实证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1]
本课在引导学生理解棉布成为主要衣料的原因时,可以展示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棉毯的实物图片和文字史料“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清·王应奎《柳南续笔》”,教会学生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避免孤证不立和无征不信,从而得出合理的历史解释“棉布质优价廉、柔软结实,适合各阶层是棉布取代丝麻成为主要衣料的原因”。
本课在瓷器鉴赏时,设置了学生探究活动,搜集了“清雍正祭红釉玉壶春瓶、乾隆洋彩花卉纹蒜头瓶、乾隆粉彩百花图葫芦瓶等”实物史料,让学生直观地对比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在審美观上的不同,鉴赏古代瓷器的精美,赞叹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在落实史料实证这一学科素养方面,笔者注重教会学生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区分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强调史料实证过程的严谨性,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讲好中国故事,用历史之美弘扬家国情怀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博物馆是浓缩的历史,集纳着泱泱中华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2]《国家宝藏》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该节目让国宝文物走出博物馆,通过融合综艺、纪录片、戏剧等多种艺术形态,以综艺为外壳,以文化为内涵,以记录为语言,以文物前世今生的故事为轴,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表达,用时尚的现代方式唤醒深沉的古老的历史,将一件件珍贵文物淋漓尽致地展示给每一位观众,一件件国宝的前世今生的故事牵动了无数人的心,一场场精心演绎的舞台剧抓住了所有人的眼球,每一件文物都是由一位当红明星作为其国宝守护人,当宣读庄严而神圣的守护誓词时,在场的人无不热泪盈眶,感慨国家之强大,民族之凝聚,历史之璀璨。[3]
在还原历史真相的同时,也允许合理的历史想象。《国家宝藏》用舞台剧的方式演绎国宝文物的前世背景故事,再引出当前与文物保护有关的人和其今生故事。戏剧故事是基于原始史料的再创作,有一定想象虚构成分,是在符合一定的历史事实上进行合理的加工创作,故事可幽默可温情,有揭秘有访谈,能展现历史的细节之美,吸引观众,又能把立意上升到大国文化自信和文化的保护传承上。
这一些都是很好的中国故事,无疑也是落实学生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的最好素材,新课标中对家國情怀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历史老师站稳历史讲堂,讲好中国故事,鼓励学生多走进博物馆,了解文物,保护文物,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课后笔者布置了学生一个朗诵经典的活动,“华夏长卷逶迤千年,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直至今日仍旧屹立于东方,不断创造新的辉煌。我们为什么是今天的我们?”在《国家宝藏》中,全国十七大博物馆馆长检点五千年历史,用家国情怀做出解答,笔者让学生模仿博物馆馆长们朗诵长诗《何以华夏,何以中国》,让学生增强对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感悟:“同诗书礼乐之规量,乐仁义智勇之美谈,扬诚信友善之辉光。我们继承的文化,一直在炎黄血脉中流淌。”在学校的朗诵经典比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弘扬了家国情怀。
将博物馆资源与历史课堂的整合,是笔者的一次教学实践尝试,并将此课参加2017-2018学年的“一师一优课”活动评比,获得了教育部、广东省和汕头市的三级别优课荣誉,这也是专家和同行们对这一史料教学实践的肯定。
国宝文物在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上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国宝文物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结晶,教师用灵活的方式让文物走进历史课堂,有利于学生了解民族历史,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国宝文物不仅是中华传统文明的瑰宝,也是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特殊符号,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当今社会,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部分优秀传统文化正逐渐被淡忘,部分青年学生甚至不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所以在历史课堂,整合《国宝宝藏》等博物馆资源进行现场教学,是史料教学的一种创新,也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注释】
[1][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7页。
[2]杨骁:《让综艺节目彰显“国家舞台”气度》,《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第2期。
[3]温欣:《从<国家宝藏>看中国公众考古的发展》,《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15期。